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8301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一换热筒、第二换热筒、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第四管体、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四循环泵、冷却机,石墨双极板在所述第一罐体内进行浸渗,所述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二罐体内均装有浸渗液,浸渗过程中,所述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四循环泵、冷却机均为启动状态,所述第一循环泵通过所述第一管体将所述第一罐体下端的浸渗液泵入所述第二罐体的上端,所述第二循环泵通过所述第二管体将所述第二罐体下端的浸渗液泵入所述第一罐体的上端,从而实现浸渗液的循环流道,保证了不同深度的浸渗液的浓度一致。

A bipolar plate infiltra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
本技术涉及石墨双极板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
技术介绍
石墨双极板在压制成型之后需要浸渗注胶,通常使用篮子盛装石墨双极板,并将篮子放入盛装有浸渗液的罐体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罐体内的浸渗液静置时间较长后,不同深度的浸渗液的浓度存在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罐体内的浸渗液静置时间较长后,不同深度的浸渗液的浓度存在差异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一换热筒、第二换热筒、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第四管体、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四循环泵、冷却机,所述第一换热筒套设于所述第一罐体,并且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内壁抵接于所述第一罐体的外壁,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筒套设于所述第二罐体,并且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内壁抵接于所述第二罐体的外壁,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一换热筒、第二换热筒、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第四管体、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四循环泵、冷却机,所述第一换热筒套设于所述第一罐体,并且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内壁抵接于所述第一罐体的外壁,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筒套设于所述第二罐体,并且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内壁抵接于所述第二罐体的外壁,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管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内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管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罐体的内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管体的上端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板浸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一换热筒、第二换热筒、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第四管体、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第四循环泵、冷却机,所述第一换热筒套设于所述第一罐体,并且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内壁抵接于所述第一罐体的外壁,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换热筒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筒套设于所述第二罐体,并且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内壁抵接于所述第二罐体的外壁,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换热筒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管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内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管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罐体的内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管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内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管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罐体的内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三管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三管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四管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四管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泵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上;所述第二循环泵设置于所述第二管体上;所述第三循环泵设置于所述第三管体上;所述第四循环泵及所述冷却机均设置于所述第四管体上。


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元亭金鑫花仕洋刘舒君田芳宁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