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673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防护装置整体呈长方体状,包括有框架与透明防护膜;下底面为敞口;防护装置的宽边所在面,分别处于患者的头部上侧与脚部下侧;头部上侧所在面中开设有两个操作口,且操作口为套袖式操作口;在头部所在侧的右侧面上,开设有螺纹管通道口;且在螺纹管通道口下侧安装有密闭式拉链,连接至底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整体置于防护装置内,通过操作口完成气管插管操作,防止气管插管过程中病毒经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大量扩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护装置,将飞沫、气溶胶限制在防护装置内,在连接好呼吸机后,飞沫与气溶胶已经降落或挂在防护装置内;达到防止病毒扩散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设备
,具体属于一种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支持治疗,可以挽回更多的生命,例如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救治中,通过此种方式成功救治了很多危重症病人。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气管插管,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当麻醉医生在病人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操作时,病人容易产生分泌物喷溅、飞沫、气溶胶扩散等情况,并伴随病毒迅速散发到整个空间;且在麻醉药物起效后,麻醉医生插管时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喉镜插入;寻找导管进入的空间和位置,这个动作让病人气道直接开放,大量的病毒向外扩散,就如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实施气管插管的麻醉医生会做三级防护,但是其他医护人员的防护等级较插管麻醉医生会降低;再有,在病房内抢救时,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病人会产生应激反应,引发呛咳,无法预测其分泌物、飞沫、气溶胶的扩散距离,而且其他人员并未采取三级防护措施,容易造成病房内人员的交叉传染。中国专利文献CN2621625Y公开了呼吸道飞沫播散防护装置,其结构复杂,虽然在病人头部罩有透明防护软套,但是在透明防护罩上通过管道连接有变档式抽吸机,在进行使用时,变档式抽吸机抽吸负压作用,容易使透明防护软套晃动,甚至移位的情况,不仅仅失去防护效果,还会对医护人员视线造成干扰,妨碍插管操作;再有,在进行气管插管时,透明防护软套需要为插管作出避让位置,而在气管插管操作时,才是避免感染的关键时刻,此时,透明防护软套为插管所留空隙,容易在插管操作时,将透明防护软套翘起或挑起,失去防护作用。中国专利文献CN201079528Y,公开了呼吸道传染病气管插管隔离罩,但是其只是在罩体上设有两个操作孔,操作孔沿的内面设有两个乳胶手套,在罩体内面的上部悬有一手术器械盒。但是在具体使用是,需要考虑罩体的形状,以及是否能够方便观察患者情况、操作时插管与罩体的相对位置等较多因素,所以,其在具体使用时,并不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以达到在气管插管时,防止病毒气溶胶大量扩散,保护医务人员免受传染,防止病人之间交叉传染的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装置整体呈长方体状,包括有框架与透明防护膜;其中,下底面为敞口;所述的防护装置的宽边所在面,分别处于患者的头部上侧与脚部下侧;头部上侧所在面中开设有两个操作口,且所述的操作口为套袖式操作口;在头部所在侧的右侧面上,开设有螺纹管通道口;且在螺纹管通道口下侧安装有密闭式拉链,连接至底面。进一步的,所述的框架与透明防护膜安装固定时,在框架上均匀固定有固定块,固定块中形成有凸出部,并在凸出部上形成有安装孔,在安装孔中穿入有固定销;在透明防护膜上对应固定块安装位置开设有窄缝缺口,将窄缝缺口套设在凸出部上,以固定销穿过安装孔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的操作口所在面中,上侧框架未安装固定块,且透明防护膜未开设窄缝缺口。进一步的,所述的套袖式操作口具体结构为:套袖式操作口连接伸入式长臂手套,臂长45cm,套口设计为松紧式开口。进一步的,所述的框架为可折叠框架,在长方体的长边上,将每根框杆分为多节,且每节之间通过榫卯结构关节连接,实现折叠。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装置的长度为200cm,高度为50cm,宽度为60cm;套袖式操作口孔径为15cm,且两操作口之间距离为16cm,套袖式操作口与上边距离为25cm;螺纹管通道口孔径为6cm,与上、下边距离相同,且与左侧边距离为20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实施气管插管之前,以防护装置罩入患者,自两个套袖式操作口,伸入手臂在病患头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且通过透明防护膜,不妨碍医生观察患者情况;呼吸管道通过螺纹管通道口连接患者的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完成连接呼吸机后,拉开密闭式拉链将防护装置撤离,为医疗垃圾废弃物。本技术中将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整体罩于防护装置内,通过操作口完成气管插管操作,防止气管插管过程中病毒经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大量扩散,在进行插管时,为最危险时刻,以本技术的防护装置,将飞沫、气溶胶限制在防护装置内,在连接好呼吸机后,飞沫与气溶胶已经降落或挂在防护装置内;对医护人员的传染风险已经降到最低,很好的达到防止病毒扩散,降低医护人员被患者传染的风险,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并能防止同一病房中患者交叉传染的目的。再有,本技术中,将防护装置设计为可折叠式,方便使用、收纳与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固定块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医生操作示意图;图4为折叠状态变化示意图。图中:1、框架;2、密闭式拉链;3、透明防护膜;4、套袖式操作口;5、螺纹管通道口、6、固定块。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见附图,本技术中一种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装置整体呈长方体状,且包括有框架1与透明防护膜3;其中,下底面为敞口,以将患者罩于防护装置内;所述的防护装置的宽边所在面,分别处于患者的头部上侧与脚部下侧;头部上侧所在面中开设有两个操作口,且所述的操作口为套袖式操作口4;套袖式操作口4连接伸入式长臂手套,臂长45cm,套口设计为松紧式开口,方便不同臂长长度的医生插管操作。在头部所在侧的右侧面上,开设有螺纹管通道口5;且在螺纹管通道口下侧安装有密闭式拉链6,连接至底面,具体使用时,为方便安装与使用密闭式拉链6,将此处框架形成缺口,密闭式拉链6直接连接至底。所述的防护装置的长度为200cm,高度为50cm,宽度为60cm;套袖式操作口孔径为15cm,且两操作口之间距离为16cm,套袖式操作口与上边距离为25cm;螺纹管通道口孔径为6cm,与上、下边距离相同,且与左侧边距离为20cm。所述的框架1与透明防护膜3安装固定时,在框架1上均匀固定有固定块6,固定块6中形成有凸出部,并在凸出部上形成有安装孔,在安装孔中穿入有固定销;在透明防护膜上对应固定块安装位置开设有窄缝缺口,将窄缝缺口套设在凸出部上,以固定销穿过安装孔固定,生产时,方便安装,且缺口较小,不会影响防护。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将操作口所在面中,上侧框架不安装固定块,且透明防护膜不开设窄缝缺口,进一步保证医护人员免受传染风险。更为简便的使用方式中,也可以用胶带将框架与透明防护膜黏贴限位,保证防护膜的完整性。实施例2在实施例1结构基础上,所述的框架为可折叠框架,在长方体的长边上,将每根框杆分为六节,且每节之间通过榫卯结构关节连接,实现折叠;还可以通过销钉连接,实现折叠。安装固定块时,避开折叠处,防止固定块与折叠动作有干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装置整体呈长方体状,包括有框架与透明防护膜;其中,下底面为敞口;所述的防护装置的宽边所在面,分别处于患者的头部上侧与脚部下侧;头部上侧所在面中开设有两个操作口,且所述的操作口为套袖式操作口;在头部所在侧的右侧面上,开设有螺纹管通道口;且在螺纹管通道口下侧安装有密闭式拉链,连接至底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装置整体呈长方体状,包括有框架与透明防护膜;其中,下底面为敞口;所述的防护装置的宽边所在面,分别处于患者的头部上侧与脚部下侧;头部上侧所在面中开设有两个操作口,且所述的操作口为套袖式操作口;在头部所在侧的右侧面上,开设有螺纹管通道口;且在螺纹管通道口下侧安装有密闭式拉链,连接至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与透明防护膜安装固定时,在框架上均匀固定有固定块,固定块中形成有凸出部,并在凸出部上形成有安装孔,在安装孔中穿入有固定销;在透明防护膜上对应固定块安装位置开设有窄缝缺口,将窄缝缺口套设在凸出部上,以固定销穿过安装孔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冀相彬张青枝崔兆坤董然然刘培培刘延如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市传染病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