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包括预冲阀本体、机器端阀、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所述预冲阀本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且预冲阀的中部与冲液端阀固定连接,所述机器端阀的末端与环形管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形成三通腔体结构,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ECMO管路与导管的连接方式,且能都实现100%排气效率,降低了患者的气栓风险以及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同时降低因频繁操作引起的感染风险。在环形管头的连接槽结构下,能够很好的与ECMO管路之间密封性。
An ECMO pipeline precharge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
技术介绍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简称膜肺,是体外循环(CPB)技术范围的扩大和延伸,ECMO可对需要外来辅助的呼吸和(或)循环功能不全的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ECMO技术源于心外科的体外循环,1975年成功用于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1980年,美国密执根医学中心Bartlett医师领导并建立了第一个ECMO中心,随后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145个ECMO中心,近10年来,随着新的医疗方法的出现,ECMO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应用范围较以前扩大。ECMO的本质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ECMO运转时,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经过气体交换的血,在泵的推动下可回到静脉(VV通路),也可回到动脉(VA通路)。前者主要用于体外呼吸支持,后者因血泵可以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既可用于体外呼吸支持,又可用于心脏支持。当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受损,对常规治疗无效时,ECMO可以承担气体交换任务,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为患者的康复获得宝贵时间。同样患者的心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泵可以代替心脏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但是目前ECMO管路与穿刺导管连接是通过边打生理盐水(避免空气进入)边徒手连接,徒手连接管路这便导致导管容易增加感染机会,且无法达到100%排气的目的以及需要操作的人工成本更大(至少需要4人才能操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需使用一种新型的ECMO管路预冲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以改进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ECMO管路预冲阀结构简单,减少ECMO的操作时间和操作人员数量,降低患者血流感染、气栓风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包括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包括预冲阀本体、机器端阀、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所述预冲阀本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且预冲阀的中部与冲液端阀固定连接,所述机器端阀的末端与环形管头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头的中部开有连接槽,且环形管头的内部开有导管孔,导管孔与机器端阀内部设有的腔体连通,所述预冲阀本体的分叉口处内置有三通球阀,通过设置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形成三通腔体结构,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ECMO管路与导管的连接方式,且能都实现100%排气效率,降低了患者的气栓风险以及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同时降低因频繁操作引起的感染风险,在环形管头的连接槽结构下,能够很好的与ECMO管路之间密封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端阀与冲液端阀的内部均设有腔道,且腔道与腔体连通形成三通结构,所述冲液端阀的顶端与冲液管头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形成三通腔体结构,并配合三通球阀的使用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ECMO管路与导管的连接方式,且能都实现100%排气效率,降低了患者的气栓风险以及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冲液管头的顶端开有入液口,且冲液管头的中部开有双环凸块,且入液口的两端均开有旁通口,两所述旁通口与冲液端阀的腔道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三通球阀包括球头和旋钮,所述球头位于预冲阀本体内部,且球头与转杆一端固定连接,转杆另一端与预冲阀本体外部的旋钮连接,所述球头内部开设有T字型的导液腔,且导液腔与球头表面开设有通孔连通,所述通孔与腔体的孔径一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形成三通腔体结构,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ECMO管路与导管的连接方式,且能都实现100%排气效率,降低了患者的气栓风险以及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同时降低因频繁操作引起的感染风险。在环形管头的连接槽结构下,能够很好的与ECMO管路之间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的冲液管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的机器端阀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的三通球阀外观结构示意图。图中:1-预冲阀本体,2-机器端阀,3-连接端阀,4-冲液端阀,5-环形管头,6-三通球阀,7-连接槽,8-腔体,9-旋钮,10-冲液管头,11-入液口,12-双环凸块,13-旁通口,14-球头,15-导液腔,16-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包括预冲阀本体1、机器端阀2、连接端阀3以及冲液端阀4,所述预冲阀本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机器端阀2和连接端阀3,且预冲阀1的中部与冲液端阀4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头5的末端与环形管头5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头5的中部开有连接槽7,且环形管头5的内部开有导管孔,导管孔与机器端阀2内部设有的腔体8连通,所述预冲阀本体1的分叉口处内置有三通球阀6,通过设置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形成三通腔体结构,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ECMO管路与导管的连接方式,且能都实现100%排气效率,降低了患者的气栓风险以及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同时降低因频繁操作引起的感染风险,在环形管头的连接槽结构下,能够很好的与ECMO管路之间密封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端阀3与冲液端阀4的内部均设有腔道,且腔道与腔体8连通形成三通结构,所述冲液端阀4的顶端与冲液管头10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机器端阀和连接端阀以及冲液端阀,形成三通腔体结构,并配合三通球阀的使用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ECMO管路与导管的连接方式,且能都实现100%排气效率,降低了患者的气栓风险以及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冲液管头10的顶端开有入液口11,且冲液管头10的中部开有双环凸块12,且入液口11的两端均开有旁通口13,两所述旁通口13与冲液端阀4的腔道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三通球阀6包括球头14和旋钮9,所述球头14位于预冲阀本体1内部,且球头14与转杆一端固定连接,转杆另一端与预冲阀本体1外部的旋钮9连接,所述球头14内部开设有T字型的导液腔15,且导液腔15与球头14表面开设有通孔16连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ECMO管路预冲阀,通过设置机器端阀2和连接端阀3以及冲液端阀4,形成三通腔体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包括预冲阀本体(1)、机器端阀(2)、连接端阀(3)以及冲液端阀(4),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冲阀本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机器端阀(2)和连接端阀(3),且预冲阀本体(1)的中部与冲液端阀(4)固定连接,所述机器端阀(2)的末端与环形管头(5)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头(5)的中部开有连接槽(7),且环形管头(5)的内部开有导管孔,导管孔与机器端阀(2)内部设有的腔体(8)连通,所述预冲阀本体(1)的分叉口处内置有三通球阀(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包括预冲阀本体(1)、机器端阀(2)、连接端阀(3)以及冲液端阀(4),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冲阀本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机器端阀(2)和连接端阀(3),且预冲阀本体(1)的中部与冲液端阀(4)固定连接,所述机器端阀(2)的末端与环形管头(5)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头(5)的中部开有连接槽(7),且环形管头(5)的内部开有导管孔,导管孔与机器端阀(2)内部设有的腔体(8)连通,所述预冲阀本体(1)的分叉口处内置有三通球阀(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ECMO管路预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阀(3)与冲液端阀(4)的内部均设有腔道,且腔道与腔体(8)连通形成三通结构,所述冲液端阀(4)的顶端与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海微,齐协飞,龚园其,邓福谋,李婧滢,余志宏,王娟,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