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装置及空调变频模块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8966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9:4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及空调变频模块结构,属于散热技术领域。其中,散热装置包括热沉、散热器和传热工质,散热器与热沉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传热工质可流动地设置于循环回路内。热沉受热能够将液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汽态,散热器散热能够将汽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液态。在整个循坏回路中既存在液态的传热工质,又存在汽态的传热工质,通过热沉与散热器间的温差来实现传热工质在循环回路中的自循环,无需外接动力。这种散热装置通过强化相变换热来实现高效传热,具有大热量、高热流密度、低热阻、高可靠等传热特性;并且结构简单,工艺成本低。

A structure of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frequency conversion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及空调变频模块结构
本申请涉及散热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空调变频模块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对电器元件(如,空调变频模块)进行散热时,散热装置一般采用铝挤压型材散热器进行散热,但是型材导热系数不高、肋效率较低,因此散热性能差,电器元件温升过高,导致过热保护而降频、停机乃至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空调变频模块结构,以改善散热性能差的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热沉、散热器和传热工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热沉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所述传热工质可流动地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内;其中,所述热沉受热能够将液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汽态;所述散热器散热能够将汽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液态。上述技术方案中,热沉与散热器形成循环回路,热沉受热后,热沉内的液态的传热工质将转变为汽态,汽态的传热工质流至散热器后,散热器散热使汽态的传热工质冷凝为液态。在整个循坏回路中既存在液态的传热工质,又存在汽态的传热工质,通过热沉与散热器间的温差来实现传热工质在循环回路中的自循环,无需外接动力。这种散热装置通过强化相变换热来实现高效传热,具有大热量、高热流密度、低热阻、高可靠等传热特性;并且结构简单,工艺成本低。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热工质的临界活化核化点半径小于0.1微米;所述传热工质的汽泡脱离直径小于0.5毫米;所述传热工质的汽泡脱离频率大于350赫兹。上述技术方案中,传热工质的临界活化核化点半径小、传热工质的汽泡脱离直径小以及传热工质的汽泡脱离频率高,使得传热工质在相变全周期的气泡成核和气泡脱离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相变速率,进而强化散热装置的相变换热速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沉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散热器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散热器还包括进汽管和进液管;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进汽管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进口通过所述进液管连通。上述技术方案中,热沉的第一出口与散热器的第二进口通过进汽管连通,散热器的第二出口与热沉的第一出口通过进液管连通,进汽管负责热量传输,进液管负责传热工质回流。即热沉内受热转变为汽态的传热工质通过进汽管流入至散热器内,并冷凝成液态;散热器内液态的传热工质通过进液管回流至热沉。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沉内设有供进液管内的液态的传热工质进入所述热沉内的毛细结构。上述技术方案中,从进液管进入热沉的液态的传热工质先要经过毛细结构,毛细结构可对流入热沉内的液态的传热工质起到一定的阻止作用,可实现汽液分离,同时有效降低沸腾界面压力,构建过热沸腾状态,使得相变全周期的气泡成长和气泡聚合上升过程中汽态的传热工质与液态的传热工质换热强度加大,进而强化散热装置的相变换热速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上靠近所述第一进口的部位形成U形结构。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管上靠近第一进口的部位形成U形结构,U形结构可对流入热沉内的液态的传热工质起到一定的阻止作用,可实现汽液分离,同时有效降低沸腾界面压力,构建过热沸腾状态,使得相变全周期的气泡成长和气泡聚合上升过程中汽态的传热工质与液态的传热工质换热强度加大,进而强化散热装置的相变换热速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口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一出口的位置。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进口的位置低于第一出口的位置,可实现汽液分离,同时有效降低沸腾界面压力,构建过热沸腾状态,使得相变全周期的气泡成长和气泡聚合上升过程中汽态的传热工质与液态的传热工质换热强度加大,进而强化散热装置的相变换热速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沉内部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多个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连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连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上述技术方案中,液态的传热工质从第一进口进入第一腔室后,液态的传热工质将进入至连通通道,热沉受热后,热量将分散传递至各个连通通道内的液态传热工质,液态传热工质受热后将在连通通道内实现汽液分离,汽态的传热工质进入至第二腔室,并通过第一出口流出热沉。这种结构的热沉能够快速地将吸收的热量传递给传热工质,使传热工质在热沉内能够很好地实现汽液分离。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沉包括板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板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盖体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周壁共同界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盖体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周壁共同界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连通通道的一端贯通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底壁,所述连通通道的另一端贯通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底壁。上述技术方案中,热沉具有便于加工制造的优点。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沉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散热翅片。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散热翅片的设置增大了换热面积,进而使得热沉具有辅助散热能力。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沉具有连接面和与所述连接面相对并用于与发热源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第一散热翅片连接于所述连接面,所述连通通道平铺于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接触面之间。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散热翅片连接于连接面,连通通道平铺于连接面与接触面之间,发热源与接触面接触后,发热源的热量将传递给热沉,并传递给连通通道内的工作介质以及连接面上的第一散热翅片,使得热沉具有很好辅助散热能力。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变频模块结构,包括空调变频模块和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所述空调变频模块连接于所述热沉。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调变频模块结构中,散热装置通过强化相变换热来实现高效传热,具有大热量、高热流密度、低热阻、高可靠等传热特性,可对空调变频模块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进液管与热沉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进液管与热沉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进液管和进汽管与热沉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热沉的剖视图;图6为图1所示的热沉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变频模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热沉;/n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热沉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以及/n传热工质,所述传热工质可流动地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内;/n其中,所述热沉受热能够将液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汽态;/n所述散热器散热能够将汽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液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沉;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热沉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以及
传热工质,所述传热工质可流动地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内;
其中,所述热沉受热能够将液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汽态;
所述散热器散热能够将汽态的传热工质转变为液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工质的临界活化核化点半径小于0.1微米;
所述传热工质的汽泡脱离直径小于0.5毫米;
所述传热工质的汽泡脱离频率大于350赫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沉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
所述散热器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散热器还包括进汽管和进液管;
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进汽管连通;
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进口通过所述进液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沉内设有供进液管内的液态的传热工质进入所述热沉内的毛细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上靠近所述第一进口的部位形成U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龙谢大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兆瓦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