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铝合金窗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646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涉及铝合金窗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工艺步骤:S1:裁减铝合金型材;S2:对裁减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钻孔;S3:对钻孔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组装,得到铝合金框架;S4:在铝合金框架表面先涂覆一层底层涂层,待底层涂层干燥后,再喷涂一层隔热涂层,得到隔热铝合金框架;所述隔热涂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成膜剂80~100份;固化剂4~9份;流平剂0.6~1.5份;填料40~70份;S5:将隔热铝合金框架与玻璃组装固定;通过以上5个步骤即可得到新型铝合金窗。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提高铝合金耐热涂层耐久能力的优点。

A new type of aluminum alloy window and its produc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铝合金窗及其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铝合金窗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铝合金窗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的铝合金型材制作的门窗由于具有采光好、重量轻、美观、型材再利用率高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市场上铝合金窗用量占门窗总用量的55%,成为门窗行业的主流产品。但是铝合金型材的热导率高达203w/m·k,所制作的铝合金窗隔热效果差,导致室内空调的能耗高,因此如何提高铝合金型材(门窗)的隔热保温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现有的铝合金窗为了提高其保温隔热能力,通常在铝合金窗的框架上涂覆隔热涂层,以达到降低铝合金导热率的目的,从而提高铝合金窗的隔热效果。公开号为CN109825116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铝合金平开窗的隔热防护涂层,包括直接涂覆在基材表面的隔热底层涂层以及涂覆在所述隔热底层涂层上的装饰面层涂层;其中,所述隔热底层涂层的涂料组分包括以下原料:陶瓷微珠、ATO粉体、填料、表面活性剂、增粘剂、刚玉粉、固化剂、氧化硅和氧化钴;所述装饰面层涂层的涂料组分包括以下原料:颜料、润湿剂、防腐剂、成膜助剂、硅酸铝粉、乙二醇、云母粉和稳定剂。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技术中的铝合金表面的隔热涂层容易受到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影响,尤其是水分。因为隔热涂层通常为有机涂层,而水分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渗过有机涂层而进入铝合金表面与涂层的交界处,使得涂层发生气泡脱落,以及对铝合金造成腐蚀等现象,降低铝合金窗的隔热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通过改进隔热涂层的配方,以提高隔热涂层在潮湿空气中的耐久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S1:裁减铝合金型材;S2:对裁减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钻孔;S3:对钻孔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组装,得到铝合金框架;S4:在铝合金框架表面先涂覆一层底层涂层,待底层涂层干燥后,再喷涂一层隔热涂层,得到隔热铝合金框架;所述隔热涂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S5:将隔热铝合金框架与玻璃组装固定;通过以上5个步骤即可得到新型铝合金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合金型材先通过裁减成可用于制作铝合金窗的适合尺寸的铝合金型材,然后通过钻孔定位,使得当铝合金框架组装完成后方便工人用螺丝对铝合金型材进行固定。铝合金框架拼接组装完成后,再在铝合金框架的表面喷涂一层隔热涂层以降低铝合金框架的导热率,使得铝合金框架在安装后,铝合金框架内外之间的温度不易发生快速地传导对流,从而提高铝合金窗对房间的隔热保温能力。最后再将铝合金框架与玻璃进行组装固定,完成铝合金窗的生产制作。在涂覆隔热涂层时,先在铝合金框架的表面涂覆一层底层涂层,因为铝合金的表面较为光滑粗糙度不够,隔热涂层在喷涂成型后,隔热涂层与铝合金表面的附着结合力较差,而底层涂层可以对铝合金表面的光滑程度进行改善,使得隔热涂层通过底层涂层间接与铝合金相连,从而提高隔热涂层的附着力,避免铝合金窗成品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暴露在外界的环境中而发生腐蚀脱落等状况。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流平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脂肪醇聚氧乙烯羧酸钠30~50%;烷基聚氧乙烯硫酸钠50~7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脂肪醇聚氧乙烯羧酸钠和烷基聚氧乙烯硫酸钠都是表面活性剂,两者均可以降低隔热涂层的表面张力,促使涂层在干燥成膜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平整、光滑、均匀的涂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填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碳酸钙晶须30~50%;中空玻璃微珠20~40%;脂肪酸二乙醇胺10~5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酸钙晶须填料的添加有助于改善隔热涂层的耐洗刷性能,中空玻璃微珠的添加可以降低隔热涂层的热导率,使得隔热涂层的隔热效果提高。脂肪酸二乙醇胺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中空玻璃微珠和碳酸钙晶须在隔热涂层中的分散均匀性。同时脂肪酸二乙醇胺可以与流平剂中的烷基聚氧乙烯硫酸钠同时作用而对隔热涂层在搅拌配料过程中产生的微气泡进行保留,从而使得隔热涂层在干燥固化后,内部具有一定量的微小气泡,而气泡可以降低隔热涂层的热导率,提高隔热涂层的隔热能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涂层上还涂覆有一层疏水层,所述疏水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得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疏水层的涂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按比例取丙酮,向其中滴加环氧树脂和聚酰胺树脂,搅拌均匀后,再滴加促进剂,备用,得到溶液A;步骤b:按比例取纳米SiO2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并滴加偶联剂,随后超声分散3h,得到溶液B;步骤c:按比例取无水乙醇,向其中滴加的1H,1H,2H,2H-全氟烃基三乙氧基硅烷,搅拌均匀,得到溶液C;步骤d:将配制的溶液A旋涂于隔热涂层表面,室温下风干20-30min。在风干后的试样表面上浸涂溶液C,并放置在干燥箱中4-5h,干燥箱温度设定为100℃;取出试样,浸涂溶液C,再放置在干燥箱中4-5h,干燥箱温度设定为10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合金窗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子会通过有机隔热涂层渗透进入隔热涂层与底层涂层之间以及底层涂层与铝合金表面之间,从而使得铝合金窗表面涂层容易发生腐蚀、气泡和脱落的现象。隔热涂层上涂覆一层疏水层,可以使得铝合金窗表面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减少空气中水分在铝合金窗表面的积累,从而降低水对有机隔热涂层的渗透,提高隔热涂层的耐久性。环氧树脂和聚酰胺树脂为疏水层的主要成膜剂,偶联剂提高纳米二氧化硅在成膜剂中的分散能力,纳米二氧化硅添加后涂层的强度、耐磨性和抗老化性得到提高,全氟烃基三乙氧基硅烷添加后,涂层的疏水能力得到提高。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涂层在涂覆前先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按比例将去离子水、碳酸钠、碳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解得到预处理液;步骤b:将预处理液加热至沸腾,然后将铝合金框架浸没到预处理液中,处理5-10分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预处理后,可以在铝合金框架表面使得表面的铝合金发生化学氧化,从而得到一层多孔的氧化膜,而在预处理液中添加碳酸钠和碳酸钾,使得铝合金框架在温度较低的水溶液中也可以得到较厚的氧化膜,同时添加氯化钠提高溶液的沸点,并将预处理液加热至沸腾状态,使得铝合金框架在预处理时得到的氧化膜的厚度进一步提高,并且经过检测该层氧化膜具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和对膜层的吸附能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涂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预处理后的铝合金表面会存在一些未被氧化层完全覆盖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会成为涂层发生腐坏的起点。通过底层涂层的涂覆处理,涂层中的三价铬盐在底层涂层的涂覆过程中,可以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nS1:裁减铝合金型材;/nS2:对裁减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钻孔;/nS3:对钻孔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组装,得到铝合金框架;/nS4:在铝合金框架表面先涂覆一层底层涂层,待底层涂层干燥后,再喷涂一层隔热涂层,得到隔热铝合金框架;所述隔热涂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裁减铝合金型材;
S2:对裁减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钻孔;
S3:对钻孔后的铝合金型材进行组装,得到铝合金框架;
S4:在铝合金框架表面先涂覆一层底层涂层,待底层涂层干燥后,再喷涂一层隔热涂层,得到隔热铝合金框架;所述隔热涂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S5:将隔热铝合金框架与玻璃组装固定;
通过以上5个步骤即可得到新型铝合金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平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脂肪醇聚氧乙烯羧酸钠30~50%;
烷基聚氧乙烯硫酸钠5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碳酸钙晶须30~50%;
中空玻璃微珠20~40%;
脂肪酸二乙醇胺1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涂层上还涂覆有一层疏水层,所述疏水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备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铝合金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建军袁旭治周仕贵沈笑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