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7426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增强系统包括激光器、毛玻璃、分束器、第一空间光调制器、第二空间光调制器、第一图像探测器、第二图像探测器以及计算机;第一光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空间光调制器和第一图像探测器;所述第二光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空间光调制器和第二图像探测器;所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用于向第一光束内加载相位滤波器信息;第二空间光调制器用于向第二光束内加载待测的相位物体信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激光相干光束照射旋转的毛玻璃获得在空间上有强度涨落分布的非相干热光源,在实际应用中非相干光源更具有普遍性,更容易获取,降低了光源的获取难度和成本,更加促进该方案的实际应用发展。

An edge enhancement system of non localized phase obj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
本技术涉及非定域获取待测物体信息的成像
,尤其是涉及一种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
技术介绍
基于光场关联特性的“鬼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定域获取待测物体信息的成像方法。这种成像技术既可以利用纠缠双光子源实现,也可以采用经典非相干光源实现,其相应的物理原理分别是量子光学的纠缠特性和经典热光场的关联特性。目前,“鬼成像”技术的实际应用已经得到了深入发展,如计算“鬼成像”、弱吸收物体鬼成像、x射线鬼成像以及单光子成像等。然而上述研究均是基于光场的空间坐标关联,因此只能获取待测物体的振幅信息。近年来,人们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光场轨道角动量也存在着非定域关联特性,并且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实现对角向物体的非定域识别和判定。英国Glasgow大学的B.Jack等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纠缠双光子源对相位物体实现了边缘增强效应。而纠缠光源的相位物体边缘增强效应光源的获取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其中提出了基于非相干热光源的相位物体边缘增强效应。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激光器、毛玻璃、分束器、第一空间光调制器、第二空间光调制器、第一图像探测器、第二图像探测器以及计算机;/n所述激光器发出激光光束照射在所述毛玻璃上,所述毛玻璃转动用于将所述激光光束转变成非相干光束;/n所述分束器设置在所述非相干光束的光路上,用于将所述非相干光束按照光强均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路为第一光路;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路为第二光路;/n所述第一光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空间光调制器和第一图像探测器;所述第二光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空间光调制器和第二图像探测器;/n所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用于向第一光束内加载相位滤波器信息;第二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激光器、毛玻璃、分束器、第一空间光调制器、第二空间光调制器、第一图像探测器、第二图像探测器以及计算机;
所述激光器发出激光光束照射在所述毛玻璃上,所述毛玻璃转动用于将所述激光光束转变成非相干光束;
所述分束器设置在所述非相干光束的光路上,用于将所述非相干光束按照光强均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路为第一光路;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路为第二光路;
所述第一光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空间光调制器和第一图像探测器;所述第二光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空间光调制器和第二图像探测器;
所述第一空间光调制器用于向第一光束内加载相位滤波器信息;第二空间光调制器用于向第二光束内加载待测的相位物体信息;
计算机分别与所述第一图像探测器和第二图像探测器连接,计算机同步采集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的图像信息并进行关联测量获得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的关联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毛玻璃转动的步进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与所述毛玻璃之间的光路上设置有若干个偏振片,若干个所述偏振片在所述激光光束的光路上间隔设置用于调整激光光束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定域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禄郑志远宋汉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