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89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属于膜技术领域。膜片包括负载于膜片表面的导电结构,导电结构包括至少两条电极条,电极条包括阴极条和阳极条,阴极条与阳极条相互间隔设置,阴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阴极端,阳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阳极端,阴极端和阳极端相对设置且与外接电源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膜片及其控制膜污染,通过在膜片表面负载相互间隔设置的阴极条和阳极条,使阴极条和阳极条之间形成微电场,利用不同的加电方式,控制整个膜片表面电清洗污染物的过程,实现原位在线膜污染清洗;此膜片对材质无要求,适用范围广,经济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
本技术属于膜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
技术介绍
膜分离技术主要利用物理筛分效应对大于膜孔尺寸的污染物进行截留作用,然而,截留的污染物容易在膜表面堆积,且水体中微生物容易在膜表面生长,造成膜的出水通量下降,影响膜组件正常运行,降低了膜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控制膜污染,延长膜使用寿命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现有技术中,常采用水体预处理、膜清洗等手段控制膜污染。膜分离之前的水体预处理虽效果显著,但预处理往往会增加水处理的流程单元,增加占地面积、投资成本及运营成本。膜清洗包括反冲洗、化学洗涤、电化学原位清洗等。反冲洗对膜材料机械强度要求较高,尤其对于非对称膜孔结构,易造成复合膜的皮层脱落,使得膜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出水水质恶化;化学清洗需采用特殊清洗药剂,成本较高,且往往需要离线清洗,导致膜分离运行受到影响;采用导电膜的电化学的原位清洗可以实现原位在线清洗,但导电膜制备成本较高,商业化困难,难以大规模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通过在膜片表面负载相互间隔设置的阴极条和阳极条,使阴极条和阳极条之间形成微电场,利用不同的加电方式,控制整个膜片表面电清洗污染物的过程,实现原位在线膜污染清洗;此膜片对材质无要求,适用范围广,经济可靠。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包括:负载于膜片表面的导电结构,导电结构包括至少两条电极条,电极条包括阴极条和阳极条,阴极条与阳极条相互间隔设置,阴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阴极端,阳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阳极端,阴极端和阳极端相对设置且与外接电源相连。进一步地,电极条之间相对平行设置。进一步地,电极条的间隔距离为毫米级别;优选的,电极条的间隔距离为1-10mm。进一步地,电极条的宽度为毫米级别;优选的,电极条的宽度为1-10mm。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组件,包括上述的膜片。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膜组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控制膜污染的方法,采用上述的膜片,具体包括:向含有待清洗膜片的反应池内通水,将膜片的阴极端、阳极端分别与外接电源接通,阴极条和阳极条之间形成微电场;反应池内发生原位电解水产生大量气体,同时,污染物在电极条处发生化学反应、物理作用,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降解脱落。进一步地,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污染物、无机物污染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无机污染物包括碳酸钙;当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时,有机污染物在阳极条处发生氧化反应;当污染物为碳酸钙时,碳酸钙在阳极条处与电解水产生的氢离子作用实现清洗;当污染物为微生物时,微生物在电极条处通过高压电灭杀。进一步地,外接电源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进一步地,交流电源的频率为1Hz~10000Hz,交流电源的电压为1~100V;直流电源的电压为1-100V;进一步地,直流电源的电压为方波电压,方波电压为1~10V时持续1~10min,-10~-1V时持续1~10min。进一步地,当外接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有机污染物在阳极条处发生原位氧化反应,实现有机污染物降解脱落;转换电极连接方式,有机污染物在新的阳极条处发生原位氧化反应,实现有机污染物降解脱落;电解水产生气体将有机污染物剥离膜片表面。进一步地,当外接电源为交流电源时,有机污染物在阳极条处发生原位氧化反应,实现有机污染物降解脱落;电解水产生气体将有机污染物剥离膜片表面;在交变电场作用下,膜上的带电污染物可从膜表面脱落。本技术提出的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提出的膜片,通过在膜表面负载特殊导体结构,具体为若干条电极条,电极条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阴极条和阳极条,使得整个膜片上均匀布满电极条,便于处理整个膜片上污染物;在电极条上正负交错地施加电位,相邻的阴极条和阳极条之间可形成平行于膜表面的微电场,不再需要额外添加对电极;利用不同的加电方式,控制膜片表面的电清洗污染物的过程,可实现原位在线膜污染清洗;该膜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使用,且对材质无要求,适用范围广。(2)本技术采用上述膜片控制膜污染的方法,由于膜片的特殊结构,可将电化学反应作用、电气浮作用以及电场效应进行一体化组合,电化学反应可使膜表面上的污染物反应从而脱离膜表面;电气浮作用可通过电解水产生的微气泡将污染物剥离膜表面;电场效应也可将膜表面污染物杀灭或使其松动从而脱落;各作用之间相互协同,针对不同的污染物产生不同的作用,去除膜表面污染物,减缓膜污染,达到膜清洗的目的。并且,由于可正负交错地施加电位,使得每根电极条上均能发生氧化反应等,进而实现所有电极条上污染物的去除,实现整个膜片的清洗。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膜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膜片;2-电极条;3-阴极端;4-阳极端。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包括:负载于膜片1表面的导电结构,导电结构包括至少两条电极条2,电极条2包括阴极条和阳极条,阴极条与阳极条相互间隔设置,阴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阴极端3,阳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阳极端4,阴极端3和阳极端4相对设置且与外接电源相连。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膜片表面负载导电结构,具体为若干条电极条,电极条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阴极条和阳极条,使得整个膜片上均匀布满电极条,便于处理整个膜片上污染物;在电极条上正负交错地施加电位,相邻的阴极条和阳极条之间可形成平行于膜表面的微电场,不再需要额外添加对电极;利用不同的加电方式,控制膜片表面的电清洗污染物的过程,可实现原位在线膜污染清洗;该膜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使用,且对材质无要求,适用范围广。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阴极条与阳极条相对平行设置。平行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电极条之间产生的微电场更为稳定,便于电场发挥作用,因此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进一步地,电极条的间隔距离为毫米级别。优选的,电极条的间隔距离为1-10mm。具体地,可以为2mm、3mm、5mm、8mm等。此间隔最为适宜形成微电场。电极条之间的间隔过大,会增加能耗,电极条之间的间隔过小,会使得阴、阳极条不易区别,容易导致短路。需要指出,膜片表面负载的导电结构可能会覆盖住部分膜孔,但对膜片的膜通量影响相对较小,不影响膜片的正常使用,且膜片上负载导电结构可大大提高其抗污染能力。进一步地,电极条的宽度为毫米级别。优选的,电极条的宽度为1-10mm。具体地,可以为2mm、3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n负载于膜片(1)表面的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包括至少两条电极条(2),所述电极条(2)包括阴极条和阳极条,所述阴极条与所述阳极条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阴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阴极端(3),所述阳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阳极端(4),所述阴极端(3)和所述阳极端(4)相对设置且与外接电源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控制膜污染的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载于膜片(1)表面的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包括至少两条电极条(2),所述电极条(2)包括阴极条和阳极条,所述阴极条与所述阳极条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阴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阴极端(3),所述阳极条的端部相连形成阳极端(4),所述阴极端(3)和所述阳极端(4)相对设置且与外接电源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条(2)之间相对平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承志孙境求赵凯马百文曲久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