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5792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48
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医护人员更换敷料工作量大且无法保证每次的加压效果,及小儿好动容易触碰伤口的问题;包括左右方向的矩形框,矩形框四周设有多个粘贴,矩形框前侧设有可前后摆动的端盖,端盖后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可与矩形框上端面接触的挡片,端盖内设有左右轴向且呈弧形的弹性片,端盖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其下侧且可与弹性片接触的挡块,弹性片上端固定有位于其中部且左右方向的推块,端盖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槽,两个通槽内分别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滑块内分别设有位于推块和端盖之间的滑动板,两个滑动板下表面为内高外低的倾斜面;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Clinical binding device for childr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临床包扎辅助设备
,特别是一种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普外科的开放性手术大多位于腹腔部位,该部位容易因为患者的翻身、起卧而导致医用胶布压力不均匀或者加压的棉纱敷料脱落,增加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很多患者的伤口在术后都需要进行多次更换敷料处理,医护人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要保证每一次加压包扎的包扎效果,防止棉纱敷料脱落或移位,影响治疗效果,小儿自控力不强,可能会因不适而乱动包扎部位,触动伤口影响恢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医护人员更换敷料工作量大且无法保证每次的加压效果,及小儿好动容易触碰伤口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左右方向的矩形框,矩形框四周设有多个粘贴,矩形框前侧设有可前后摆动的端盖,端盖后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可与矩形框上端面接触的挡片,端盖内设有左右轴向且呈弧形的弹性片,端盖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其下侧且可与弹性片接触的挡块,弹性片上端固定有位于其中部且左右方向的推块,端盖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槽,两个通槽内分别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滑块内分别设有位于推块和端盖之间的滑动板,两个滑动板下表面为内高外低的倾斜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粘贴将矩形框固定在人体皮肤上,将敷料放入矩形框内,既能防止棉纱敷料脱落又能防止小儿乱动触动伤口,影响恢复效果,同时可前后摆动的端盖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更换敷料,利用可控的滑块推动推杆挤压弧形块,保证每一次对敷料的加压效果,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图2中A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图2中B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的剖切轴测图。图6是本技术的全剖轴测图.图7是本技术图6中C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7给出,包括左右方向的矩形框1,矩形框1四周设有多个粘贴2,矩形框1前侧设有可前后摆动的端盖3,端盖3后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可与矩形框1上端面接触的挡片4,端盖3内设有左右轴向且呈弧形的弹性片5,端盖3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其下侧且可与弹性片5接触的挡块6,弹性片5上端固定有位于其中部且左右方向的推块7,端盖3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槽8,两个通槽8内分别滑动连接有滑块9,两个滑块9内分别设有位于推块7和端盖3之间的滑动板10,两个滑动板10下表面为内高外低的倾斜面。为了实现端盖3的锁止,所述的矩形框1后侧转动连接有位于挡片4上方的压板11,压板11下表面可与挡片4上表面接触。为了控制压板11的摆动,所述的压板11左右两端分别贯穿其对应侧的矩形框1,压板11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压块12,矩形框1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位于压块12下方的凸块13,凸块13与压块12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带14。为了控制滑块9的锁止,所述的两个滑块9内分别开设有前后贯通的让位槽15,让位槽15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可上下摆动的止动板17,止动板17下端面可与端盖3接触。为了实现对止动板17的控制,所述的两个滑块9内分别开设有开口朝上且呈阶梯状的滑轨16,每个止动板17与让位槽15底部之间均设有扭簧18,两个滑轨16内分别滑动连接有按钮19,两个按钮19的下表面分别与其对应侧的止动板17上端接触。为了保证推块7与滑动板10始终接触,所述的弹性片5上侧与端盖3之间设有多个第二弹性带20。本技术在使用时,其初始状态为两个滑块9在通槽8内处于相对远离状态,端盖3后侧与矩形框1不接触,压板11向后摆动,第一弹性带14处于拉紧状态,止动板17下端面与端盖3紧密接触;将矩形框1中部对准手术伤口,多个粘贴2与皮肤接触并黏贴在皮肤上固定矩形框1,将棉纱或敷料放入矩形壳1内,端盖3向后摆动直到挡片4与矩形框1上表面接触,将压板11向上摆动,压板11与矩形框1的铰接点靠后,在第一弹性带14的拉动下压板11向前翻转压紧挡块6,此时矩形框1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可通过透明的矩形框1观察敷料与伤口的位置;当需要对纱布加压时,将滑块9上端的按钮19向下按,按钮19带动两个止动板17摆动,止动板17压缩扭簧18的同时与下端与端盖3分离,此时将两个滑块9沿左右相对的通槽8向内侧滑动,凹槽21能够保证滑块9在通槽8内运行平稳,两个滑动板10下侧为相对端较薄的倾斜面且始终位于推块7和端盖3之间,两个滑块9经滑动板10推动推块7向下移动,推块7向下拉动第二弹性带20同时挤压弹性片5对伤口加压,达到预定加压目的后撤去按钮19上的力,扭簧18向上撑开使止动板17下侧与端盖3紧密接触,增大摩擦力,防止误触滑块9降低加压效果,止动板17上侧将按钮19向上推回原位;需要更换药物或拆除纱布时,向下按动按钮19,同时将两个滑块9分别向外侧滑动,第二弹性带20将推块7向上恢复到原位置,此时将压板11向上摆动越过矩形框1的水平位置,第一弹性带14处于拉紧状态,矩形框1向下摆动与端盖3分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粘贴将矩形框固定在人体皮肤上,将敷料放入矩形框内,既能防止棉纱敷料脱落又能防止小儿乱动触动伤口,影响恢复效果,同时可前后摆动的端盖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更换敷料,利用可控的滑块推动推杆挤压弧形块,保证每一次对敷料的加压效果,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包括左右方向的矩形框(1),其特征在于,矩形框(1)四周设有多个粘贴(2),矩形框(1)前侧设有可前后摆动的端盖(3),端盖(3)后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可与矩形框(1)上端面接触的挡片(4),端盖(3)内设有左右轴向且呈弧形的弹性片(5),端盖(3)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其下侧且可与弹性片(5)接触的挡块(6),弹性片(5)上端固定有位于其中部且左右方向的推块(7),端盖(3)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槽(8),两个通槽(8)内分别滑动连接有滑块(9),两个滑块(9)内分别设有位于推块(7)和端盖(3)之间的滑动板(10),两个滑动板(10)下表面为内高外低的倾斜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包括左右方向的矩形框(1),其特征在于,矩形框(1)四周设有多个粘贴(2),矩形框(1)前侧设有可前后摆动的端盖(3),端盖(3)后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可与矩形框(1)上端面接触的挡片(4),端盖(3)内设有左右轴向且呈弧形的弹性片(5),端盖(3)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其下侧且可与弹性片(5)接触的挡块(6),弹性片(5)上端固定有位于其中部且左右方向的推块(7),端盖(3)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槽(8),两个通槽(8)内分别滑动连接有滑块(9),两个滑块(9)内分别设有位于推块(7)和端盖(3)之间的滑动板(10),两个滑动板(10)下表面为内高外低的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框(1)后侧转动连接有位于挡片(4)上方的压板(11),压板(11)下表面可与挡片(4)上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儿普外临床用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板(11)左右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栋亮孙维胜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