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坑工程已成为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轨道交通工程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内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交通拥挤,场地狭小,地质条件可选性差,深基坑邻近既有建筑物非常普遍,使得深基坑支护型式选择受到限制。桩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以及桩墙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变形,但是挖土不方便,造价高,工期长。桩加锚杆之类的支护结构,挖土方便,造价低,施工便捷,但是由于很多地方限制锚杆出红线,不允许使用。地面水平锚拉桩是指在距基坑外侧一定距离处的土体稳定区内施工锚桩,在支护桩背面挖沟槽或自然地坪以上拉上拉杆,其一端与支护桩上的冠梁连接,另一端与锚桩上的冠梁连接,通过连接紧固件对拉杆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将基坑上部土体作用于支护桩上的土压力的一部分传给锚桩的一种支护结构型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占用施工净空少等优点。但是由于水平拉锚桩只能设置在浅层地基,且只能设置一层,锚桩提供的水平拉力不大,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布置的若干根内排桩,至少有一根内排桩形成为锚索桩,对应于每根锚索桩均设置有一根锚桩,锚桩设置在所对应的锚索桩的背离基坑的一侧;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A,每组锚索A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A和一根第二锚索A,该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布置的若干根内排桩,至少有一根内排桩形成为锚索桩,对应于每根锚索桩均设置有一根锚桩,锚桩设置在所对应的锚索桩的背离基坑的一侧;/n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A,每组锚索A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A和一根第二锚索A,该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一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前端A和第一后端A,每根第二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A和第二后端A;/n在内排桩的内侧设置有一道内排锚索围檩A;在锚桩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一道外排锚索围檩;/n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所对应的锚桩后连接到外排锚索围檩上;/n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布置的若干根内排桩,至少有一根内排桩形成为锚索桩,对应于每根锚索桩均设置有一根锚桩,锚桩设置在所对应的锚索桩的背离基坑的一侧;
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A,每组锚索A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A和一根第二锚索A,该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一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前端A和第一后端A,每根第二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A和第二后端A;
在内排桩的内侧设置有一道内排锚索围檩A;在锚桩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一道外排锚索围檩;
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所对应的锚桩后连接到外排锚索围檩上;
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第一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30°,第一锚索A与第二锚索A之间的夹角为50-120°,且同一组锚索A中的第一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该内排锚索围檩A由两排型钢所形成,该两排型钢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沿竖直方向间隔并排布置,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和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均穿过该两排型钢竖直方向之间的间隙后被固定在内排锚索围檩A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在内排桩的内侧还设置有至少一道内排锚索围檩B,对应于每道内排锚索围檩B,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B,每组锚索B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B和一根第二锚索B,该第一锚索B和第二锚索B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一锚索B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前端B和第一后端B,每根第二锚索B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B和第二后端B;
该第一锚索B的第一前端B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所对应的内排锚索围檩B上,该第一锚索B的第一后端B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
该第二锚索B的第二前端B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所对应的内排锚索围檩B上,该第二锚索B的第二后端B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同一组锚索B中的第一锚索B与第二锚索B之间的夹角为50-130°,且第一锚索B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刘小波,王涛,李仁民,王建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