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DC/DC变换器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8654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8:49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和系统,包括:飞跨电容模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电感组、第一电压端、第二电压端、共地端;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一电压端;第一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电感组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电感组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的漏极连接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共地端;电感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压端。

Bidirectional DC / DC converter and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DC/DC变换器和系统
本申请涉及电力能源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和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其在不同工业、科研环境下需求。在要求能充放电的系统,比如电动汽车、不允许断电的系统、光伏发电、航空电力等场合中,要求能量可以双向自由流通,而为此做两个电能变换器显然过于笨重,而且增加了成本。双向DC/DC变换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通过适当的控制,它可以让能量两个方向自由地流动,对比于制作两个电能变换器的方案,兼顾了变换器的体积、重量,还有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目前的两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大,电路的输入电压范围小,电磁干扰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和系统,以解决目前的两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大,电路的输入电压范围小,电磁干扰大的问题。基于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包括:飞跨电容模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电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跨电容模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电感组、第一电压端、第二电压端、共地端;/n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压端;所述第一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一端;/n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感组的第一端;/n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电感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二端;/n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共地端;/n所述电感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跨电容模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电感组、第一电压端、第二电压端、共地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压端;所述第一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感组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电感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飞跨电容模组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极的源极连接所述共地端;
所述电感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组和第二滤波电容组;
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压端;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共地端;
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端;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共地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包括:第一场效应管和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反向并联的第一寄生二极管;
所述第二开关管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反向并联的第二寄生二极管;
所述第三开关管包括:第三场效应管和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反向并联的第三寄生二极管;
所述第四开关管包括:第四场效应管和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反向并联的第四寄生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瑞强张朋李计福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电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