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540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连接上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上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上转角连接部、用于连接下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下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下转角连接部、呈阶梯状的挡水条和两个立柱连接件,所述上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上侧立柱,所述下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下侧立柱;所述立柱连接件用于装设于一一对应的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内部,实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连接;所述挡水条的第一阶梯面贯穿所述上转角连接部和下转角连接部间,第二阶梯面用于装设于所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装配快速,能够提高上、下侧立柱间的稳定性,解决了转角位置无施工条件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铝型材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建筑物通常采用简单的螺栓及连接板连接上、下侧立柱,该连接方式使上、下骨架的稳定性较差,当螺栓或连接板被腐蚀后,容易出现上、下骨架连接不稳定的情况,并且现有技术中,转角位置存在结构柱无结构梁与外墙骨架连接的连接难点,以及存在当下骨架装配完成后,上骨架吊起后难以与下骨架进行连接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克服现有技术中转角位置的结构柱无结构梁与外墙骨架连接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连接上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上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上转角连接部、用于连接下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下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下转角连接部、呈阶梯状的挡水条和两个立柱连接件,所述上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上侧立柱,所述下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下侧立柱;所述立柱连接件用于装设于一一对应的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内部,实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连接;所述挡水条的第一阶梯面贯穿所述上转角连接部和下转角连接部间,第二阶梯面用于装设于所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间。进一步的,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立柱插芯、连接板和螺栓组,所述螺栓组和连接板用于设置于所述下侧立柱外侧,所述螺栓组用于依次穿过所述连接板和下侧立柱侧壁与所述立柱插芯连接。进一步的,两个立柱连接件的连接板形成的夹角为90°。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插芯大小与所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形状大小相匹配。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插芯为空心矩形管状结构。进一步的,还包括结构钢柱,所述连接板一端用于与所述下侧立柱外侧连接,另一端插设于所述结构钢柱侧壁,使所述下侧立柱与结构钢柱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转角连接部和下转交连接部结构相同,均包括转角连接件、两个一一对应的直边连接件和角钢,两个所述直边连接件的第一侧边分别装设于所述转角连接件两端,以形成转角结构;两个所述直边连接件上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角钢的第一外侧面连接;所述角钢上与所述第一外侧面相邻的第二外侧面用于连接上侧立柱或下侧立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立柱连接件以连接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能够提升上、下侧立柱的稳定性,上下立柱通过立柱连接件连接,以在转角处由立柱连接件取代了梁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转角位置的结构柱无结构梁与外墙骨架连接的缺陷,同时立柱连接件解决了当下骨架装配完成后,上骨架吊起后难以与下骨架进行连接的问题;设置挡水条,能够对下侧立柱和下侧待连接部的接缝间起到防水的作用;设置转角连接部,使第一待连接部能够快速装设于第二待连接部上。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组装,能够提高上、下侧立柱间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下侧立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柱插芯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挡水条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上侧第一待连接部;11、上侧立柱;2、上侧第二待连接部;21、下侧立柱;3、上转角连接部;31、第一转角连接件;32、上侧直边连接件;33、第一角钢;4、下转角连接部;41、第二转角连接件;42、下侧直边连接件;43、第二角钢;5、挡水条;51、第一台阶面;52、第二台阶面;53、第一纵板;54、第二纵板;55、第一横板;56、第二横板;6、立柱连接件;60、第二垫片;61、立柱插芯;62、连接板;63、螺栓组;7、结构钢柱;8、下侧第一待连接部;9、下侧第二待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图5,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连接上侧第一待连接部1和上侧第二待连接部2转角的上转角连接部3、用于连接下侧第一待连接部8和下侧第二待连接部9转角的下转角连接部4、呈阶梯状的挡水条5和两个立柱连接件6,上侧第二待连接部2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上侧立柱11,下侧第二待连接部9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下侧立柱21;立柱连接件6用于装设于一一对应的上侧立柱11和下侧立柱21的内部,实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连接;挡水条5的第一阶梯面51贯穿上转角连接部3和下转角连接部4间,第二阶梯面52用于装设于上侧立柱11和下侧立柱21间。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将两个立柱连接件一端分别装设于下侧立柱相邻两侧内,并分别通过一个立柱连接件固定;挡水条的第一阶梯面装设于下侧待连接部顶部,第二阶梯面装设于下侧立柱顶部;下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下侧第二待连接部装设于下转角连接部转角处并由下转角连接部与下侧立柱连接以形成下骨架;上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上侧第二待连接部装设于上转角连接部转角处并由上转角连接部与上侧立柱连接以形成上骨架;通过吊装的方式将上骨架移动至与下骨架对应的位置,随后将上骨架下降,使两个立柱连接件插入上骨架,而完成装配。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立柱连接件以连接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能够提升上、下侧立柱的稳定性,上下立柱通过立柱连接件连接,以在转角处由立柱连接件取代了梁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转角位置的结构柱无结构梁与外墙骨架连接的缺陷,同时立柱连接件结局了当下骨架装配完成后,上骨架吊起后难以与下骨架进行连接的问题;设置挡水条,能够对下侧立柱和下侧待连接部的接缝间起到防水的作用;设置转角连接部,使第一待连接部能够快速装设于第二待连接部上。进一步的,立柱连接件6皆包括立柱插芯61、连接板62和螺栓组63,螺栓组63和连接板62用于设置于下侧立柱21外侧,螺栓组63用于依次穿过连接板62和下侧立柱21侧壁与立柱插芯61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螺栓组和连接板用于连接下侧立柱和立柱插芯,使立柱插芯被装设于下侧立柱内,进而使上侧立柱能够通过立柱插芯装设于下侧立柱上。进一步的,两个立柱连接件的连接板62间形成的夹角为90°。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两个夹角呈90°的连接板能够使下侧立柱稳定装设于结构钢柱的转角处,提升下侧立柱与结构钢柱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上侧立柱与下侧立柱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立柱插芯61大小与上侧立柱11和下侧立柱21形状大小相匹配。由上述描述可知,立柱插芯与上、下侧立柱相匹配,能够进一步加固上、下侧立柱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使上骨架通过吊装便可安装于下骨架上,解决上下骨架难以装配的问题。进一步的,立柱插芯61为空心矩形管状结构。由上述描述可知,空心矩形管状结构,便于螺栓组将立柱插芯与下侧立柱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结构钢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上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上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上转角连接部、用于连接下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下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下转角连接部、呈阶梯状的挡水条和两个立柱连接件,所述上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上侧立柱,所述下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下侧立柱;/n所述立柱连接件用于装设于一一对应的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内部,实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连接;/n所述挡水条的第一阶梯面贯穿所述上转角连接部和下转角连接部间,第二阶梯面用于装设于所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上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上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上转角连接部、用于连接下侧第一待连接部和下侧第二待连接部转角的下转角连接部、呈阶梯状的挡水条和两个立柱连接件,所述上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上侧立柱,所述下侧第二待连接部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根下侧立柱;
所述立柱连接件用于装设于一一对应的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内部,实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的连接;
所述挡水条的第一阶梯面贯穿所述上转角连接部和下转角连接部间,第二阶梯面用于装设于所述上侧立柱和下侧立柱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立柱插芯、连接板和螺栓组,所述螺栓组和连接板用于设置于所述下侧立柱外侧,所述螺栓组用于依次穿过所述连接板和下侧立柱侧壁与所述立柱插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钢材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立柱连接件的连接板形成的夹角为9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鹭斌童公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尚匠住工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