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提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593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提模,包括用于锚固在混凝土结构内壁的锚固支座、固定连接在锚固支座上的主梁,所述主梁的上、下两侧均设置若干作业平台,其中主梁与其上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立杆固定连接,主梁与其下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吊杆固定连接;最上层的作业平台上设置若干吊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提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而言,还没有专门适配的外架模板体系的问题,实现在中层建筑施工中模板体系具有升降能力、拆装过程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提模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提模。
技术介绍
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外架模板中,一般使用传统的大模板体系、滑动模板体系进行施工,对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而言,也经常使用爬模体系。但是对于高度不是太高也不是太矮的建筑物而言,如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而言,现有的模板体系均存在一些不足:大模板体系固定点位较多,不具有爬升能力,需要一次性铺设高度较高,拆装过程耗时长且安全隐患大;滑动模板体系贴着混凝土面滑升,摩阻力很大,会拉裂或带起模内已灌筑的混凝土,已经逐渐被业内淘汰;爬模体系虽然结构稳定,爬升能力强,但是价格昂贵,用在总高度30~45m的中层建筑中难免有“大材小用”的问题。因此,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专门适用于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中的外架模板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提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而言,还没有专门适配的外架模板体系的问题,实现在中层建筑施工中模板体系具有升降能力、拆装过程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装配式提模,包括用于锚固在混凝土结构内壁的锚固支座、固定连接在锚固支座上的主梁,所述主梁的上、下两侧均设置若干作业平台,其中主梁与其上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立杆固定连接,主梁与其下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吊杆固定连接;最上层的作业平台上设置若干吊环。针对现有技术中对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而言、还没有专门适配的外架模板体系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装配式提模,锚固支座锚固在混凝土结构内作为整个系统的受力支点,用于连接本提模的主梁。主梁的上下两方均设置作业平台,以提供不同高度的施工空间,方便不同工况下的施工使用,减少整个系统的升降次数,避免频繁升降。主梁与其上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立杆固定连接,主梁与其下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吊杆固定连接,使得本系统在升降时,主梁与各作业平台同步动作,实现整体升降。本申请在最上层的作业平台上设置若干吊环,作为起重设备吊运的挂点,实现提模功能。具体的,本申请在浇筑好底层混凝土结构后即可进行安装,待需要升高时,用起重设备钩住各吊环并使吊钩吃力,从而卸掉锚固支座的受力,再拆卸锚固支座,通过起重设备起吊整个系统至所需高度,再与对应的锚固支座连接即可。优选的,各锚固支座提前预埋。可以看出,本申请相较于传统的大模板体系而言,固定点位相对较少,拆装十分方便,且具有升降能力,因此无需设置铺设较高高度,显著降低了拆装耗时、减少了安全隐患;本申请相较于现有的滑动模板体系而言,升降过程中不会贴着混凝土面移动,因此摩擦阻力小,不会拉裂或带起模内已灌筑的混凝土;本申请相较于现有的爬模体系而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所以,本申请虽然不具有自爬能力,但是对于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而言,所需提升高度本就不高,通过起重设备进行几次吊运即可完成整个施工过程,因此本申请用于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中性价比极高,实现了在中层建筑施工中模板体系具有升降能力、拆装过程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平台包括水平梁、位于水平梁上方的平台板,所述水平梁、平台板均与各自对应的立杆或吊杆固定连接。水平梁与立杆或吊杆连接作为作业面平台受力主龙骨,平台板作为作业平台的面板使用,便于工人在其上进行施工操作。水平梁、平台板若位于作业平台上方,则与立杆固定连接,若位于作业平台下方,则与吊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平台还包括固定在水平梁上方的平台梁,所述平台板位于平台梁上方。平台梁位于对应的水平梁上,作为作业平台的受力次龙骨使用,能够提高荷载传递至水平梁上的均匀性。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在水平梁上的U型卡,U型卡凹面朝下,所述U型卡包覆所述平台梁。U型卡为连接水平梁和平台梁的连接构件,通过凹面朝下的倒U型结构将平台梁包覆在内,使得平台梁无法发生位移,从而共同形成牢固的作业面龙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螺栓固定的常见方式而言,能够显著提高本申请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主梁上表面也固定连接若干平台梁,主梁上表面的平台梁上也铺设平台板。主梁为整个系统的主承力构件,本方案在其上进一步的设置平台梁、并铺设平台板,在为工作人员增加一个高度适中的作业面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工作人员对主梁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修。进一步的,所述主梁上连接若干根相互平行的立杆,各立杆之间通过斜支杆拉结;每根立杆均为多段式,纵向上相邻两段之间通过立杆连接件固定连接。即是本方案中,没根立杆都是可拼接式的多段结构,便于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总长度,使架体达到需要的高度,纵向上相邻两段之间通过立杆连接件固定连接即可。所述立杆连接件为现有技术中任意连接两根杆子的构件即可。各立杆之间通过斜支杆拉结,以提高抗剪强度、保证整个提模体系的结构稳定。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梁、平台板位于各立杆之间,或穿出至相对两根立杆的外侧。根据具体施工位置选择水平梁、平台板的端部位置,可以直接与立杆连接使得水平梁、平台板位于各立杆之间,也可以穿过立杆伸至更靠近混凝土结构的位置,从而更加方便施工操作与物料、人员的转移。进一步的,所述立杆上等间距分布若干作业平台。不同的作业平台对应不同的高度,从而为工作人员增加更多高度不同的作业面,进一步提高施工方便性,减少提升次数、节约工期。进一步的,所述主梁的相对两侧均通过锚固支座与混凝土结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梁与立杆之间通过连接座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平台板上设置平台围护。降低安全隐患,确保工人在平台板上作业时的安全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提模,相较于传统的大模板体系而言,固定点位相对较少,拆装十分方便,且具有升降能力,因此无需设置铺设较高高度,显著降低了拆装耗时、减少了安全隐患。2、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提模,相较于现有的滑动模板体系而言,升降过程中不会贴着混凝土面移动,因此摩擦阻力小,不会拉裂或带起模内已灌筑的混凝土。3、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提模,相较于现有的爬模体系而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4、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提模,用于总高度在30~45m的中层建筑中性价比极高,实现了在中层建筑施工中模板体系具有升降能力、拆装过程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目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立面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主梁,2-连接座,3-斜支杆,4-立杆,5-水平梁,6-U型卡,7-平台梁,8-立杆连接件,9-吊环,10-吊杆,11-平台板,12-锚固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提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锚固在混凝土结构内壁的锚固支座(12)、固定连接在锚固支座(12)上的主梁(1),所述主梁(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若干作业平台,其中主梁(1)与其上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立杆(4)固定连接,主梁(1)与其下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吊杆(10)固定连接;最上层的作业平台上设置若干吊环(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提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锚固在混凝土结构内壁的锚固支座(12)、固定连接在锚固支座(12)上的主梁(1),所述主梁(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若干作业平台,其中主梁(1)与其上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立杆(4)固定连接,主梁(1)与其下侧的作业平台之间通过吊杆(10)固定连接;最上层的作业平台上设置若干吊环(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提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平台包括水平梁(5)、位于水平梁(5)上方的平台板(11),所述水平梁(5)、平台板(11)均与各自对应的立杆(4)或吊杆(10)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提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平台还包括固定在水平梁(5)上方的平台梁(7),所述平台板(11)位于平台梁(7)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提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水平梁(5)上的U型卡(6),U型卡(6)凹面朝下,所述U型卡(6)包覆所述平台梁(7)。


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富匀李栋刘东赵纪董建菊王明渊刘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