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轮驱动的污泥循环澄清池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叶轮驱动的污泥循环澄清池。
技术介绍
澄清池是综合絮凝反应和泥水分离过程的水处理单元,可应用在净水、污水、工业污水及雨水等各种水净化处理中。它利用池内积聚的污泥与原水中的杂质颗粒相互接触、吸附,充分发挥絮凝剂的作用,提高澄清的效率。这种水池不仅适用于一般浊度水的澄清,也适用于石灰软化水的澄清。澄清池一般分为污泥循环型和污泥悬浮型。现如今已广泛应用的高密度澄清池是一种典型的污泥循环型澄清池,其具有在沉积区前端的絮凝区,以及在沉积区外部的循环设备,利用循环泵从沉淀区回流污泥至絮凝区进行污泥接触。由于需要设置单独的絮凝区和循环设备,建造成本高,设备维护量大,运行成本高。因此,期望提供一种兼具成本效益和良好的泥水分离效果的新型澄清池。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在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叶轮驱动的污泥循环澄清池,其包括位于池体内部的污泥循环澄清结构,该结构包括:筒体,其具有进水口、循环口和出水口;叶轮,其设置在筒体的内部,并位于循环口和出水口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池体(2)内部的污泥循环澄清结构(1),该结构(1)包括:/n筒体(101),其具有进水口(106)、循环口(107)和出水口(108);/n叶轮(102),其设置在筒体(101)的内部,并位于循环口(107)和出水口(108)之间;/n其中,含有原水和药剂的进水水流(A)能够经由进水口(106)进入筒体(101)的内部;/n其中,叶轮(102)能够旋转以产生驱动力,以实现:/n-驱动含有污泥的循环水流(B)从筒体(101)的外部经由循环口(107)进入筒体(101)的内部,与进水水流(A)相遇形成混合水流(C);以及/n-驱动混合水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池体(2)内部的污泥循环澄清结构(1),该结构(1)包括:
筒体(101),其具有进水口(106)、循环口(107)和出水口(108);
叶轮(102),其设置在筒体(101)的内部,并位于循环口(107)和出水口(108)之间;
其中,含有原水和药剂的进水水流(A)能够经由进水口(106)进入筒体(101)的内部;
其中,叶轮(102)能够旋转以产生驱动力,以实现:
-驱动含有污泥的循环水流(B)从筒体(101)的外部经由循环口(107)进入筒体(101)的内部,与进水水流(A)相遇形成混合水流(C);以及
-驱动混合水流(C)流动经过叶轮(102),并在出水口(108)处溢出至筒体(101)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101)具有底部(103)、顶部(104)和位于二者之间的竖直延伸的侧壁(105);
进水口(106)设置在底部(103)中,循环口(107)邻近底部(103)设置在侧壁(105)上,出水口(108)邻近顶部(104)设置在侧壁(10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101)具有直管段(111)和渐扩段(112);
其中,进水口(106)和循环口(107)设置在直管段(111)的下端附近,出水口(108)设置在渐扩段(112)的上端附近;
其中,渐扩段(112)的下端连接至直管段(111)的上端,渐扩段(112)的横截面积在远离直管段(11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管段(111)为圆柱形管,所述渐扩段(112)为圆锥形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叶轮(102)设置在直管段(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燕华,籍文法,刘春雪,
申请(专利权)人:苏伊士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