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坐转运平车,包括平车本体,平车本体安装有靠垫支架,靠垫支架包括滑动部、立杆以及支撑杆,立杆设有若干个插接孔,立杆底端与滑动部铰接,支撑杆一端与滑动部铰接,支撑杆的另一端可活动插接在立杆上,立杆之间安装有靠垫本体,靠垫本体包括软垫、支撑面板以及气囊体,立杆直接与支撑面板的两侧端固定连接,气囊体的一端与支撑面板固定连接,气囊体的另一端与靠垫本体固定连接。通过充气放气来调节软垫的倾斜度,使患者的端坐姿势可以任意调节至患者所适合的最佳状态,防止患者倾倒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减振功能,提高患者端坐的舒适度,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A transfer flat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坐转运平车
本技术涉及救护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坐转运平车。
技术介绍
转运平车是一种适合急诊与急救病人的医用平车,如专利CN201320347927.3公开了一种可滑动医护急救转运担架车,包括担架杆、半卧位支撑架、载人软质物、万向轮和活动护栏等,上方设有半卧位支撑架,一般能给病人提供半卧位和平卧位,但对于心衰、支气管哮喘和心包积液等患者因呼吸困难,需要采取端坐卧位,来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负担。目前通常在患者坐在平车上,腿上放一床被子,后将往前靠在被子上,但由于转运平车在转运过程中因路途颠簸,左右摇晃,引起患者不舒适且存在安全风险,且在端坐时,无法调节靠背在竖直方向上某个位置的倾斜度,在患者端坐姿势不舒适时无法对应进行调节,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端坐转运平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端坐转运平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转运平车减振效果差、靠背舒适度不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端坐转运平车,包括平车本体,所述平车本体安装有靠垫支架,所述靠垫支架包括滑动部、立杆以及支撑杆,所述立杆设有若干个插接孔,所述立杆底端与所述滑动部铰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滑动部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可活动插接在所述立杆上,所述立杆之间安装有靠垫本体,所述靠垫本体包括软垫、支撑面板以及气囊体,所述立杆直接与所述支撑面板的两侧端固定连接,所述气囊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面板固定连接,所述气囊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靠垫本体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靠垫支架还包括充放气部件,所述气囊体通过所述充放气部件进行充气和放气,每一个所述充放气部件独立控制一个气囊体,所述充放气部件设置充气按键和放气按键的开关在平车本体的侧边。优选地,所述气囊体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气囊体依次分布在所述软垫直立方向上。优选地,所述气囊体的数量为九个,九个气囊体排成三排,通过控制各个所述气囊体充气和放气来控制所述软垫上、中、下、左、右各处的倾斜程度。优选地,还包括端坐支垫,所述立杆设有用于支撑连接所述端坐支垫的伸缩杆,所述端坐支垫两端与所述伸缩杆可拆卸连接。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端坐转运平车,通过充气放气来调节软垫的倾斜度,使患者的端坐姿势可以任意调节至患者所适合的最佳状态,防止患者倾倒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减振功能,提高患者端坐的舒适度,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靠垫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气囊体的排列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气囊体与充放气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端坐转运平车,包括平车本体1,平车本体上安装有靠垫支架2,靠垫支架2包括滑动部21、立杆22以及支撑杆23,滑动部22可以是一个滑动套,套接在平车本体1两侧边的滑杆上,这样滑动套就可以在滑杆上相对滑动,实现靠垫支架2的滑动,在需要时设置锁止螺栓旋钮,即在滑动套上开设螺纹孔,通过螺栓旋钮旋入螺纹孔紧固实现靠垫支架的固定。靠垫支架2滑动并固定的方式在机械领域较为常规,这里不再具体一一展开阐述。为了调节更加方便,靠垫支架2可以采用电动的方式来控制倾斜度,这种电动的方式一般采用电动推杆两端分别铰接在立杆22和平车本体1来实现。本实施例中,一种端坐转运平车还包括端坐支垫3,立杆22设有用于支撑连接端坐支垫3的伸缩杆26,端坐支垫3两端与伸缩杆26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在使用时,打开伸缩杆26,然后放置端坐支垫3,端坐支垫3通过卡扣与两边的伸缩杆26可拆卸连接,固定好端坐支垫3后,患者即可以将头部趴在端坐支垫3上,不适用时,卸下端坐支垫3,收起伸缩杆26即可。在必要时伸缩杆也是可以绕着立杆22转动的,以用于调节端坐支垫3的倾斜度的,以便患者在必要时调节倾斜角度,增加端坐的舒适度。容易理解,以上所述的情形也仅代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技术来实现伸缩杆26的伸缩方式和转动方式、端坐支垫3的固定方式等等。如图2所示,立杆22设有若干个插接孔24,立杆22底端与滑动部21铰接,即立杆22可实现相对滑动部21转动,支撑杆23一端与滑动部21铰接,或者支撑杆23也可以直接铰接的平车本体1上,支撑杆23也可以实现相对滑动部21转动,支撑杆23的另一端可活动插接在立杆22上,支撑杆23的另一端插入插接孔24的位置决定了立杆22相对平车本体1的倾斜程度,一般控制倾斜程度在45°~90°之间即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依据该角度进行设置插接孔24的数量和支撑杆23的长度以及支撑杆23的在滑动部21上的铰接位置。如图1所示,立杆22之间安装有靠垫本体25,如图3所示,靠垫本体25包括软垫27、支撑面板28以及气囊体29。立杆22直接与支撑面板28的两侧端固定连接,气囊体29的一端与支撑面板28固定连接,气囊体29的另一端与靠垫本体25固定连接。传统的软垫27都是直接固定在支撑面板28上,因此减振效果不佳,假如平车本体1出现小磕小碰时,容易引起患者不适,尤其是对于心衰、支气管哮喘和心包积液等患者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通过设置气囊体29位于软垫27和支撑面板28之间,可以解决减振效果不佳的问题,除此之外,气囊体29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调节软垫27的倾斜程度,举例来说,立杆22经支撑杆23固定后,患者端坐的在平车上,立杆22之间的软垫27为患者的靠背,而此时患者仍觉得软垫27倾斜度不佳导致端坐不够舒适,那么就可以通过调节气囊体29来控制软垫27的倾斜度。具体地,可以在软垫27从上至下的直立方向上设置三个气囊体29,最上部的气囊体29大约位于端坐时患者的头部位置,对应调节患者的头部;中部的气囊体29大约位于患者的肩部位置,对应调节患者的肩部;最下部的气囊体29大约位于患者的腰部位置,对应调节患者的腰部。三个气囊体29各自有独立的充放气管路,患者想调节哪个部位就对应哪个部位的气囊体29进行充气或放气,充气则气囊体29在胀气后将软垫27往前推,使患者身体的对应部位向前倾,放气则气囊体在泄气后使软垫27自动往后倾,使患者身体的对应部位向后倾,如此通过充气放气来调节软垫27的倾斜度,使患者的端坐姿势可以任意调节至患者所适合的最佳状态。可以理解,以上的软垫27的调节情形是基于设置三个气囊体29,在具体实施时,气囊体29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的,例如,如图4所示,在上述三个气囊体29的基础上,对应在三个气囊体29的左右两边各增加两个气囊体29,则气囊体29的总数量为九个,九个气囊体29排成三排,如此一来,在一个水平线上有三个气囊体29,可以将软垫27调节成弯弧形,即可以通过控制各个气囊体29充气和放气来控制软垫27上、中、下、左、右各处的倾斜程度,防止患者向左右两侧倾倒,调节舒适度的选择性更多,减振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坐转运平车,包括平车本体,所述平车本体安装有靠垫支架,所述靠垫支架包括滑动部、立杆以及支撑杆,所述立杆设有若干个插接孔,所述立杆底端与所述滑动部铰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滑动部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可活动插接在所述立杆上,所述立杆之间安装有靠垫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本体包括软垫、支撑面板以及气囊体,所述立杆直接与所述支撑面板的两侧端固定连接,所述气囊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面板固定连接,所述气囊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靠垫本体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坐转运平车,包括平车本体,所述平车本体安装有靠垫支架,所述靠垫支架包括滑动部、立杆以及支撑杆,所述立杆设有若干个插接孔,所述立杆底端与所述滑动部铰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滑动部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可活动插接在所述立杆上,所述立杆之间安装有靠垫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本体包括软垫、支撑面板以及气囊体,所述立杆直接与所述支撑面板的两侧端固定连接,所述气囊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面板固定连接,所述气囊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靠垫本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坐转运平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支架还包括充放气部件,所述气囊体通过所述充放气部件进行充气和放气,每一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秋,庄海丽,符余吉,冯学娟,邢芳玲,何正文,袁春梅,符壮金,
申请(专利权)人:刘海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