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包括:缸盖,其设置有供油油道,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有单向阀;衬套,其安装于缸盖上,衬套上设置有衬套油孔,衬套油孔与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凸轮轴,其套设于衬套内;挺柱,其安装于缸盖上,挺柱上开设有挺柱油道,挺柱油道的进口与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摇臂,其安装于挺柱的顶部,摇臂设有第一油腔,用于给凸轮轴与摇臂的运动副提供润滑,第一油腔与挺柱油道的出口连通;以及供油装置,用于给供油油道提供润滑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单向阀,在发动机停止运行时,能够防止润滑系统内的润滑油倒流,保证润滑系统内保持有充足的润滑油,待发动机再次启动时,避免出现干摩擦现象。
A lubricating system of engine rocker arm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润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气门摇臂在发动机配气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气门摇臂与凸轮轴、气门推杆和摇臂轴等配合着发动机进、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保证新鲜空气的及时供给和废气的及时排除。为了气门摇臂、凸轮轴等各关键件的顺畅运转,避免零件因为磨损而影响发动机性能,气门摇臂总成各零件间的润滑尤为重要。目前,现有气门摇臂的润滑系统无法保证发动机启动一瞬间气门摇臂、凸轮轴等各相对运动的关键件之间有充分的润滑,可能会出现启动瞬间的干磨情况发生,导致零件出现损坏,从而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即在发动机运行或停止运转的情况下,气门摇臂的润滑系统无法保证润滑油道内都充满润滑油,即无法保证摇臂总成的运动部件在任何工况下,都有足够的润滑油进行润滑。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从而克服现有的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无法保证在任何工况下都充满润滑油,极易导致各个运动部件之间发生干摩擦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包括:缸盖,其设置有供油油道,所述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有单向阀;衬套,其安装于所述缸盖上,该衬套上设置有连通该衬套的内外壁的衬套油孔,所述衬套油孔与所述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凸轮轴,其套设于所述衬套内,且该凸轮轴与所述衬套之间具有装配间隙;挺柱,其安装于所述缸盖上,该挺柱上开设有挺柱油道,所述挺柱油道的进口与所述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摇臂,其安装于所述挺柱的顶部,且所述凸轮轴的底部与该摇臂的顶部相互抵靠,所述摇臂设有第一油腔,用于给所述凸轮轴与该摇臂的运动副提供润滑,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挺柱油道的出口连通;以及供油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内,该供油装置与所述供油油道的进口连接,用于给所述供油油道提供润滑油。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供油油道包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进口设置有所述单向阀,且所述第一油道的进口与所述供油装置连接,出口与所述第二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油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油道出口连通,进口与所述衬套油孔连通。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挺柱包括挺柱体和柱塞,所述挺柱体安装于所述缸盖上,所述柱塞套设于所述挺柱体内,且所述柱塞与所述挺柱体之间具有装配间隙;所述挺柱油道包括设置于所述挺柱体上的第一油孔、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柱塞的侧壁的第二油孔以及设置于所述柱塞的顶部的第三油孔,所述第一油孔的进口与所述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出口与所述第二油孔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油孔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油孔的出口连通,出口与所述第一油腔连通。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油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油孔沿上下方向间隔的分布于所述柱塞的侧壁上。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柱塞的顶部凸设有凸球面,且所述摇臂的底部凹设有与所述凸球面对应接触连接的凹球面。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油孔设置于所述凸球面上,所述凹球面上凹设有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油腔与所述第三油孔连通;所述摇臂上设置有摇臂油孔,所述摇臂油孔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油腔连通,出口与所述第一油腔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缸盖的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单向阀,既可以在发动机运行时通过润滑油的压力打开单向阀,保证润滑油流入供油油道中,向润滑系统提供充足的润滑油,又可以在发动机停止运行时,关闭单向阀,防止润滑系统内的润滑油倒流,以使各个油道、腔体、各运动部件之间依然保持有充足的润滑油,待发动机再次启动时,能够保证凸轮轴、摇臂、挺柱等各运动部件之间具有充分的润滑,避免出现干摩擦现象,提高摇臂总成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缸盖的供油油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凸轮轴与供油油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摇臂、挺柱和凸轮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X部放大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缸盖,1.1-第一油道,1.2-第二油道,1.3-第三油道,2-单向阀,3-衬套,3.1-衬套油孔,4-凸轮轴,5-挺柱体,5.1-第一油孔,6-柱塞,6.1-第二油孔,6.2-第三油孔,7-摇臂,7.1-第一油腔,7.2-第二油腔,7.3-摇臂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图1至图4显示了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润滑系统包括缸盖1、衬套3、凸轮轴4、挺柱、摇臂7以及供油装置。参考图1至图4,缸盖1设置有供油油道,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有单向阀2,以防止润滑油回流;衬套3安装于缸盖1上,衬套3上设置有连通衬套3的内外壁的衬套油孔3.1,衬套油孔3.1与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凸轮轴4套设于衬套3内,且凸轮轴4与衬套3之间具有装配间隙,以使供油油道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衬套油孔3.1流入凸轮轴4与衬套3之间,形成油膜,提供润滑;挺柱安装于缸盖1上,挺柱上开设有挺柱油道,挺柱油道的进口与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摇臂7安装于挺柱的顶部,且凸轮轴4的底部与摇臂7的顶部相互抵靠,摇臂7设有第一油腔7.1,用于给凸轮轴4与摇臂7的运动副提供润滑,第一油腔7.1与挺柱油道的出口连通,以使供油油道内的润滑油通过挺柱油道流入第一油腔7.1,从而给第一油腔7.1补充润滑油;供油装置安装于发动机内,供油装置与供油油道的进口连接,用于给供油油道提供润滑油。本技术在缸盖1的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单向阀2,既可以在发动机运行时通过润滑油的压力打开单向阀2,保证润滑油流入供油油道中,向润滑系统提供充足的润滑油,又可以在发动机停止运行时,关闭单向阀2,防止润滑系统内的润滑油倒流,以使各个油道、腔体、各运动部件之间依然保持有充足的润滑油,待发动机再次启动时,能够保证凸轮轴4、摇臂7、挺柱等各运动部件之间具有充分的润滑,避免出现干摩擦现象,提高摇臂总成的使用寿命。参考图3和图4,优选地,挺柱包括挺柱体5和柱塞6,挺柱体5安装于缸盖1上,柱塞6套设于挺柱体5内,且柱塞6与挺柱体5之间具有装配间隙;挺柱油道包括设置于挺柱体5上的第一油孔5.1、至少一个设置于柱塞6的侧壁的第二油孔6.1以及设置于柱塞6的顶部的第三油孔6.2,第一油孔5.1连通挺柱体5的内壁和外壁,第一油孔5.1的进口与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以将供油油道中的润滑油通入柱塞6与挺柱体5之间,形成油膜,从而给柱塞6与挺柱体5之间的运动提供润滑。第一油孔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缸盖,其设置有供油油道,所述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有单向阀;/n衬套,其安装于所述缸盖上,该衬套上设置有连通该衬套的内外壁的衬套油孔,所述衬套油孔与所述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n凸轮轴,其套设于所述衬套内,且该凸轮轴与所述衬套之间具有装配间隙;/n挺柱,其安装于所述缸盖上,该挺柱上开设有挺柱油道,所述挺柱油道的进口与所述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n摇臂,其安装于所述挺柱的顶部,且所述凸轮轴的底部与该摇臂的顶部相互抵靠;所述摇臂设有第一油腔,用于给所述凸轮轴与该摇臂的运动副提供润滑,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挺柱油道的出口连通;以及/n供油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内,该供油装置与所述供油油道的进口连接,用于给所述供油油道提供润滑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盖,其设置有供油油道,所述供油油道的进口设置有单向阀;
衬套,其安装于所述缸盖上,该衬套上设置有连通该衬套的内外壁的衬套油孔,所述衬套油孔与所述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
凸轮轴,其套设于所述衬套内,且该凸轮轴与所述衬套之间具有装配间隙;
挺柱,其安装于所述缸盖上,该挺柱上开设有挺柱油道,所述挺柱油道的进口与所述供油油道的出口连通;
摇臂,其安装于所述挺柱的顶部,且所述凸轮轴的底部与该摇臂的顶部相互抵靠;所述摇臂设有第一油腔,用于给所述凸轮轴与该摇臂的运动副提供润滑,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挺柱油道的出口连通;以及
供油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内,该供油装置与所述供油油道的进口连接,用于给所述供油油道提供润滑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摇臂总成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油道包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进口设置有所述单向阀,且所述第一油道的进口与所述供油装置连接,出口与所述第二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油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油道出口连通,进口与所述衬套油孔连通。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振,陈甲武,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