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形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506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35
“Z”形枕,有效的解决了鼻负压治疗时头部悬空给患者头部、颈部带来不适、及儿童治疗时易坠床的问题;包括左右方向的上板,上板右端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可向左摆动的伸缩架,伸缩架为上下方向且其内开设有开口朝下的滑槽,两个滑槽内分别滑动连接有伸缩杆,两个伸缩杆下侧铰接有一个可向上摆动的下板,两个伸缩杆下端分别固定有左右方向且位于下板下侧的水平板,下板右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头枕;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Z”形枕
本技术涉及鼻负压治疗辅助设备
,特别是一种“Z”形枕。
技术介绍
鼻负压治疗是鼻炎或者鼻窦炎患者在耳鼻喉科是极为常见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需将患者头部悬空在治疗床的床头并向下垂直90度,使患者鼻腔上仰,治疗时间大概维持10分钟左右,但长时间保持这种体位会因滑落、高度不固定而感觉不适,给患者造成头晕、头胀和颈部的不适感,同时儿童身体较小会有坠床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Z”形枕,有效的解决了鼻负压治疗时头部悬空给患者头部、颈部带来不适、及儿童治疗时易坠床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左右方向的上板,上板右端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可向左摆动的伸缩架,伸缩架为上下方向且其内开设有开口朝下的滑槽,两个滑槽内分别滑动连接有伸缩杆,两个伸缩杆下侧铰接有一个可向上摆动的下板,两个伸缩杆下端分别固定有左右方向且位于下板下侧的水平板,下板右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头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与伸缩杆连接的下板将患者的头部托起,降低患者因滑落、高度不固定产生的不适,通过伸缩杆上的斜齿与止动杆配合,便于医护人员为不同体型的患者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同时利用下板上的头枕,防止体重较轻的儿童患者坠床,提高患者舒适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剖切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的全剖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4给出,包括左右方向的上板1,上板1右端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可向左摆动的伸缩架2,伸缩架2为上下方向且其内开设有开口朝下的滑槽3,两个滑槽3内分别滑动连接有伸缩杆4,两个伸缩杆4下侧铰接有一个可向上摆动的下板5,两个伸缩杆4下端分别固定有左右方向且位于下板5下侧的水平板6,下板5右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头枕7。为了方便伸缩杆4的伸缩,所述的两个伸缩杆4相对侧分别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且向下倾斜的斜齿8,两个伸缩架2下侧设有一个前后轴向且可与两个滑槽3连通的圆管9,圆管9前后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插入相邻两个斜齿8之间的止动杆10。为了实现止动杆10可插入多个斜齿8的间隙内,所述圆管9前后两侧分别同轴设有挡环11,两个止动杆10可分别在其对应侧的挡环11内滑动,两个止动杆10相对端分别同轴固定有挡块12,止动杆10上套装有位于挡块12与挡环11之间的拉簧13。为了便于止动杆10的滑动,所述的圆管9下侧开设有开口朝下的绳槽14,绳槽14下方设有前后方向的手柄15,两个挡块12相对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拉绳16,拉绳16自由端穿过绳槽14与手柄15连接。为了便于使用,所述的上板1右侧开设有开口朝上的颈槽17。为了实现伸缩架2的向左摆动,所述的上板1右端前后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块18,两个连接块18上分别开设有开口朝左的矩形槽19,两个矩形槽19内分别铰接有上下方向的连接头20,两个连接头20分别与其对应侧的伸缩架2上端固定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其初始状态为伸缩架2与上板1平行,水平板6与下板5不接触,拉簧13拉动止动杆10与斜齿8下侧接触,伸缩杆4处与锁止状态;本技术在使用时,伸缩架2向下摆动到连接头20右侧壁与矩形槽19左侧壁接触,保持伸缩架2处与竖直方向,将上板1放置在床头,患者背部与上板1接触并将颈部处于颈槽17内,向下摆动下板5,直到下板5下端与水平板6上侧接触,此使装置整体为“Z形”,保持下板5处与水平位置,调节伸缩架2与伸缩杆4使患者头顶与头枕7接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同时防止体重较小的儿童坠床,向下拉动手柄15,手柄15经拉绳16带动两侧的挡块12向内滑动,两个挡块12分别拉动止动杆10向内滑动与斜齿8脱离,止动杆10拉伸拉簧13,解除伸缩杆4的锁止状态,将伸缩杆4向下带动下板5滑动到合适的位置,撤去手柄15上的力,拉簧13收缩带动止动杆10沿挡环11向外侧滑动,止动杆10与斜齿8下端接触,锁止伸缩杆4;当需要伸缩杆4向上滑动时,向上推动伸缩杆4,斜齿8向上推动止动杆10向内侧滑动,止动杆10拉伸拉簧13,与斜齿8倾斜面脱离后,止动杆10与斜齿8下端面接触,伸缩杆4不能向下运动,使用结束后,向上推动伸缩杆4,直到伸缩杆4上端与滑槽3上端接触,向左摆动伸缩架2直到与上板1平行,向上摆动下板5,使下板5下侧与水平板6上侧分离,装置折叠,便于装置存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与伸缩杆连接的下板将患者的头部托起,降低患者因滑落、高度不固定产生的不适,通过伸缩杆上的斜齿与止动杆配合,便于医护人员为不同体型的患者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同时利用下板上的头枕,防止体重较轻的儿童患者坠床,提高患者舒适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Z”形枕,包括左右方向的上板(1),其特征在于,上板(1)右端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可向左摆动的伸缩架(2),伸缩架(2)为上下方向且其内开设有开口朝下的滑槽(3),两个滑槽(3)内分别滑动连接有伸缩杆(4),两个伸缩杆(4)下侧铰接有一个可向上摆动的下板(5),两个伸缩杆(4)下端分别固定有左右方向且位于下板(5)下侧的水平板(6),下板(5)右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头枕(7)。/n

【技术特征摘要】
1.“Z”形枕,包括左右方向的上板(1),其特征在于,上板(1)右端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可向左摆动的伸缩架(2),伸缩架(2)为上下方向且其内开设有开口朝下的滑槽(3),两个滑槽(3)内分别滑动连接有伸缩杆(4),两个伸缩杆(4)下侧铰接有一个可向上摆动的下板(5),两个伸缩杆(4)下端分别固定有左右方向且位于下板(5)下侧的水平板(6),下板(5)右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头枕(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形枕,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的伸缩杆(4)相对侧分别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且向下倾斜的斜齿(8),两个伸缩架(2)下侧设有一个前后轴向且可与两个滑槽(3)连通的圆管(9),圆管(9)前后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插入相邻两个斜齿(8)之间的止动杆(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Z”形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管(9)前后两侧分别同轴设有挡环(11),两个止动杆(10)可分别在其对应侧的挡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艳敏李卫霞赵艳云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结核病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