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包括锅身、锅盖和盖耳,盖耳包括盖耳活动体、扭转弹簧、盖耳主体、弹簧定位孔、第一垫片、第一螺丝、盖片、第二螺丝和第二垫片;扭转弹簧放置于弹簧定位孔口处,盖耳活动体压在扭转弹簧上面;第一螺丝依次穿过第一垫片、弹簧定位孔后锁紧在盖耳活动体上;锅盖开设有出气孔,盖片设有与锅外及出气孔连通的出气槽;第二螺丝依次穿过锅盖、盖片后锁紧在盖耳主体上;锅身设有锅把手,盖耳活动体与盖耳主体搭设在锅把手上。本锅具侧出的排气方式,改变常规竖直出气的方式,可防止烹饪时被排出的气体烫伤;盖耳具有可立功能,减少摆放锅盖时所占的空间,同时也能防止锅盖直接接触台面,保持锅盖的清洁。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oup pot which can stand and exhau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
本技术涉及厨房烹饪器具
,尤其涉及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
技术介绍
大多数锅具在烹饪过程中被解开后,都是直接将锅盖平放于平面上,容易造成锅盖受污染,再次将锅盖盖上时,污染物会随锅盖进入锅内,从而污染锅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包括锅身和锅盖;所述锅盖盖放于所述锅身上方;所述锅盖上侧安装有盖耳,所述盖耳包括盖耳活动体、扭转弹簧、盖耳主体、弹簧定位孔、第一垫片、第一螺丝和盖片;所述扭转弹簧放置于所述弹簧定位孔口处,所述盖耳活动体压在所述扭转弹簧上面;所述扭转弹簧的一扭转力臂卡紧在所述盖耳主体上,其另一扭转力臂卡紧在所述盖耳活动体内盖耳;所述第一螺丝依次穿过第一垫片、所述弹簧定位孔后锁紧在所述盖耳活动体上;所述锅盖开设有出气孔,所述盖片设有与锅外连通的出气槽,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出气槽内;所述锅盖包括第二螺丝和第二垫片,所述第二螺丝依次穿过所述锅盖的中心孔、盖片后锁紧在所述盖耳主体上;所述盖耳活动体在所述扭转弹簧的作用下保持张开状态,所述盖耳活动体、所述盖耳主体与所述锅盖边缘形成将所述锅盖立放于平面上的支撑位结构;所述锅身设有锅把手,所述盖耳活动体与所述盖耳主体搭设在所述锅把手上,所述锅盖边缘搭在所述锅身锅口上,从而将锅盖立放在所述锅把手与锅身锅口上。盖耳活动体、盖耳主体与锅盖边缘形成将锅盖立放于平面上的支撑位结构,可使锅盖具有稳定立放平面上的功能;盖耳活动体与盖耳主体搭设在锅把手上,锅盖边缘搭在锅身锅口上,可使锅盖整体立放于锅身的功能,避免直接盖放于平面而带来的污染;烹饪时,锅内气体可通过锅盖的出气孔和盖片的出气槽排出,实现排气的功能。所述锅把手包括第一耳座、第一护圈、侧耳、第三垫片和第三螺丝;所述侧耳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耳座焊接在所述锅身的侧壁,通过所述第三螺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垫片、所述侧耳后将所述侧耳锁紧在所述第一耳座上;所述第一护圈套设在所述第一耳座外周且夹持在所述侧耳与所述锅身侧壁之间;烹饪时,对所述盖耳活动体施加压力,使所述盖耳活动体贴合所述盖耳主体,保持贴合状态插进所述侧耳的定位孔上,整个所述锅盖立放在所述锅身上。所述锅把手包括第二耳座、第二护圈、手柄、第四垫片和第四螺丝;所述第二耳座焊接在所述锅身的侧壁,通过所述第四螺丝依次穿过所述第四垫片、所述手柄后将所述手柄锁紧在所述第二耳座上,所述第二护圈套设在所述第二耳座外周且夹持在所述手柄与所述锅身侧壁之间;烹饪时,所述盖耳活动体在所述扭转弹簧的作用下保持张开状态,将所述盖耳活动体与所述盖耳主体跨在所述手柄的两侧,所述锅盖边缘搭在所述锅身锅口上,整个锅盖立放在所述锅身上。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锅具的可立功能、排气功能可以用在各种锅身,侧出的排气方式,改变常规竖直出气的方式,可防止烹饪时被排出的气体烫伤;盖耳具有可立功能,减少摆放锅盖时所占的空间,同时也能防止锅盖直接接触台面,保持锅盖的清洁,也能让锅盖上凝聚的水汇聚在锅盖的边缘,而不使直接流溅到台面,从而保持台面的卫生,使烹饪更卫生,达到健康饮食的目标,可以给烹饪者带来新的烹饪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锅盖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锅身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锅把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盖耳处于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锅盖处于竖立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锅盖竖立插在侧耳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锅身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2盖耳处于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2锅盖竖立架在手柄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含义:11、盖耳活动体;12、扭转弹簧;13、盖耳主体;131、弹簧定位孔;14、第一垫片;15、第一螺丝;16、盖片;161、出气槽;17、锅盖;171、出气孔;18、第二垫片;19、第二螺丝;21、第一耳座;22、第一护圈;23、侧耳;231、定位孔;24、第三垫片;25、第三螺丝;31、锅身;41、第二耳座;42、第二护圈;43、手柄;44、第四垫片;45、第四螺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阅图1至图7,为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包括锅身31和锅盖17;锅盖17盖放于锅身31上方;锅盖17上侧安装有盖耳,盖耳包括盖耳活动体11、扭转弹簧12、盖耳主体13、弹簧定位孔131、第一垫片14、第一螺丝15和盖片16;扭转弹簧12放置于弹簧定位孔131口处,盖耳活动体11压在扭转弹簧12上面;扭转弹簧12的一扭转力臂卡紧在盖耳主体13上,其另一扭转力臂卡紧在盖耳活动体11内盖耳;第一螺丝15依次穿过第一垫片14、弹簧定位孔131后锁紧在盖耳活动体11上;锅盖17开设有出气孔171,盖片16设有与锅外连通的出气槽161,出气孔171位于出气槽161内;锅盖17包括第二螺丝19和第二垫片18,第二螺丝19依次穿过锅盖17的中心孔、盖片16后锁紧在盖耳主体13上;盖耳活动体11在扭转弹簧12的作用下保持张开状态,盖耳活动体11、盖耳主体13与锅盖17边缘形成将锅盖17立放于平面上的支撑位结构;锅身31设有锅把手,盖耳活动体11与盖耳主体13搭设在锅把手上,锅盖17边缘搭在锅身31锅口上,从而将锅盖17立放在锅把手与锅身31锅口上。盖耳活动体11、盖耳主体13与锅盖17边缘形成将锅盖17立放于平面上的支撑位结构,可使锅盖17具有稳定立放平面上的功能;盖耳活动体11与盖耳主体13搭设在锅把手上,锅盖17边缘搭在锅身31锅口上,可使锅盖17整体立放于锅身31的功能,避免直接盖放于平面而带来的污染;烹饪时,锅内气体可通过锅盖17的出气孔171和盖片16的出气槽161排出,实现排气的功能。锅把手包括第一耳座21、第一护圈22、侧耳23、第三垫片24和第三螺丝25;侧耳23开设有定位孔231;第一耳座21焊接在锅身31的侧壁,通过第三螺丝25依次穿过第三垫片24、侧耳23后将侧耳23锁紧在第一耳座21上;第一护圈22套设在第一耳座21外周且夹持在侧耳23与锅身31侧壁之间;烹饪时,对盖耳活动体11施加压力,使盖耳活动体11贴合盖耳主体13,保持贴合状态插进侧耳23的定位孔231上,整个锅盖17立放在锅身31上。锅具的组装1、锅盖17组装,将扭转弹簧12放在盖耳主体13的弹簧定位孔131的适当位置,然后把盖耳活动体11压在扭转弹簧12上面,接着把第一螺丝15穿过第一垫片14,再从盖耳主体13的下面穿过弹簧定位孔131锁紧在盖耳活动体11上面。随后把盖耳主体13盖在盖片16上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身和锅盖;所述锅盖盖放于所述锅身上方;所述锅盖上侧安装有盖耳,所述盖耳包括盖耳活动体、扭转弹簧、盖耳主体、弹簧定位孔、第一垫片、第一螺丝和盖片;所述扭转弹簧放置于所述弹簧定位孔口处,所述盖耳活动体压在所述扭转弹簧上面;所述扭转弹簧的一扭转力臂卡紧在所述盖耳主体上,其另一扭转力臂卡紧在所述盖耳活动体内盖耳;所述第一螺丝依次穿过第一垫片、所述弹簧定位孔后锁紧在所述盖耳活动体上;所述锅盖开设有出气孔,所述盖片设有与锅外连通的出气槽,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出气槽内;所述锅盖包括第二螺丝和第二垫片,所述第二螺丝依次穿过所述锅盖的中心孔、盖片后锁紧在所述盖耳主体上;所述盖耳活动体在所述扭转弹簧的作用下保持张开状态,所述盖耳活动体、所述盖耳主体与所述锅盖边缘形成将所述锅盖立放于平面上的支撑位结构;所述锅身设有锅把手,所述盖耳活动体与所述盖耳主体搭设在所述锅把手上,所述锅盖边缘搭在所述锅身锅口上,从而将锅盖立放在所述锅把手与锅身锅口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立可排气汤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身和锅盖;所述锅盖盖放于所述锅身上方;所述锅盖上侧安装有盖耳,所述盖耳包括盖耳活动体、扭转弹簧、盖耳主体、弹簧定位孔、第一垫片、第一螺丝和盖片;所述扭转弹簧放置于所述弹簧定位孔口处,所述盖耳活动体压在所述扭转弹簧上面;所述扭转弹簧的一扭转力臂卡紧在所述盖耳主体上,其另一扭转力臂卡紧在所述盖耳活动体内盖耳;所述第一螺丝依次穿过第一垫片、所述弹簧定位孔后锁紧在所述盖耳活动体上;所述锅盖开设有出气孔,所述盖片设有与锅外连通的出气槽,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出气槽内;所述锅盖包括第二螺丝和第二垫片,所述第二螺丝依次穿过所述锅盖的中心孔、盖片后锁紧在所述盖耳主体上;所述盖耳活动体在所述扭转弹簧的作用下保持张开状态,所述盖耳活动体、所述盖耳主体与所述锅盖边缘形成将所述锅盖立放于平面上的支撑位结构;所述锅身设有锅把手,所述盖耳活动体与所述盖耳主体搭设在所述锅把手上,所述锅盖边缘搭在所述锅身锅口上,从而将锅盖立放在所述锅把手与锅身锅口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凌瀚,黄志荣,吴金洋,冯荣基,潘德赢,伍尚凯,李广彬,梁松伟,黄秋萍,刘锦雄,余敬源,
申请(专利权)人:新兴县先丰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