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黄喙蜾蠃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014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黄喙蜾蠃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包括养虫笼,养虫笼右侧面开有高度小于养虫笼高度的拉链门,养虫笼左侧面居中靠下位置设置有与养虫笼内部相通的收集蜾蠃的通道,收集通道中部设置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口,喇叭口大口直径与收集通道直径相同,收集通道大口位置处和出口位置处均设置有抽绳孔,通过抽绳孔穿有抽绳;养虫笼内部且位于靠近上侧面和前侧面相交位置处安装有由PVC管制成的人工巢穴,PVC管内部填充满芦苇管;养虫笼内部且靠近收集通道顶角位置处安装有摄像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观察难、诱集效率低等问题,降低了利用成蜂试验时的被蜇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黄喙蜾蠃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
本技术涉及了一种蜂类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涉及到一种捕猎性独居蜂黄喙蜾蠃的室内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
技术介绍
黄喙蜾蠃(Rhynchiumquinquecinctum),属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总科(Vespiodea),蜾蠃蜂科(Eumenidae),是一种捕猎性独居蜂,且专门捕捉鳞翅目幼虫作为子代的食料。具有捕食量大,捕猎范围广的特点。该蜂的活跃期为7-9月,与鳞翅目的众多重要害虫的发生期一致。其次,该蜂成虫具有访花的习性,是授粉蜂类的重要一种。捕食性和访花的双重特性,使得黄喙蜾蠃成为害虫生物防治和传粉昆虫两大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承载者物种。在野外,黄喙蜾蠃多在中空的竹管中筑巢。当前对黄喙蜾蠃开展研究时,主要以人工蜂巢诱集观察,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耗时长,而且诱集效率低下,投入人力物力较多。又因该蜂成虫飞行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难以捕获进行实验室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黄喙蜾蠃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解决了观察难、诱集效率低等问题,降低了利用成蜂试验时的人员被蜇风险。此前,对黄喙蜾蠃等具有攻击性的捕猎性独居蜂的研究与观察均需要在野外进行,或网捕诱集后带回实验室,对实验员来说具有一定的被蜇风险;该类蜂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网捕效率低,则会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困难,这也是该类蜂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技术装置将野外分散的捕猎性独居蜂资源聚集于养虫笼室内,为科研人员带来研究便利,大大提高了研究产出效率。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包括养虫笼,养虫笼为方体箱体,养虫笼右侧面开有高度小于养虫笼高度的拉链门,养虫笼左侧面居中靠下位置设置有与养虫笼内部相通的收集通道,用于收集蜾蠃,收集通道中部设置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口,喇叭口大口直径与收集通道直径相同,收集通道大口位置处和出口位置处均设置有抽绳孔,通过抽绳孔穿有抽绳;养虫笼内部且位于靠近上侧面和前侧面相交位置处安装有由PVC(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管制成的人工巢穴,PVC管内部填充满芦苇管;养虫笼内部且靠近收集通道顶角位置处安装有Wifi远程摄像头。所述养虫笼和收集通道采用80目透光尼龙纱材料制成。养虫笼靠近收集通道一侧的上方设置有照射收集通道的单侧光源。所述养虫笼底面放置有两个直径相差1倍高度持平的培养皿,小培养皿注水,大培养皿填放湿泥。水与湿泥的组合体能满足成蜂筑巢时所需外部条件,且不污染笼内环境。通过收紧抽绳封闭收集通道与外界相通的出口,蜾蠃收集通道的喇叭口小口内径设计为供黄喙蜾蠃单向通过的大小,黄喙蜾蠃只能从喇叭口大口飞出小口,难以从喇叭口小口飞出大口。所述PVC管侧面设置有拉链方便存取芦苇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装置进行室内繁殖与观察捕猎性独居蜂,为该蜂提供简单的生存必须条件后可自行继代繁殖,免去了随用随采集的麻烦,提高了研究对象的供给效率,进而提高科研产出效率,同时减轻了科研人员野外采集的辛劳与被蜇风险。2)本技术装置安装了摄像头,可全天候不间断记录笼室内蜂的活动情况,存留影响资料,直观可靠,可供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同时避免了人工观察易造成的疏漏。若野外条件适宜,也可见将装置移至外部,进行开放条件下的实时观测。3)本技术在PVC管侧面设置的拉链便于已筑巢巢管的及时取出与添加新的芦苇管,而不需要打开笼子的拉链门,取出整个人工巢穴,避免了笼内成虫的逃逸与技术人员的被蜇风险;设置可用抽绳控制开闭的喇叭口,不需打开笼子门,便可轻易获得实验所需成蜂,且降低了取虫时的被蜇风险。4)本技术利用黄喙蜾蠃夜间休息时趋光的特性,安装单侧光源,可诱集蜂群聚集于笼室一侧,便于日常的笼室维护,如添加食料,更换芦苇管等,而不会有被蜇或者蜂逃逸的风险。同样利用黄喙蜾蠃夜间趋光聚集的特性,在光源侧设置易进难出的喇叭状开口,可使蜂聚集于一个更狭小的空间,继而便于研究人员轻易获取成蜂进行下一步研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养虫笼(1)、拉链门(2)、通道(3)、PVC管(4)、远程摄像头(5)、小培养皿(6)、大培养皿(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养虫笼1,养虫笼1为尼龙纱材料制成的方体箱体,养虫笼1右侧面开有高度小于养虫笼1高度的拉链门2,养虫笼1左侧面居中靠下位置设置有与养虫笼1内部相通的收集蜾蠃的收集通道3,距离收集通道3约15cm位置处设置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口,喇叭口大口直径与收集通道3直径相同,收集通道3大口位置处和出口位置处均设置有抽绳孔,通过抽绳孔穿有抽绳;养虫笼1内部且位于靠近上侧面和前侧面相交位置处安装有由PVC管4制成的人工巢穴,PVC管4内部填充满芦苇管;养虫笼1内部且靠近收集通道3顶角位置处安装有摄像头5用于远程观察。具体实施中,方体箱体长宽高均为50cm;拉链门高度为30cm;收集通道3的直径为10cm,长度为35cm;喇叭口长度为9cm,小口直径为2cm,大口直径为8cm;PVC管长度20cm,内径11cm,悬挂高度距上侧面2cm;芦苇管长度为18~22cm,内径1cm;PVC管4拉链口长度为22cm,与上顶面垂直距离7cm;大培养皿7直径为10cm,小培养皿6直径为5cm,高度均为2cm左右。实施例:1.调控人工气候室或人工培养箱的温湿度及光照条件:温度控制为25-30℃;光照条件为L:D=16:8~12:12;RH=30~50%。将养虫笼1放置于人工气候室,并将喇叭口一面放置于近光源侧,养虫笼1的拉链门一面位于远光源一侧。2.在PVC管4放入最多仅一个结节的芦苇管,填塞紧密,不易掉落即可。在小培养皿6中放入10%蜂蜜水,并加入适量脱脂棉,轻触脱脂棉有蜂蜜水溢出即可。确认喇叭口处抽绳完全拉紧,PVC管4处拉链口关闭,且摄像头正常工作后,即可从拉链门处放入经CO2麻醉的黄喙蜾蠃成蜂。单个饲养笼内可放入20头成蜂,雌雄虫的比例为2:1。3.黄喙蜾蠃白天进行交配和取食筑巢等活动,中午11-13点为活动高峰期,下午7点后,飞行活动渐息,多数扒在近光源侧休息,少数个体躲藏在空芦苇管内休息。因此,可在下午7点后,进行简单的笼室环境维护和添加食料等工作,需注意动作轻缓,则不易遭到攻击。每天用注射针管向脱脂棉上添加蜂蜜水,隔天更换培养皿及脱脂棉。4.经过一周左右,当摄像头记录到养虫笼1内成虫有交配行为后,即可投入2-3龄的人工繁殖或田间捕获的斜纹夜蛾、棉铃虫、棉红铃虫、水稻螟虫或菜青虫等鳞翅目幼虫(以下称“猎物”),投入量视已发生交配的雌蜂数量而定,已经交配的黄喙蜾蠃量则可由摄像头记录。一般一头雌蜂在产卵前期可自身取食2-3头猎物。该阶段需注意观察猎物消耗量,逐天少量补充。5.第一头雌蜂交配后约一周,继续供给湿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黄喙蜾蠃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养虫笼(1),养虫笼(1)为方体箱体,养虫笼(1)右侧面开有高度小于养虫笼(1)高度的拉链门(2),养虫笼(1)左侧面居中靠下位置设置有与养虫笼(1)内部相通的用于收集蜾蠃的收集通道(3),收集通道(3)中部设置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口,喇叭口大口直径与收集通道(3)直径相同,在收集通道(3)的出口位置处和喇叭口大口位置处均设置有抽绳孔,通过抽绳孔穿有抽绳;养虫笼(1)内部且位于靠近上侧面和前侧面相交位置处安装有由PVC管(4)制成的人工巢穴,PVC管(4)内部填充满芦苇管;养虫笼(1)内部且靠近收集通道(3)顶角位置处安装有Wifi远程摄像头(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喙蜾蠃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养虫笼(1),养虫笼(1)为方体箱体,养虫笼(1)右侧面开有高度小于养虫笼(1)高度的拉链门(2),养虫笼(1)左侧面居中靠下位置设置有与养虫笼(1)内部相通的用于收集蜾蠃的收集通道(3),收集通道(3)中部设置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口,喇叭口大口直径与收集通道(3)直径相同,在收集通道(3)的出口位置处和喇叭口大口位置处均设置有抽绳孔,通过抽绳孔穿有抽绳;养虫笼(1)内部且位于靠近上侧面和前侧面相交位置处安装有由PVC管(4)制成的人工巢穴,PVC管(4)内部填充满芦苇管;养虫笼(1)内部且靠近收集通道(3)顶角位置处安装有Wifi远程摄像头(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喙蜾蠃远程观察和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虫笼(1)和收集通道(3)采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梦迪祝增荣周文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