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9417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12:58
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壳体;第一振动体及第二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地容纳于壳体;弹性支承部,将第一振动体及第二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第一方向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振动;以及磁驱动部,具有设置于第一振动体的第一磁产生构件和设置于壳体的第二磁产生构件,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使用磁力来驱动第一振动体,弹性支承部具有:第一弹性体,将第一振动体以能够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第二弹性体,将第一振动体与第二振动体连结;以及第三弹性体,将第二振动体以能够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壳体。

Vibration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振动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便携信息终端(例如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机、平板终端等)、游戏机、汽车等车辆中搭载的信息显示装置等电子设备中,使用了能够产生用于在触觉上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接收(例如,通话信息接收、邮件信息接收、SNS信息接收)的通知、针对用户操作的反馈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作为这样的振动产生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振动产生装置,该振动产生装置构成为通过弹性支承部以能够振动的方式支承由电磁铁构成的振动体,振动体通过第一共振频率在上下方向上振动,振动体通过第二共振频率在左右方向上振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66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近年来,振动产生装置的用途多样化,例如在VR(VirtualReality)对应的游戏机等中,作为用于能够再现出现实感高的触觉的触觉提示单元,而使用振动产生装置。伴随于此,要求通过振动产生装置能够再现多种多样的振动。作为用于再现出现实感高的触觉的一个方法,考虑将共振频率互不相同的多个振动组合的方法。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振动产生装置能够产生更多的共振频率的振动,从而能够使振动的组合更多样化,因此能够更多样地再现出现实感高的触觉。然而,在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中,共振频率的数量比较少(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振动产生装置中为两个),因此难以更多样地再现出现实感高的触觉。因为该情况,需要能够产生基于更多的共振频率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壳体;第一振动体及第二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地容纳于所述壳体;弹性支承部,将所述第一振动体及所述第二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振动;以及磁驱动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动体的第一磁产生构件和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磁产生构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使用磁力来驱动所述第一振动体,所述弹性支承部具有:第一弹性体,将所述第一振动体以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第二弹性体,将所述第一振动体与所述第二振动体连结;以及第三弹性体,将所述第二振动体以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产生基于更多的共振频率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卸下了上侧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分解图。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单元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单元的侧视图。图7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单元的分解图。图8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弹性支承部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弹性支承部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弹性支承部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弹性支承部的侧视图。图1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永磁铁的磁化状态的图。图14A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体的动作的图。图14B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体的动作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体的动作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体的动作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体的动作的图。图18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体的动作的图。图19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产生装置的振动特性的曲线图。图20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所具备的振动单元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振动产生装置10的构成)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上侧壳体112及FPC160被卸下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的分解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以图中Z轴方向为纵向或上下方向,以图中X轴方向为横向或左右方向,以图中Y轴方向为前后方向。图1~图3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0例如是搭载于便携信息终端(例如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机、平板终端等)、游戏机、在汽车等车辆中搭载的信息显示装置等电子设备的装置。该振动产生装置10例如用于产生用于通知各种信息接收(例如,通话信息接收、邮件信息接收、SNS信息接收)的振动、用于在触觉上向用户提供针对用户操作的反馈的振动等。振动产生装置10构成为,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的振动体130沿着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及左右方向(图中X轴方向)进行振动。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与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相比,实现了基于更多的共振频率的振动。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采用了在壳体110的内部将振动体130及配重135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并通过弹性支承部140支承振动体130及配重135的构成,通过使振动体130及配重135分别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振动,从而能够得到基于多个(四个以上)共振频率的振动。如图1~图3所示,振动产生装置10构成为,具备壳体110、振动单元120、永磁铁151、152及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基板)160。壳体11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形成,是大致呈长方体的箱状的部件。壳体110具有能够相互分离的下侧壳体111和上侧壳体112。下侧壳体111是上部开口的容器状的部件。在下侧壳体111的内部组装有其他的各构成部件(振动单元120、永磁铁151、152及FPC160)。上侧壳体112是盖状的部件,覆盖下侧壳体111的上部开口,由此封堵下侧壳体111的上部开口。如图1所示,在上侧壳体112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未折弯的状态下向外侧且水平地突出的多个(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为合计6个)平板状的爪部112A。爪部112A的前端部分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大致呈T字状。在下侧壳体111的上部开口被上侧壳体112关闭的状态下,爪部112A被向下方弯折成直角,由此具有长方形状的前端部分嵌入到在下侧壳体111的侧壁部形成的、与爪部112A大致相同形状及大致相同尺寸的开口111B。由此,上侧壳体相对于下侧壳体111的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左右方向(图中X轴方向)及前后方向(图中Y轴方向)的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壳体;/n第一振动体及第二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地容纳于所述壳体;/n弹性支承部,将所述第一振动体及所述第二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振动;以及/n磁驱动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动体的第一磁产生构件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磁产生构件,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使用磁力来驱动所述第一振动体,/n所述弹性支承部具有:/n第一弹性体,将所述第一振动体以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n第二弹性体,将所述第一振动体与所述第二振动体连结;以及/n第三弹性体,将所述第二振动体以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20 JP 2017-223134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第一振动体及第二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地容纳于所述壳体;
弹性支承部,将所述第一振动体及所述第二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振动;以及
磁驱动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动体的第一磁产生构件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磁产生构件,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使用磁力来驱动所述第一振动体,
所述弹性支承部具有:
第一弹性体,将所述第一振动体以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
第二弹性体,将所述第一振动体与所述第二振动体连结;以及
第三弹性体,将所述第二振动体以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及所述第三弹性体分别是具有弯折构造的板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及所述第三弹性体分别在构成所述板簧的平面部具有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及所述第三弹性体分别通过具有所述开口部而弹性系数互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弹性系数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弹性系数高,
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弹性系数比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弹性系数高。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承部,
包括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及所述第三弹性体,由一张金属板一体地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宇庆朝邦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