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松软界面自适应的锚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8363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松软界面自适应的锚固装置,属于船舶设备技术领域。所述的锚固装置和常用的船锚锚固装置相比,解决了船锚锚固技术要求高和对外界条件要求高的弊端,且充分的保证了后期锚固可靠度。和常用的沉石锚固装置相比,解决了沉石锚固中沉石过大运输施工困难和沉石过小锚固效果不能保证的问题。特殊的锚绳结构和辅助结构达到回收锚绳和多次利用锚固装置的效果。且具有制作周期短、成本低、运输施工方便,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优势,有效的解决了需要长期在水深较大、软底软泥、没有专业水面作业设备帮助的条件下,小型无动力水面设备的长期锚固问题,为实现需要在水库或湖泊水面上长期工作的无动力设备提供锚固支持。

An adaptive anchorage device for soft interface under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松软界面自适应的锚固装置
本技术属于船舶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松软界面自适应的锚固装置。
技术介绍
现已知的小型作业船在水深较深处的锚固装置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和锚地形成相互作用的锚固,如常见的船锚锚固;另一类是通过锚固装置自身重力的锚固,如沉石锚固。船锚锚固需要的工作条件高,首先船锚锚固对锚固地点的水底面条件要求高,最好是砂石底面或者泥质底面。其次船锚锚固抛锚和起锚难度大,抛锚时需要被锚固的船提供初始动力帮助船锚入土,起锚时也有可能会被水下岩石卡住不能起锚,抛锚和起锚的技术要求高。船锚锚固所需要的锚链长度一般是锚固地点水深的3倍左右,锚链长度较大,船只可活动范围变大,在比较开阔的湖面或者水库上用船锚锚固时,无动力船只在外力作用下,漂泊方向不定,长期锚固中可能会造成船锚脱锚,锚固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此外,船锚锚固装置制作周期也比较长。所以,船锚锚固对需要长时期工作在水深较深、水底淤泥较多的小型无动力船并不适用。沉石锚固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在长期锚固中,可靠性也比较高。但是沉石的大小和回收的问题严重制约其用途,沉石过大,运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松软界面自适应的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固装置包括锚固结构(1),锚绳结构(2)和辅助结构(3);/n所述的锚固结构(1)包括多个条石连接钢缆(1-1)、多个U型夹头(1-2)和三个条石(1-3);所述的U型夹头(1-2)用于连接和固定条石连接钢缆(1-1);所述的条石(1-3)为长方体石块,在两端均开有用于穿过条石连接钢缆(1-1)的通孔,条石连接钢缆(1-1)穿过条石(1-3)端部通孔后,采用U型夹头(1-2)固定条石连接钢缆(1-1)成为钢缆圈,再通过U型夹头(1-2)首尾连接两端的钢缆圈组成三角形,此连接方式形成的结构为半柔性结构;/n所述的锚绳结构(2)包括锚绳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松软界面自适应的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固装置包括锚固结构(1),锚绳结构(2)和辅助结构(3);
所述的锚固结构(1)包括多个条石连接钢缆(1-1)、多个U型夹头(1-2)和三个条石(1-3);所述的U型夹头(1-2)用于连接和固定条石连接钢缆(1-1);所述的条石(1-3)为长方体石块,在两端均开有用于穿过条石连接钢缆(1-1)的通孔,条石连接钢缆(1-1)穿过条石(1-3)端部通孔后,采用U型夹头(1-2)固定条石连接钢缆(1-1)成为钢缆圈,再通过U型夹头(1-2)首尾连接两端的钢缆圈组成三角形,此连接方式形成的结构为半柔性结构;
所述的锚绳结构(2)包括锚绳连接钢缆(2-1)、受力调节器(2-2)和锚绳(2-3);所述的锚绳连接钢缆(2-1)一端连接锚固结构(1)的任一个条石(1-3)端部的钢缆圈上,另一端通过两个U型夹头(1-2)固定成一个受力调节器连接环(2-4)和一个锚绳连接环(2-5);所述的受力调节器(2-2)是一个质量大于10kg的重物,连接在受力调节器连接环(2-4)上,用于调节锚固结构(1)的受力方向;所述的锚绳(2-3)的一端安装在船体上,另一端穿过锚绳连接环(2-5)后通过U型夹头(1-2)固定成辅助绳连接环(2-6);所述的辅助绳连接环(2-6)直径大于锚绳连接环(2-5)的直径;所述的锚绳(2-3)材质为防水绳,锚绳(2-3)长度为锚固地点的两倍最大水深,锚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士国邹智林苏广宇王钦徐显阳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