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563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包括有一顶盖、一底座、两导电组件及至少一发光元件;顶盖为透光材质且具有一内部空间,并形成一底部开口;底座设于底部开口;各导电组件包括一上导电体、一下导电体及一导电线;上导电体设于顶盖的外侧,并延伸至顶盖的内侧;下导电体设于底座的外侧,并延伸至底座的内侧;导电线连接上导电体及下导电体;发光元件位于顶盖内,并且连接两导电线;借此,发光元件的位置于生产时可轻易变更,发光元件的发光均匀度及效率也可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积木,尤指一种积木主体的内部具有发光元件,发光元件的光线可穿透积木主体,使积木组件具有发光效果的积木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发光积木如图6所示,积木具有一透光的顶盖91、一底座92、一电路板93及复数导电柱94。顶盖91的内侧面突出形成有一电路板嵌合部911;底座92设于顶盖91的底部开口处;电路板93设于顶盖91的内部空间中,并且嵌合固定于电路板嵌合部911中;导电柱94设于顶盖91的内部空间中,且上下延伸。发光积木于使用时,将电源连接至导电柱94,此时导电柱94便会将电力传送至电路板93,并使装设于电路板93上的发光元件95放射光线,进而使发光元件95发光。然而,现有的发光积木具有以下缺点:第一,顶盖91的电路板嵌合部911的位置是固定而无法调整的,因此电路板93于顶盖91内的安装位置在顶盖91设计完成后就无法改变,进而导致发光元件95在顶盖91内的安装位置也无法改变,也就是说,若是厂商想要生产两种发光元件之位置相异的发光积木(例如要调整发光元件的高度位置),则必须为各发光积木设计专用的顶盖91,但如此会导致顶盖91具有多种相异规格,造成发光积木的制作成本升高。第二,发光元件95的光线容易被导电柱94遮蔽,导致发光元件95的光线无法均匀散出,使发光积木的外观出现明显的阴影区;此外,导电柱94遮蔽光线也导致发光积木的发光效率不佳。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以增进发光的均匀度及亮度,同时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多种发光高度相异的发光积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以增进发光的均匀度及亮度,同时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多种发光高度相异的发光积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包括:一顶盖,其具有一内部空间,内部空间于顶盖的底部形成一底部开口;顶盖为透光材质;一底座,其设于顶盖的底部开口;两导电组件,各导电组件包括:一上导电体,其设于顶盖上方;一下导电体,其设于底座下方;一导电线,其位于顶盖的内部空间中,并且连接上导电体及下导电体;至少一发光元件,其位于顶盖的内部空间中,并且电连接两导电组件的两导电线。本专利技术于使用时,可将外部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分别连接至两导电组件的导电体,使发光元件获得供电而发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发光元件直接透过导电线连接上导电体及下导电体来与其他积木电连接,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在生产发光积木时,发光元件连接导电线之位置可配合发光元件的位置需求而改变,举例来说,当发光元件需要邻近底座时(即发光高度位置较低时),则可将发光元件连接导电线邻近下导电体处;当发光元件需要邻近顶盖顶部时(即发光高度位置较高时),则可将发光元件连接导电线邻近上导电体处。借此,若是厂商想要生产两种发光元件之位置相异的发光积木时,只要调整发光元件连接导电线的位置即可,不需要设计多种专用的顶盖,可降低发光积木的制作成本。第二,导电线几乎不会遮蔽发光元件的光线,因此发光元件的光线能够均匀散出顶盖,同时也可提高发光积木的发光亮度。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至少一发光元件贴靠顶盖的顶壁。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至少一发光元件贴靠底座。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顶盖的外侧突出形成有一楔柱,各导电组件的上导电体设于楔柱。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楔柱的外端面凹设有一电极孔,各导电组件的上导电体设于电极孔中。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底座的外侧凹设有一楔孔,各导电组件的下导电体设于楔孔中。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底座的外侧凹设有一楔孔,各导电组件的下导电体设于楔孔中,楔孔的形状对应楔柱的形状。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中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至少一发光元件设于电路板;两导电组件的两导电线贯穿并电连接电路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的发光积木的剖视示意图。【符号说明】10:顶盖11:内部空间12:底部开口13:楔柱131:电极孔20:底座21:楔孔30:导电组件31:上导电体32:下导电体33:导电线40:发光元件41:正极接脚42:负极接脚10A:顶盖31A:上导电体33A:导电线40A:发光元件10B:顶盖20B:底座33B:导电线40B:发光元件10C:顶盖30C:导电组件33C:导电线40C:发光元件50C:电路板91:顶盖911:电路板嵌合部92:底座93:电路板94:导电柱95:发光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包括一顶盖10、一底座20、两导电组件30及两发光元件40。顶盖10采用透光材质制作,顶盖10的四侧面向下延伸且具有一内部空间11,内部空间11于顶盖10的底部形成一底部开口12。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0的顶壁向外突出形成有一楔柱13,楔柱13的内端面凹设有一电极孔131,但楔柱13的位置不以位于顶壁为限,例如也可突出形成于顶盖10的侧壁。底座20设于顶盖10的底部开口12。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0的内侧凹设有一楔孔21,且楔孔21的形状对应楔柱13的形状,也就是说,当两个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积木相互结合时,其中一发光积木的楔孔21可卡合另一发光积木的楔柱13,但不以此为限,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积木也可以没有楔孔21及楔柱13,而是透过其他方式相互连接,例如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如图5所示)中,发光积木并未设置楔孔21或楔柱13,而是在顶盖10B与底座20B之表面设有正负电极接点即可。各导电组件30包括一上导电体31、一下导电体32及一导电线33;上导电体31设于顶盖10的上方,且在本实施例中,上导电体31设于顶盖10的楔柱13的电极孔131中,并且上导电体31的下端向下贯穿顶盖10的顶壁而延伸至顶盖10的内侧。下导电体32设于底座20的下方,且在本实施例中,下导电体32设于底座20的外侧,并且延伸至底座20的内侧,且具体来说,下导电体32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顶盖,其具有一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于所述顶盖的底部形成一底部开口;所述顶盖为透光材质;/n一底座,其设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底部开口;/n两导电组件,各所述导电组件包括:/n一上导电体,其设于所述顶盖上方;/n一下导电体,其设于所述底座下方;/n一导电线,其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并且连接所述上导电体及所述下导电体;/n至少一发光元件,其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并且电连接两所述导电组件的两所述导电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顶盖,其具有一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于所述顶盖的底部形成一底部开口;所述顶盖为透光材质;
一底座,其设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底部开口;
两导电组件,各所述导电组件包括:
一上导电体,其设于所述顶盖上方;
一下导电体,其设于所述底座下方;
一导电线,其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并且连接所述上导电体及所述下导电体;
至少一发光元件,其位于所述顶盖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并且电连接两所述导电组件的两所述导电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贴靠所述顶盖的顶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发光位置的发光积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贴靠所述底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发光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嘉彦
申请(专利权)人:龙门县佳茂聚氨酯橡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