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系统的多电平变换器及SOC自均衡调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系统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系统的多电平变换器及SOC自均衡调制方法。
技术介绍
多电平变换器具有开关应力小、输出电压高、谐波含量小、易于拓展等优势,是将大规模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有效方案。现有的多电平变换器主要包括三种拓扑结构,即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变换器、飞跨电容型多电平变换器、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其中,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单,且易于通过串联拓展到所需电平数量,已得到广泛应用。以图1和图2为例,来说明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图1为传统级联型7电平变换器,它由3个结构完全相同的H桥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包含一个H桥变换器和一个直流电源,各直流电源之间的电压相等。由于每个模块的结构相同,该系统非常易于拓展。同时,当其中某个模块故障时,可通过将其旁路使剩余模块维持运行,电路可靠性高。图2为混合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与图1的区别在于,图2中各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按4:2:1的比例设置,从而形成了15电平变换器,从而有助于进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系统的多电平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电平变换器包括:n个电池组:BAT1、BAT2……BATn;/n2n个P沟道增强型MOS管:S1、S2…Si…Sn、P1、P2…Pi…Pn;/nn+4个N沟道增强型MOS管:B1、B2…Bi…Bn、Q1、Q2、Q3、Q4;/nSi的漏极与SBi-1连接,Si的源极与SPi连接;/nBATi的正极与SPi连接,BATi的负极与SBi连接;/nPi的漏极与SPi连接,Pi的源极与SPi+1连接;/nBi的源极与SBi连接,Bi的漏极与SBi-1连接;/n其中,n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i∈[2,n-1];/nP1的漏极与SP1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系统的多电平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电平变换器包括:n个电池组:BAT1、BAT2……BATn;
2n个P沟道增强型MOS管:S1、S2…Si…Sn、P1、P2…Pi…Pn;
n+4个N沟道增强型MOS管:B1、B2…Bi…Bn、Q1、Q2、Q3、Q4;
Si的漏极与SBi-1连接,Si的源极与SPi连接;
BATi的正极与SPi连接,BATi的负极与SBi连接;
Pi的漏极与SPi连接,Pi的源极与SPi+1连接;
Bi的源极与SBi连接,Bi的漏极与SBi-1连接;
其中,n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i∈[2,n-1];
P1的漏极与SP1连接,P1的源极与SP2连接;
BAT1的正极与SP1连接,BAT1的负极与SB1连接;
S1的源极与SP1连接,S1的漏极分别与B1的漏极、Q1的漏极、Q3的漏极连接;
B1的源极与SB1连接,B1的漏极分别与S1的漏极、Q1的漏极、Q3的漏极连接;
Pn的漏极与SPn连接,Pn的源极空接;
BATn的正极与SPn连接,负极分别与Bn的源极、Q2的源极、Q4的源极连接;
Bn的漏极与SBn-1连接,Bn的源极分别与BATn的源极、Q2的源极、Q4的源极连接;
Sn的漏极与SBn-1连接,Sn的源极与SPn连接;
S1、S2……Sn、P1、P2……Pn、B1、B2……Bn、Q1、Q2、Q3、Q4的栅极接控制信号;
Q2的漏极、Q1的源极分别与QQ1连接;
Q3的源极、Q4的漏极分别与QQ2连接;
QQ1为所述多电平变换器电压正极输出点;
QQ2为所述多电平变换器电压负极输出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多电平变换器,其特征在于,n=4。
3.一种基于权利要求2所述储能系统的多电平变换器的SOC自均衡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
以+e1为1电平时所对应的载波信号强度,输出的电压强度为+E,+e2为2电平时所对应的载波信号强度,输出的电压强度为+2E,+e3为3电平时所对应的载波信号强度,输出的电压强度为+3E,+e4为4电平时所对应的载波强度,输出的电压强度为+4E;
-e1为-1电平时所对应的载波信号强度,输出的电压强度为-E,-e2为-2电平时所对应的载波信号强度,输出的电压强度为-2E,-e3为-3电平时所对应的载波信号强度,输出的电压强度为-3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哲,黎荣伟,王玉乐,常乐,王裕,章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