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刚专利>正文

一种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及其电热炉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708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及其电热炉具,涉及的多点探温结构包括远红外线发热体和一个以上温度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的范围内设有第一探温区和第二探温区;所述温度探头包括与第一探温区对应的第一温度探头和与第二探温区对应的第二温度探头;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的中心点与远红外线发热体边缘上任意边缘点之间有基准线,基准线的长度为L,第一探温区为30%L以内的区域,第二探温区为30%L以外的区域。本多点探温结构温度检测精准可靠、有效延长远红外线发热体使用寿命、且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控制远红外线发热体功率以降低能耗。

Multipoint temperature detecting structure of a furnace and its electric heating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及其电热炉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热炉具,具体是一种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及其电热炉具。
技术介绍
市面上的电加热炉具为确保发热元件可正常工作,一般在靠近发热元件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温度的探头,而探头的设置位置并没有特别要求,一般可检测到温度即可;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会向外和/或向内传播,发热元件上被加热器皿覆盖部分的温度与没有被加热器皿覆盖部分的温度彼此间相差较大,发热元件表面温度长期不均匀会直接缩短其使用寿命,为此市面上的加热器皿往往与相配套炉具中的远红外线发热体形状、大小等参数相近,以避免上述问题;但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以下情况:情况一,加热器皿偏离指定加热位置;情况二,误操作将底部受热面积较小的加热器皿放置于发热面积较大的发热元件上;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发热元件大部分位置不能对加热器皿进行加热,发热元件可对加热器皿进行加热的部分温升在正常值,没有对加热器皿进行加热的部分温升剧烈,导致发热元件表面温度不均而异常工作,长期异常工作会缩短发热元件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温度检测精准可靠、有效延长远红外线发热体使用寿命、且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控制远红外线发热体功率以降低能耗的多点探温结构及其电热炉具。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包括远红外线发热体和一个以上温度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的范围内设有第一探温区和第二探温区;所述温度探头包括与第一探温区对应的第一温度探头和与第二探温区对应的第二温度探头;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的中心点与远红外线发热体边缘上任意边缘点之间有基准线,基准线的长度为L,第一探温区为30%L以内的区域,第二探温区为30%L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一探温区为60%L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一温度探头与第二温度探头彼此远离配合。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呈多边形、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异形。所述炉具上设置有接收第一温度探头和/或第二温度探头反馈的温度信息、及控制远红外线发热体功率的主控板;所述第一温度探头、第二温度探头和远红外线发热体分别电连接主控板。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探温区的范围内有探温圆周,所述探温圆周是以远红外线发热体的中心点为圆心、以16%-19%L(优选17.7%L)为半径的圆,第一温度探头与所述探温圆周对应;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呈矩形,第二温度探头到远红外线发热体中心点与边缘上任意端角之间的基准线的距离为7%-10%L(优选8.8%L),第二温度探头在所述基准线上的投影点到相应端角的距离为22%-25%L(优选23.9%L)。一种电热炉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多点探温结构;还包括设置于远红外线发热体下方的隔热体,所述第一温度探头和第二温度探头分别设置于隔热体上,第一探温区与第一温度探头上下对应,第二探温区与第二温度探头上下对应。所述隔热体上设有隔热腔室,远红外线发热体设置于隔热腔室中;所述隔热体对应隔热腔室底部开设有用于装配第一温度探头的第一安装孔和用于装配第二温度探头的第二安装孔,第一温度探头和第二温度探头至少部分外露于相应的安装孔。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顶部和/或底部设置有绝缘涂层。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可以是远红外线发热膜,或其他同等作用和功能的发热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在特定的探温区设置第一温度探头和第二温度探头,进而可对远红外线发热体多个位置进行温度检测,当加热器皿偏离指定加热位置或者加热器皿与炉具不配套时,温度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系统根据该异常情况适当降低远红外线发热体的功率,确保远红外线发热体表面温度均匀,进而对远红外线发热体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降低远红外线发热体的能耗。本多点探温结构可根据多个位置的温度检测结果初步判断加热器皿是否偏离指定加热位置或者加热器皿是否与炉具配套,以便系统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远红外线发热体局部出现干烧现象,有效延长远红外线发热体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远红外线发热体与各探温区配合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各温度探头具体设置位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正常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异常使用状态一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异常使用状态二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加热炉具的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远红外线发热体与各探温区配合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远红外线发热体与各探温区配合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远红外线发热体与各探温区配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5,本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包括远红外线发热体3和一个以上温度探头;具体地,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范围内设有第一探温区D和第二探温区E;温度探头包括与第一探温区D对应的第一温度探头6和与第二探温区E对应的第二温度探头7,第一温度探头6和第二温度探头7分别检测远红外线发热体3上相应位置的温度;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中心点A与远红外线发热体3边缘上任意边缘点B(即边缘任意位置)之间有基准线C,基准线C的长度为L,第一探温区D为30%L以内的区域,第二探温区E为60%L以外的区域。本结构通过在特定的第一探温区D设置第一温度探头6、在特点的第二探温区E设置第二温度探头7,进而可对远红外线发热体3上多个位置进行温度检测;当加热器皿9偏离指定加热位置或者加热器皿9与炉具不匹配时,温度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即至少一个温度探头温升剧烈),系统根据该异常情况适当降低远红外线发热体的功率,进而对远红外线发热体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对于加热器皿9与炉具不匹配的情况,可使加热器皿9有效加热并降低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能耗。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3是远红外线发热膜。进一步地,第一温度探头6与第二温度探头7彼此远离配合;大量实验证明,温度探头在相应探温区的前提下,两温度探头之间的距离越远,使用效果越好。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远红外线发热体3呈正方形。进一步地,炉具上设置有接收第一温度探头6和第二温度探头7反馈的温度信息、及控制远红外线发热体3功率的主控板;第一温度探头6、第二温度探头7和远红外线发热体3分别电连接主控板;主控板能对第一温度探头6和第二温度探头7反馈的温度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炉具是否处于异常使用状态,若判断为异常使用状态,则适当降低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功率,对远红外线发热体3进行保护,同时可降低能耗。进一步地,参见图2,第一探温区D的范围内有探温圆周F,探温圆周F是以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中心点A为圆心、以17.7%L为半径的圆,第一温度探头6与探温圆周F对应;远红外线发热体3呈矩形,第二温度探头7到远红外线发热体3中心点A与边缘上任意端角之间的基准线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包括远红外线发热体(3)和一个以上温度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范围内设有第一探温区(D)和第二探温区(E);所述温度探头包括与第一探温区(D)对应的第一温度探头(6)和与第二探温区(E)对应的第二温度探头(7);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中心点(A)与远红外线发热体(3)边缘上任意边缘点(B)之间有基准线(C),基准线(C)的长度为L,第一探温区(D)为30%L以内的区域,第二探温区(E)为30%L以外的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包括远红外线发热体(3)和一个以上温度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范围内设有第一探温区(D)和第二探温区(E);所述温度探头包括与第一探温区(D)对应的第一温度探头(6)和与第二探温区(E)对应的第二温度探头(7);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3)的中心点(A)与远红外线发热体(3)边缘上任意边缘点(B)之间有基准线(C),基准线(C)的长度为L,第一探温区(D)为30%L以内的区域,第二探温区(E)为30%L以外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探温区(D)为60%L以外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探头(6)与第二温度探头(7)彼此远离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线发热体(3)呈多边形、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异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具上设置有接收第一温度探头(6)和/或第二温度探头(7)反馈的温度信息、及控制远红外线发热体(3)功率的主控板;所述第一温度探头(6)、第二温度探头(7)和远红外线发热体(3)分别电连接主控板。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炉具的多点探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李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