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190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容器,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包括由顶板、底板和四周侧板围合而成的箱形结构车身、设置在车内的漏斗以及设置在车底的车轮;车身顶板上表面设置有吊耳;车身一侧板外部设置有把手;车身一侧板的下部开设有侧卸料口,侧卸料口上设置有与侧卸料口相匹配的侧卸料口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小车进出建筑方便,容量大,移动及吊运方便省力,显著降低了工人转运建筑垃圾的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建筑垃圾通过漏斗进入小车,装车时的扬尘被限制在车内,可避免扬尘影响工人健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小车车板强度高,不会被建筑垃圾撑破而伤及工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
技术介绍
建筑内部的施工场地,如楼房各层、地下室和地库顶板等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建筑垃圾。建筑内部的施工,相较于开放场地,破拆操作较少,而打孔/切割操作较多,所产生的建筑垃圾通常比较破碎,以混凝土碎块为主,鲜见大块的建筑垃圾。工地上常用的斗车/装载机很难进出建筑内部。目前清理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主要依靠工人清扫,然后用编织袋收集。清扫及装袋过程中扬尘严重,对工人健康不利,且装满建筑垃圾的编织袋十分沉重,靠工人拖拽搬运十分费力。此外,编织袋容量较小,强度不高,不仅需要分多次进行转运,加大工人工作量,还有可能在转运过程中破裂,对工人造成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用编织袋运出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劳动强度大,扬尘严重,且存在编织袋破裂伤及工人的危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r>一种用于建筑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封闭式车身、设置在车内的漏斗和设置在车底的车轮(15);/n所述车身为由顶板、底板和四周侧板围合而成的箱形结构,顶板上表面设置有吊耳(11);车身的一侧板下部开设有侧卸料口(13),侧卸料口(13)上设置有与侧卸料口(13)相匹配的侧卸料口盖板(14);/n所述漏斗包括上下连通的进料漏斗(21)与卸料漏斗(22);/n所述进料漏斗(21)开口朝上设置,所述进料漏斗(21)开口设置在车身的顶板上与开口匹配的洞内,且进料漏斗(21)开口边沿与车身的顶板固定连接;/n所述卸料漏斗(22)开口朝下设置,所述卸料漏斗(22)的咀部与所述进料漏斗(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封闭式车身、设置在车内的漏斗和设置在车底的车轮(15);
所述车身为由顶板、底板和四周侧板围合而成的箱形结构,顶板上表面设置有吊耳(11);车身的一侧板下部开设有侧卸料口(13),侧卸料口(13)上设置有与侧卸料口(13)相匹配的侧卸料口盖板(14);
所述漏斗包括上下连通的进料漏斗(21)与卸料漏斗(22);
所述进料漏斗(21)开口朝上设置,所述进料漏斗(21)开口设置在车身的顶板上与开口匹配的洞内,且进料漏斗(21)开口边沿与车身的顶板固定连接;
所述卸料漏斗(22)开口朝下设置,所述卸料漏斗(22)的咀部与所述进料漏斗(21)的咀部固定连接,所述卸料漏斗(22)的开口边沿贴靠车身的侧板设置,且与车身的侧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的一侧板外部设置有把手(12),所述把手(12)为U形,所述把手(12)两脚与车底的间距相等,所述把手(12)两脚与车身的侧板铰接连接,铰接销轴与把手(12)所在的侧板平行,且与车底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彦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