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7341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包括丝杠、丝杠套管、丝杠螺母、弹簧、内套管和外套管,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耐腐润滑复合涂层包括位于内侧的耐磨镀层和位于耐磨镀层外侧的润滑涂层,外套管的外侧设有防腐涂层;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提高内套管和外套管相对轴向运动的顺畅度,以及二者相对滑动时的耐磨性,再通过外套管的外侧设有水位防腐涂层提高撑杆的防腐性能,进而提高撑杆的使用寿命。

Wear resistant and corrosion-resistant automobile tailgate str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
技术介绍
尾门撑杆属于汽车尾门附件之一,与控制系统配合使用,可实现汽车尾门的自动开合。传统的汽车尾门一般安装气弹簧或液压弹簧,靠压缩气体或液压油的储能作用来对尾门进行支撑,需要手动操作开合尾门,并且一旦气弹簧或液压弹簧发生泄漏,会产生支撑失效的问题。随着汽车逐渐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高档车上都使用了电动撑杆来实现尾门的自动控制。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雨水酸度的变大等环境因素的改变,以及洗车过程中的洗涤剂中含有的腐蚀成分,时间久了,使得尾门撑杆的内套管和外套管容易被腐蚀氧化生锈等,且在尾门撑杆的伸缩和伸长的初期,内套管或外套管自带的毛刺等容易将外套管的内壁刮伤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通过在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提高内套管和外套管相对轴向运动的顺畅度,以及二者相对滑动时的耐磨性,再通过外套管的外侧设有水位防腐涂层提高撑杆的防腐性能,进而提高撑杆的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包括丝杠、丝杠套管、丝杠螺母、弹簧、内套管和外套管,定义内套管所在的一侧为右,所述丝杠的左端与所述丝杠螺母连接,所述丝杠螺母固定安装于所述丝杠套管的右端,所述丝杠的右端与所述内套筒的右端连接,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丝杠和所述丝杠套筒,所述内套筒套装于所述弹簧,所述外套管套装于所述内套管且所述外套管能够沿内套管轴向移动;所述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所述耐腐润滑复合涂层包括位于内侧的耐磨镀层和位于所述耐磨镀层外侧的润滑涂层,所述耐磨镀层的厚度为0.08-0.15mm,所述润滑涂层的厚度为0.01-0.03mm;所述外套管的外侧设有防腐涂层,所述防腐涂层为防锈层,所述防锈层的厚度为0.03-0.05mm。进一步地说,所述耐磨镀层为电镀工艺制成的镀铬层,或者是溅镀工艺制成的镀铬层。进一步地说,所述润滑涂层为二硫化钼喷射涂层或二硫化钼电泳涂层。进一步地说,所述防锈层的原料为乙醇胺与酸的复配防锈剂、多元醇酯防锈剂、硅烷偶联防锈剂或气相防锈水。进一步地说,所述尾门撑杆还包括两个球窝,其中一个球窝安装于所述外套管的左侧,且另一球窝安装于所述内套管的右侧,所述球窝与安装于车辆的球头杆相匹配并连接。进一步地说,所述尾门撑杆还包括丝杠卡簧,所述丝杠卡簧套装于所述丝杠。进一步地说,所述尾门撑杆还包括弹簧垫片,所述弹簧垫片套装于所述丝杠且位于所述弹簧的右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包括丝杠、丝杠套管、丝杠螺母、弹簧、内套管和外套管,定义内套管所在的一侧为右,丝杠的左端与丝杠螺母连接,丝杠螺母固定安装于丝杠套管的右端,丝杠的右端与内套筒的右端连接,弹簧套装于丝杠和丝杠套筒,内套筒套装于所述弹簧,外套管套装于所述内套管且所述外套管能够沿内套管轴向移动;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耐腐润滑复合涂层包括位于内侧的耐磨镀层和位于耐磨镀层外侧的润滑涂层,外套管的外侧设有防腐涂层;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提高内套管和外套管相对轴向运动的顺畅度,以及二者相对滑动时的耐磨性,再通过外套管的外侧设有水位防腐涂层提高撑杆的防腐性能,进而提高撑杆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套管的局部的轴向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套管的局部的轴向剖视图;内套管1、耐腐润滑复合涂层2、耐磨镀层21、润滑涂层22、外套管3、防腐涂层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专利技术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种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丝杠、丝杠套管、丝杠螺母、弹簧、内套管和外套管,定义内套管所在的一侧为右,所述丝杠的左端与所述丝杠螺母连接,所述丝杠螺母固定安装于所述丝杠套管的右端,所述丝杠的右端与所述内套筒的右端连接,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丝杠和所述丝杠套筒,所述内套筒套装于所述弹簧,所述外套管套装于所述内套管且所述外套管能够沿内套管轴向移动;上述的各部分为尾门撑杆的常规结构,故不赘述,也未附图说明;所述内套管1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2,所述耐腐润滑复合涂层包括位于内侧的耐磨镀层21和位于所述耐磨镀层外侧的润滑涂层22,所述耐磨镀层的厚度为0.08-0.15mm,所述润滑涂层的厚度为0.01-0.03mm;所述外套管3的外侧设有防腐涂层4,所述防腐涂层为防锈层,所述防锈层的厚度为0.03-0.05mm。所述耐磨镀层为电镀工艺制成的镀铬层,或者是溅镀工艺制成的镀铬层。所述润滑涂层为二硫化钼喷射涂层或二硫化钼电泳涂层。所述防锈层的原料为乙醇胺与酸的复配防锈剂、多元醇酯防锈剂、硅烷偶联防锈剂或气相防锈水。所述尾门撑杆还包括两个球窝,其中一个球窝安装于所述外套管的左侧,且另一球窝安装于所述内套管的右侧,所述球窝与安装于车辆的球头杆相匹配并连接。所述尾门撑杆还包括丝杠卡簧,所述丝杠卡簧套装于所述丝杠。所述尾门撑杆还包括弹簧垫片,所述弹簧垫片套装于所述丝杠且位于所述弹簧的右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为:本实施例中的尾门撑杆包括丝杠、丝杠套管、丝杠螺母、弹簧、内套管和外套管,定义内套管所在的一侧为右,丝杠的左端与丝杠螺母连接,丝杠螺母固定安装于丝杠套管的右端,丝杠的右端与内套筒的右端连接,弹簧套装于丝杠和丝杠套筒,内套筒套装于所述弹簧,外套管套装于所述内套管且所述外套管能够沿内套管轴向移动;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耐腐润滑复合涂层包括位于内侧的耐磨镀层和位于耐磨镀层外侧的润滑涂层,外套管的外侧设有防腐涂层;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尾门撑杆通过在内套管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提高内套管和外套管相对轴向运动的顺畅度,以及二者相对滑动时的耐磨性,再通过外套管的外侧设有水位防腐涂层提高撑杆的防腐性能,进而提高撑杆的使用寿命。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杠、丝杠套管、丝杠螺母、弹簧、内套管和外套管,定义内套管所在的一侧为右,所述丝杠的左端与所述丝杠螺母连接,所述丝杠螺母固定安装于所述丝杠套管的右端,所述丝杠的右端与所述内套筒的右端连接,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丝杠和所述丝杠套筒,所述内套筒套装于所述弹簧,所述外套管套装于所述内套管且所述外套管能够沿内套管轴向移动;/n所述内套管(1)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2),所述耐腐润滑复合涂层包括位于内侧的耐磨镀层(21)和位于所述耐磨镀层外侧的润滑涂层(22),所述耐磨镀层的厚度为0.08-0.15mm,所述润滑涂层的厚度为0.01-0.03mm;/n所述外套管(3)的外侧设有防腐涂层(4),所述防腐涂层为防锈层,所述防锈层的厚度为0.03-0.0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杠、丝杠套管、丝杠螺母、弹簧、内套管和外套管,定义内套管所在的一侧为右,所述丝杠的左端与所述丝杠螺母连接,所述丝杠螺母固定安装于所述丝杠套管的右端,所述丝杠的右端与所述内套筒的右端连接,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丝杠和所述丝杠套筒,所述内套筒套装于所述弹簧,所述外套管套装于所述内套管且所述外套管能够沿内套管轴向移动;
所述内套管(1)的外表面设有耐腐润滑复合涂层(2),所述耐腐润滑复合涂层包括位于内侧的耐磨镀层(21)和位于所述耐磨镀层外侧的润滑涂层(22),所述耐磨镀层的厚度为0.08-0.15mm,所述润滑涂层的厚度为0.01-0.03mm;
所述外套管(3)的外侧设有防腐涂层(4),所述防腐涂层为防锈层,所述防锈层的厚度为0.03-0.0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防腐型汽车尾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镀层为电镀工艺制成的镀铬层,或者是溅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伟峰高松马佳佳熊叶义黄水祥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赛诺泰克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