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7372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包括轴套、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侧向加载模块、垂向加载模块、加载过渡接头、侧向加载接头和紧固组件;轴套安装在试验件上,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套接在轴套上并相对轴套转动;侧向加载模块一端套接在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上并焊接为一体;另一端通过侧向加载接头与垂向加载模块一端连接,垂向加载模块另一端套接在轴套上并相对轴套转动,加载过渡接头设有四个,其中三个一端通过紧固组件分别固定于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两端,另一个一端固定于垂向加载模块上端,该四个加载过渡接头另一端均分别与加载设备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可同时施加侧向、航向和垂直载荷以及扭矩,保证试验载荷方向不变化。

A loading fixture for strength test of nose g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
本技术涉及强度试验加载夹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
技术介绍
前起落架是飞机的关键部件,为验证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需对起落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前起落架主要承受五种类型的载荷,分别是作用于轮轴中心的侧向载荷、航向载荷、垂直载荷和作用于轮胎接地面的侧向载荷以及扭矩。由于真实前起落架并无相应加载结构及装置,需要设计专门的加载夹具,即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来实现。试验时,用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代替轮胎安装在前起落架上,模拟前起落架受载,对前起落架进行静力或疲劳试验,考核前起落架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从而提供一种用于前起落架结构强度试验的加载夹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包括轴套、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侧向加载模块、垂向加载模块、加载过渡接头、侧向加载接头和紧固组件;所述轴套与前起落架轮轴配合安装在试验件上,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套接在轴套上,并可相对轴套转动;所述侧向加载模块一端套接在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两端上,并焊接为一体;另一端通过所述侧向加载接头与所述垂向加载模块一端连接,所述垂向加载模块另一端套接在轴套两端上,并可相对轴套转动,所述加载过渡接头设有四个,其中三个一端通过所述紧固组件分别固定于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两端,另一个一端通过紧固组件固定于垂向加载模块上端,该四个加载过渡接头另一端均分别与加载设备连接。进一步,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包括四块加载板和一个圆管,所述圆管为空心结构,该圆管套接于所述轴套上,所述加载板分两组平行焊接在圆管两侧上,其中两块加载板上均设有一个扭矩加载孔I且该两块加载板位于圆管一侧,另两块加载板上均设有一个航向载荷加载孔III和一个扭矩加载孔II且该两块加载板位于圆管另一侧,所述紧固组件分别通过扭矩加载孔I、扭矩加载孔II和航向载荷加载孔III将加载过渡接头一端固定于四块加载板之间,且每个加载孔上均连接有一个加载过渡接头,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底部设有加强板II,分别位于圆管两侧。进一步,所述加载板为钢板或者铝板。进一步,所述扭矩加载孔I、扭矩加载孔II和航向载荷加载孔III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孔心连线垂直于圆管轴心线,扭矩加载孔I和扭矩加载孔II相对于圆管轴心线对称设置,且扭矩加载孔II位于圆管和航向载荷加载孔III之间。进一步,所述侧向加载模块包括一个空心管,一块腹板,两块端板I和两块加强板I;所述腹板和两块加强板I一端均焊接在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的圆管上,另一端均与所述空心管焊接,所述加强板I起到加强作用,所述两块端板I一端设有孔,并通过该孔套接于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的圆管两端上,并焊接为一体,另一端与空心管焊接,所述两块加强板I分别位于腹板前后两端,所述两块端板I分别位于腹板左右两端,所述空心管平行于所述轴套,所述侧向加载接头穿过该空心管,其伸出的一端与加载设备连接,另一端用螺母锁止。进一步,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与侧向加载模块相互垂直设置。进一步,所述垂向加载模块包括两块加载耳片、两块端板II和一块连接板;所述两块端板II两端均设有孔,其一端分别套在轴套两端上,另一端分别与连接板底部左右两端连接,且此端上的孔孔径大于侧向加载接头外径,便于引出侧向加载接头,所述两块加载耳片一端分别与连接板上部前后两端连接,另一端上均设有加载孔Ⅳ,所述紧固组件通过该加载孔Ⅳ将所述加载过渡接头一端固定于该两块加载耳片之间,所述垂向加载模块可绕轴套转动。进一步,所述加载过渡接头一端为螺杆结构,另一端为半圆形长方体结构且其上设有螺孔,该半圆形长方体结构总长度大于螺杆结构总长度,所述侧向加载接头一端为螺杆结构,另一端为半圆形长方体结构且其上设有螺孔,该螺杆结构总长度大于半圆形长方体结构总长度。进一步,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套于所述连接螺栓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以同时施加作用于前起落架轮轴中心的侧向载荷、航向载荷、垂直载荷和作用于轮胎接地面的侧向载荷以及扭矩。实验过程中起落架因缓冲器行程变化会发生较大变形。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与侧向加载模块焊接为一体,可相对起落架轴套转动;垂直加载模块套可独立相对轴套转动。可保证试验载荷方向不会因试验件变形而发生变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A-A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与加载过渡接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侧向加载模块与侧向加载接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垂向加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轴套,2为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3为侧向加载模块,4为垂向加载模块,5为加载过渡接头,6为侧向加载接头,7为连接螺栓,8为连接螺母,9为圆管,10为扭矩加载孔I,11为扭矩加载孔II,12为航向载荷加载孔III,13为加强板I,14为加强板II,15为端板I,16为端板II,17为空心管,18为腹板,19为连接板,20为加载耳片,21为加载板,22为加载孔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至9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包括轴套1、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侧向加载模块3、垂向加载模块4、加载过渡接头5、侧向加载接头6和紧固组件;所述轴套1与前起落架轮轴配合安装在试验件上,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套接在轴套1上,并可相对轴套1转动;所述侧向加载模块3一端套接在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两端上,并焊接为一体;另一端通过所述侧向加载接头6与所述垂向加载模块4一端连接,所述垂向加载模块4另一端套接在轴套1两端上,并可相对轴套1转动,所述加载过渡接头5设有四个,其中三个一端通过所述紧固组件分别固定于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两端,另一个一端通过紧固组件固定于垂向加载模块4上端,该四个加载过渡接头5另一端均分别与加载设备连接。优选地,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包括四块加载板21和一个圆管9,所述圆管9为空心结构,该圆管9套接于所述轴套1上,所述加载板21分两组平行焊接在圆管9两侧上,其中两块加载板21上均设有一个扭矩加载孔I10且该两块加载板21位于圆管9一侧,另两块加载板21上均设有一个航向载荷加载孔III12和一个扭矩加载孔II11且该两块加载板21位于圆管9另一侧,所述紧固组件分别通过扭矩加载孔I10、扭矩加载孔II11和航向载荷加载孔III12将加载过渡接头5一端固定于四块加载板21之间,且每个加载孔上均连接有一个加载过渡接头5,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套(1)、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侧向加载模块(3)、垂向加载模块(4)、加载过渡接头(5)、侧向加载接头(6)和紧固组件;所述轴套(1)与前起落架轮轴配合安装在试验件上,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套接在轴套(1)上,并可相对轴套(1)转动;所述侧向加载模块(3)一端套接在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两端上,并焊接为一体;另一端通过所述侧向加载接头(6)与所述垂向加载模块(4)一端连接,所述垂向加载模块(4)另一端套接在轴套(1)两端上,并可相对轴套(1)转动,所述加载过渡接头(5)设有四个,其中三个一端通过所述紧固组件分别固定于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两端,另一个一端通过紧固组件固定于垂向加载模块(4)上端,该四个加载过渡接头(5)另一端均分别与加载设备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套(1)、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侧向加载模块(3)、垂向加载模块(4)、加载过渡接头(5)、侧向加载接头(6)和紧固组件;所述轴套(1)与前起落架轮轴配合安装在试验件上,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套接在轴套(1)上,并可相对轴套(1)转动;所述侧向加载模块(3)一端套接在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两端上,并焊接为一体;另一端通过所述侧向加载接头(6)与所述垂向加载模块(4)一端连接,所述垂向加载模块(4)另一端套接在轴套(1)两端上,并可相对轴套(1)转动,所述加载过渡接头(5)设有四个,其中三个一端通过所述紧固组件分别固定于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两端,另一个一端通过紧固组件固定于垂向加载模块(4)上端,该四个加载过渡接头(5)另一端均分别与加载设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包括四块加载板(21)和一个圆管(9),所述圆管(9)为空心结构,该圆管(9)套接于所述轴套(1)上,所述加载板(21)分两组平行焊接在圆管(9)两侧上,其中两块加载板(21)上均设有一个扭矩加载孔I(10)且该两块加载板(21)位于圆管(9)一侧,另两块加载板(21)上均设有一个航向载荷加载孔III(12)和一个扭矩加载孔II(11)且该两块加载板(21)位于圆管(9)另一侧,所述紧固组件分别通过扭矩加载孔I(10)、扭矩加载孔II(11)和航向载荷加载孔III(12)将加载过渡接头(5)一端固定于四块加载板(21)之间,且每个加载孔上均连接有一个加载过渡接头(5),所述航向及扭矩加载模块(2)底部设有加强板II(14),分别位于圆管(9)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板(21)为钢板或者铝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起落架强度试验加载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加载孔I(10)、扭矩加载孔II(11)和航向载荷加载孔III(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孔心连线垂直于圆管(9)轴心线,扭矩加载孔I(10)和扭矩加载孔II(11)相对于圆管(9)轴心线对称设置,且扭矩加载孔II(11)位于圆管(9)和航向载荷加载孔III(12)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鹏任锋亮王英岳宝成李鸿熊志辉王征宇郑甜王华平刘国祥许广明朱敏田占宝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