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956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包括通电转动组件、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上壳体和下壳体实现上下卡扣装配,通电转动组件枢接配合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部。上壳体形成有活动腔,通电转动组件向上插设在活动腔中,上壳体形成有卡扣以扣住通电转动组件,实现通电转动组件的限位安装和转动。下壳体形成有容置腔,以让位通电转动组件的装配和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轨道头结构的现有装配方式,将外壳设计为上壳体和下壳体,并在上壳体设置卡扣用于定位通电转动组件,实现通电转动组件一次安装到位,安装更加方便,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并通过卡扣的圆弧面与枢接凸缘的相对设置,实现紧密配合,起到柔性转动的效果,使得轨道头的结构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
本技术涉及灯具安装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
技术介绍
参考图1所示,现有的轨道头结构主要包括左壳体5’、右壳体6’、通电转动组件1’和连接件7’等配件,其中左壳体5’和右壳体6’扣接在一起,通电转动组件1和连接件7’均安装在左壳体5’和右壳体6’的内部。在安装的过程中,通电转动组件1’的装配必须分别对准左壳体5’和右壳体6’的相应部位,安装不方便、效率低;并且,由于是左壳体5’和右壳体6’是左右装配结构,在使用时,通电转动组件1’转动产生的扭力容易将左壳体5’和右壳体6’撑开,导致结构开裂、零件掉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安装方便、效率高,结构稳定性更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包括通电转动组件、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通电转动组件包括枢接件、火线零线铜片、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锁紧组件、地线接触铜片和地线焊接铜片;所述枢接件具有安装通道,该安装通道沿所述枢接件的轴向设置;所述火线零线铜片具有上端部、中部和下端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电转动组件、上壳体和下壳体;/n所述通电转动组件包括枢接件、火线零线铜片、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锁紧组件、地线接触铜片和地线焊接铜片;所述枢接件具有安装通道,该安装通道沿所述枢接件的轴向设置;所述火线零线铜片具有上端部、中部和下端部,所述中部配合在所述安装通道中,所述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安装通道的外侧;所述第一限位件限位配合在所述安装通道的其一端部并压紧所述上端部;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在所述安装通道的另一端部并压紧所述下端部;所述锁紧组件按照组装顺序依次穿设于所述地线接触铜片、第一限位件、安装通道、第二限位件和地线焊接铜片并锁紧;/n所述上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电转动组件、上壳体和下壳体;
所述通电转动组件包括枢接件、火线零线铜片、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锁紧组件、地线接触铜片和地线焊接铜片;所述枢接件具有安装通道,该安装通道沿所述枢接件的轴向设置;所述火线零线铜片具有上端部、中部和下端部,所述中部配合在所述安装通道中,所述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安装通道的外侧;所述第一限位件限位配合在所述安装通道的其一端部并压紧所述上端部;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在所述安装通道的另一端部并压紧所述下端部;所述锁紧组件按照组装顺序依次穿设于所述地线接触铜片、第一限位件、安装通道、第二限位件和地线焊接铜片并锁紧;
所述上壳体具有活动腔,所述通电转动组件向上插设在所述活动腔中;所述上壳体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所述卡扣扣接在所述枢接件的外周;所述卡扣的内侧为圆弧面,所述枢接件的外周形成有枢接凸缘,所述枢接凸缘滑接配合在所述圆弧面上;所述活动腔的侧壁形成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让位所述地线接触铜片的转动,所述第二通孔用于让位所述火线零线铜片的转动;
所述下壳体具有容置腔,该容置腔与所述活动腔相对设置,用于让位所述通电转动组件的装配和转动;所述枢接件的外周设置有操作手柄,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有让位缺口,该让位缺口用于让位所述操作手柄的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轨道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滨林昕
申请(专利权)人:太龙福建商业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