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和空间伺服运动系统
本技术属于空间磁场
,尤其涉及一种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和空间伺服运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多采用赫姆霍兹线圈对或者多对永磁体的组合来产生多维方向的梯度磁场,但赫姆霍兹线圈对可产生的梯度磁场强度较小。而永磁体对虽然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大,但无法控制其幅值和方向。电磁轴承是轴承定子利用电磁铁来产生强磁场对转子进行支撑,但其结构的局限性使其最多在一定工作区域的二维方向发生磁场,且要求定子与转子直接的气隙较小。因此现有方法均无法有效和精确地对磁场中的物体进行伺服运动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和空间伺服运动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的无法有效和精确地对磁场中的物体进行伺服运动控制的问题。一种梯度磁场发生装置,所述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包括:位置检测模组、运动控制器、第一磁源组件以及第一励磁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磁源组件包括第一磁轭框、第一电磁磁源和第二电磁磁源;所述第一电磁磁源包括第一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一磁轭柱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包括:位置检测模组、运动控制器、第一磁源组件以及第一励磁控制电路;/n所述第一磁源组件包括第一磁轭框、第一电磁磁源和第二电磁磁源;所述第一电磁磁源包括第一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一磁轭柱上的第一励磁绕组,所述第二电磁磁源包括第二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二磁轭柱上的第二励磁绕组,所述第一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磁轭框的第一内侧边连接;所述第二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磁轭框中与所述第一内侧边相对的第二内侧边连接,所述第一磁轭柱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磁轭柱的另一端正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被控磁体的工作位;/n所述位置检测模组配置为检测被控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包括:位置检测模组、运动控制器、第一磁源组件以及第一励磁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磁源组件包括第一磁轭框、第一电磁磁源和第二电磁磁源;所述第一电磁磁源包括第一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一磁轭柱上的第一励磁绕组,所述第二电磁磁源包括第二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二磁轭柱上的第二励磁绕组,所述第一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磁轭框的第一内侧边连接;所述第二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磁轭框中与所述第一内侧边相对的第二内侧边连接,所述第一磁轭柱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磁轭柱的另一端正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被控磁体的工作位;
所述位置检测模组配置为检测被控磁体在工作位的位置以生成位置信号,所述运动控制器与所述位置检测模组连接,配置为根据所述位置信号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励磁控制电路与所述运动控制器连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输出至所述第一励磁绕组上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输出至所述第二励磁绕组上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磁源组件和第二励磁控制电路;
所述第二磁源组件包括第三电磁磁源和第四电磁磁源;所述第三电磁磁源包括第三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三磁轭柱上的第三励磁绕组,所述第四电磁磁源包括第四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四磁轭柱上的第四励磁绕组,所述第三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磁轭框中与所述第一内侧边相邻的第三内侧边连接,所述第四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磁轭框中与所述第三内侧边相对的第四内侧边连接;所述运动控制器还配置为根据所述位置信号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励磁控制电路与所述运动控制器连接,配置为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输出至所述第三励磁绕组上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输出至所述第四励磁绕组上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度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磁源组件和第三励磁控制电路;
所述第三磁源组件包括第二磁轭框、第五电磁磁源以及第六电磁磁源,所述第一磁轭框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磁轭框所在平面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磁轭框和所述第二磁轭框的几何中心重叠;所述第五电磁磁源包括第五磁轭柱和绕制在所述第五磁轭柱上的第五励磁绕组,所述第六电磁磁源包括第六磁轭柱和绕组绕制在所述第六磁轭柱上的第六励磁绕组,所述第五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磁轭框的第一内侧边连接,所述第六磁轭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磁轭框中与所述第一内侧边相对的第二内侧边连接;所述运动控制器还配置为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天夫,黄鹏,张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