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7183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19
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壳体,安装壳体内设有温湿度检测模块和与温湿度检测模块信号连接的NB‑IoT模块,安装壳体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安装主体,安装主体内设有用于放置温湿度检测模块的腔体且安装主体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安装壳体上背离第一凹槽的另一侧设有若干支杆,支杆背离安装壳体的一端固接有安装片。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温湿度检测模块可拆卸的安装在壳体内,方便温湿度检测模块的维修和更换,同时散热效果更好。

NB IO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onitor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
本技术涉及温湿度监控
,具体涉及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
技术介绍
在智慧农业、智能供暖、冷链和气象等
中,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温湿度的监控,以避免温湿度超过设定值后对处于环境中的农产品或其他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现有的温湿度监控一般采用温湿度检测元件,当需要检测设定环境内的温湿度情况时,可在设定环境内放置温湿度检测元件进行实时监测,当温湿度检测元件检测到待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后,将检测到的数据转化为电信号传输至与其相连接的控制系统以进行下一步处理。公开号为CN20931386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温湿度监控设备》,该监控设备包括主体,主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固定臂,主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温湿度检测模块,温湿度检测模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蜂鸣器,温湿度检测模块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启动开关,启动开关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工作指示灯,主体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池盒,电池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池,电池盒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散热孔。然而上述监控设备中的温湿度检测模块是固接在主体内的,在温湿度检测模块产生故障后需要将整体的监控设备取下进行维修;且上述监控设备是整体直接黏贴至墙体上,虽然设有散热孔,但安装好该监控设备后其散热孔是紧贴在安装壁上的,因此监控设备通风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将温湿度检测模块可拆卸的安装在壳体内,方便温湿度检测模块的维修和更换,同时散热效果更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壳体,安装壳体内设有温湿度检测模块和与温湿度检测模块信号连接的NB-IoT模块,安装壳体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安装主体,安装主体内设有用于放置温湿度检测模块的腔体且安装主体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安装壳体上背离第一凹槽的另一侧设有若干支杆,支杆背离安装壳体的一端固接有安装片。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具有海量连接、超低功耗、深度覆盖以及安全稳定可靠等优势,本申请中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监测被测地点的温湿度信息并传输至所述NB-IoT模块,通过所述NB-IoT模块进行温度、湿度等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控制输出和进行数据通信,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安全、稳定和高效性;2、将温湿度检测模块通过安装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壳体内,当需要更换温湿度检测模块时,可以直接将安装有温湿度检测模块的安装主体从安装壳体的第一凹槽内拆卸下来,方便更换和维修;3、安装片用于与环境内的检测部位进行安装连接,因此安装壳体上与安装片之间设置若干支杆,可以拉开安装壳体和待检测部位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安装壳体外表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安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安装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安装壳体1、第一凹槽1.1、内螺纹1.2、第二凹槽1.3、固定环1.4、安装主体2、腔体2.1、第一开口2.2、外螺纹2.3、扇形凸起2.4、第二开口2.5、支杆3、安装片4、防尘网5、通风孔6、警报器7、工作指示灯8、启动开关9、延伸架1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壳体1,安装壳体1内设有温湿度检测模块和与温湿度检测模块信号连接的NB-IoT模块,安装壳体1一侧设有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内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安装主体2,安装主体2内设有用于放置温湿度检测模块的腔体2.1且安装主体2背离第一凹槽1.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腔体2.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2.2;安装壳体1上背离第一凹槽1.1的另一侧设有若干支杆3,支杆3背离安装壳体1的一端固接有安装片4,本实施例中支杆3设置为四根,且各支杆3朝向安装壳体1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壳体1上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弧形的延伸架10上。上述温湿度检测模块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和与温湿度传感器信号连接的微处理器模块,温湿度传感器可根据安装主体2的具体尺寸选用市场上现有的温湿度传感器型号;上述的微处理器模块优选采用现有技术中的CPU处理器或者其他现有的微处理器,用于将接受到的温湿度传感器传输过来的信号转化为NB-IoT模块可识别的信号信息,NB-IoT模块优选采用NB-IOT终端(DTU)F2910。安装壳体1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凹槽1.1两侧的工作指示灯8和启动开关9,安装壳体1背离第一凹槽1.1的一侧还设有电池放置仓(图中未示出),电池放置仓内安装有用于向壳体内用电元件供电的电池,启动开关9和工作指示灯8分别与电池电性连接,温湿度传感器一侧设有圆柱形的接头(图中未示出),腔体2.1内设有与温湿度传感器的接头相匹配的圆柱形的第一插座(图中未示出),第一插座随着安装主体2向第一凹槽1.1旋拧的过程中逐渐穿过第一凹槽1.1的底面的连接孔并向安装壳体内的且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的第二插座(图中未示出)内插入,进而实现温湿度传感器放置在腔体2.1内后与所述电池和启动开关9电性连接,电池通过启动开关9与温湿度传感器电性连接以控制温湿度传感器的启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凹槽1.1和安装主体2为相互配合的圆柱形凹槽和圆柱体,所述安装主体2的外侧壁与第一凹槽1.1的内侧壁通过安装主体2外的外螺纹2.3和第一凹槽1.1内的内螺纹1.2进行螺纹连接,安装主体2上第一开口2.2的周向表面上设有若干两两对应的扇形凸起2.4,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扇形凸起2.4仅设置了一对。安装主体2和第一凹槽1.1通过螺纹连接可实现方便更换、维修的目的,需要更换时只需要将安装主体2从第一凹槽1.1内旋拧出来即可,且将安装主体2从第一凹槽1.1内旋拧出来可通过在第一开口2.2两侧的一一对应的两扇形凸起2.4实现,由于扇形凸起2.4的存在,旋拧具有了施力点,因此更加方便将安装主体2从第一凹槽1.1内旋拧出来。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主体2与第一凹槽1.1相配合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温湿度检测模块放入安装主体2腔体2.1内的第二开口2.5。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2.2的径向尺寸小于温湿度传感器的径向尺寸,以确保温湿度传感器被安置在第一开口2.2内而不会从第一开口2.2掉出;第二开口2.5的弧度大于等于180度,便于将温湿度传感器放入安装主体2的腔体2.1内,安装主体2的第二开口2.5外的侧壁上设有外螺纹2.3,便于与第一凹槽1.1的内螺纹1.2螺纹连接。第一开口2.2用于使安装主体2腔体2.1内的温湿度传感器与待测环境直接接触,确保检测的精确度。优选地,所述安装主体2上设有用于将第一开口2.2封闭的防尘网5。进一步地,可以将防尘网5与各扇形凸起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安装壳体内设有温湿度检测模块和与温湿度检测模块信号连接的NB-IoT模块,安装壳体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安装主体,安装主体内设有用于放置温湿度检测模块的腔体且安装主体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安装壳体上背离第一凹槽的另一侧设有若干支杆,支杆背离安装壳体的一端固接有安装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安装壳体内设有温湿度检测模块和与温湿度检测模块信号连接的NB-IoT模块,安装壳体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安装主体,安装主体内设有用于放置温湿度检测模块的腔体且安装主体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安装壳体上背离第一凹槽的另一侧设有若干支杆,支杆背离安装壳体的一端固接有安装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安装主体为相互配合的圆柱形凹槽和圆柱体,所述安装主体的外侧壁与第一凹槽的内侧壁螺纹连接,安装主体上第一开口的周向表面上设有若干两两对应的扇形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NB-IoT温湿度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雨晨梁承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