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7302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同心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还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第一通道的轴线为中心均布设置;所述主体部沿径向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使得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输送的营养液经由第三通道在人体组织内扩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适用于异位成骨治疗大段骨缺损,其结构合理,将该活性支架填埋于体内肌肉中,通过血管及神经的双层作用,促进异位成骨的效果,以治疗及修复大段骨缺损。

A kind of vascularized neurogenic active scaffolds for repairing large bone defe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骨缺损为当前发展趋势,异位成骨模型相对于原位成骨可以减少实验中影响成骨的变量,能评估成骨干细胞、成骨诱导材料的效果。异位骨化(HO)是指发生于骨组织以外的正常软组内的异位畸形成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异位骨化是异位成骨的一种。专利CN105013016A公开了一种骨缺损再生修复组织工程骨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组织工程骨由三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合体与两层骨基质颗粒构成的复合层状结构体;复合层状结构体是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合体-骨基质颗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合体-骨基质颗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合体组成的复合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合体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并分布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周围的胞外基质。该方法适用于骨缺损再生修复,实现了骨的生理再生并提高了骨缺损的修复治疗效果。专利CN104096266A公开了一种基于软骨内成骨体系的组织工程骨,是将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多孔骨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复合体,再在体外对其进行成软骨分化诱导培养2周,继而进行成肥大化软骨分化诱导培养2周获得。该技术方法构建的基于软骨内成骨体系的组织工程骨能够在体内异位成骨,并成功修复骨缺损,避免了大块组织工程骨如何均匀血管化和保证足够营养供给的难题。专利CN108478876A公开一种促血管化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采用化学沉淀法,将含水溶性钙盐、水溶性铜盐、水溶性锌盐及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与磷酸盐的水溶液反应,制备缺钙磷灰石浆料,进行干燥后,得到粉体;其中,所述水溶性钙盐、水溶性铜盐、水溶性锌盐的摩尔比为15~168:1:1;将所得粉体与液相溶液混合配成浆料,然后注入模具,进行干燥成型、高温烧结,得到多孔磷酸钙陶瓷支架;将载GDF-5的微球负载在所得多孔磷酸钙陶瓷支架表面,真空干燥后得到所述促血管化骨组织工程支架。本技术所得组织工程支架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生物降解性能和促血管化性能,解决了骨缺损快速修复的难题,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目前,异缺少将异位成骨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相关研究。将异位成骨用于骨缺损修复,在治疗骨感染骨缺损时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在治疗骨感染骨缺损时,第一阶段要控制感染,此时无法在骨缺损部位进行成骨。而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异位成骨,并在骨感染控制后整块移植到骨缺损部位,具有比缺损部位直接放入组织工程支架更快、更好的恢复效果。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有效提高体内异位成骨的质量及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适用于异位成骨治疗大段骨缺损,其结构合理,将该活性支架填埋于体内肌肉中,通过血管及神经的双层作用,促进异位成骨的效果,以治疗及修复大段骨缺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同心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还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第一通道的轴线为中心均布设置;所述主体部沿径向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使得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输送的营养液经由第三通道在人体组织内扩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的直径大于第二通道的直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径为第一通道的直径的1/8-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道的直径不大于第二通道的直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道水平设置在主体部,第三通道的轴线与所述主体部的轴线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以第一通道的轴线为中心均布,并且,所述第二通道沿主体部的径向方向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道倾斜设置在主体部,第三通道的轴线与所述主体部的轴线存在一夹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道的轴线与所述主体部的夹角为±6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有水凝胶,其含有内皮祖细胞,以促使在活性支架内形成血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有水凝胶,其含有神经干细胞,以促使在活性支架内形成神经。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适用于异位成骨治疗大段骨缺损,其结构合理,将该活性支架填埋于体内肌肉中,通过血管及神经的双层作用,促进异位成骨的效果,以治疗及修复大段骨缺损;同时,生成的血管可携带成骨所需的骨祖细胞、氧气、营养和促生长因子(例如激素等)到骨表面,骨组织中的神经系统可通过分泌神经肽,调控骨细胞的功能,积极参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再者,生理状态下,神经系统与血管一起进入骨骼,两者相互促进,促进异位成骨。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对应活性支架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图1对应活性支架的横向截面图;图4是骨修复部的电镜结果示意图;图5a及图5b是CT重建结果显示图。图中:10.主体部;11.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13.第三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进行详细说明。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本技术所述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主体部10,所述主体部10沿轴线方向同心设置有第一通道11,所述主体部10沿轴线方向还设置有第二通道12,所述第二通道12以第一通道11的轴线为中心均布设置;所述主体部10沿径向设置有第三通道13,所述第三通道13连通第一通道11与第二通道12,使得第一通道11及第二通道12输送的营养液经由第三通道13在人体组织内扩散。所述第一通道11内设置有水凝胶,其含有内皮祖细胞,以促使在活性支架内形成血管;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同心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还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第一通道的轴线为中心均布设置;所述主体部沿径向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使得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输送的营养液经由第三通道在人体组织内扩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同心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主体部沿轴线方向还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第一通道的轴线为中心均布设置;所述主体部沿径向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使得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输送的营养液经由第三通道在人体组织内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直径大于第二通道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径为第一通道的直径的1/8-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的直径不大于第二通道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血管化神经化成骨活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水平设置在主体部,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里程唐佩福崔翔尹鹏滨李明孙国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