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国兵专利>正文

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659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时定位,方便外鞘进出,穿刺准确性高,能控制深入进度和方向,降低大出血概率的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扩张导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实时定位,无法掌控穿刺深度,穿刺深度准确性较低,穿刺易出现大出血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导入体,导入体的一端连接有反射体,在反射体上套接有穿刺体,反射体的自由端伸出穿刺体外;穿刺体呈圆锥状,穿刺体的大直径端面与导入体相接,穿刺体的最大直径等于导入体的端面直径,在导入体与穿刺体相接一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反射带,反射体的自由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反射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实时定位,穿刺深度准确性高,能控制深入进度和方向,降低大出血概率的特点。

A real-time double positioning dilating catheter of B-ultrasound and X-r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扩张导管,尤其涉及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经皮肾穿刺扩张导管被应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其作用是用于建立皮肾通道,在B超引导下将特制的NPTC(经皮肾穿刺扩张引导器)针经皮肤切口沿着B超穿刺引导线穿刺标定的肾盏或结石,看到穿刺针到达靶区,固定穿刺针鞘,拔出针芯见尿液滴出,置入安全导丝,移去B超探头。连续穿刺3次无结果者即视为PCN(经皮肾穿刺通道)穿刺失败,扩张未达目的的即为PCN失败。因此,皮肾通道的安全建立就成为了该手术顺利实施的瓶颈。传统认为,经皮肾扩张,需要“宁浅勿深”,导致导丝滑脱,或即使导丝正常,仍会有通道丢失的情况发生,甚至放弃进一步的手术。传统的经皮肾穿刺和皮肾通道扩张的深度准确性不易掌握,损伤大出血成为主要并发症。出血原因在于肾段或叶间动脉的损伤。盲目多针穿刺、扩张管进肾过度、扩张通道过大都易导致肾裂伤,最终导致PCN大出血。现有的扩张导管只能通过锥状体表面的反射带进行判断扩张导管是否进入靶区,这种判断方法容易产生误差,例如标定的肾盏或结石壁较厚,无法判断是否整个锥状体都已进入靶区,也无法精准判断扩张导管顶端是否还能继续向前穿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时定位,穿刺深度准确性高,能控制深入进度和方向,降低大出血概率的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扩张导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实时定位,无法掌控穿刺深度,穿刺深度准确性较低,穿刺易出现大出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上述问题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包括导入体,导入体的一端连接有反射体,在反射体上套接有穿刺体,反射体的自由端伸出穿刺体外;穿刺体呈圆锥状,穿刺体的大直径端面与导入体相接,穿刺体的最大直径等于导入体的端面直径,在导入体与穿刺体相接一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反射带,反射体的自由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反射带。扩张导管的作用是在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建立皮肾通道,使穿刺针能在B超的引导下穿刺标定的肾盏或结石,到达靶区。扩张导管由导入体,反射体和穿刺体组成,反射体和导入体前端相连接,穿刺体套接在反射体上,反射体的自由端伸出穿刺体外,穿刺体最大直径和导入体直径相同,穿刺体最大直径的一端和导入体前端相连接,穿刺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mm。第一反射带位于导入体的前端,第二反射带位于反射体的自由端。导入体外部还套有外鞘,导入体的长度大外鞘的长度,外鞘的鞘口稍紧,使外鞘紧贴导入体外壁,方便扩张导管和外鞘的穿刺。扩张导管和外鞘同时穿刺进入皮层,B超能通过第一反射带的反射,观察导入体的前端是否已经成功穿刺进入靶区,以及扩张导管进入的深度和方向;B超能通过第二反射带的反射,判断扩张导管能否继续向前穿刺,而不触碰到肾盏壁。通过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的反射,实现扩张导管在B超中能实时定位,引导穿刺针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在穿刺过程中,第一反射带需要露在外鞘外,方便B超观察穿刺情况,外鞘能在穿刺时在导入体外部前后移动。扩张导管还适用于经尿道输尿管鞘的留置,B超定位实时监测,让第一反射体准确到达肾盂出口,监测到第二反射体,防止对肾盂、肾窦质的损伤。本扩张导管也适用于各种将外鞘留置于特定位置的各种情形,如膀胱穿刺,ERCP等。同时,本扩张导管还适用于x线定位。作为优选,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为环形反射带。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都是环形,这样的布置在穿刺时就不需要对扩张导管的穿刺面进行选择,B超也能更清晰的看到穿刺情况。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是由多个凹坑连续分布形成的。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均由3~5圈凹坑组成,最佳凹坑圈数为3圈。凹坑连续分布,使反射带没有断点,使B超能从各个方位看清穿刺情况。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反射带为开设在导入体外表面上的螺纹面,所述的第二反射带为开设在反射体自由端外表面上的螺纹面。外鞘套设在扩张导管的外部,螺纹面的第一反射带方便外鞘的旋转进出。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反射带的长度为3mm~5mm,所述的第二反射带的长度为3mm~5mm。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均由3圈螺纹组成,长度为3mm,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的长度使反射效果达到最佳。作为优选,所述导入体和反射体为能明显反射超声波的材质,穿刺体为塑料材质。导入体和反射体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可以很明显的对超声波进行反射,使扩张导管的定位更为准确;穿刺体为聚乙烯材料,外部还涂有特氟隆涂层。作为优选,所述导入体的外表面设有刻度,在所述导入体的一端设有搭扣,所述搭扣的间距等于第一反射带的长度。导入体的长度大于外鞘的长度,在导入体的外表面刻有刻度,刻度的初始值为5cm,最大刻度值为15cm,刻度的最小分度值为1mm。外鞘套在导入体外部,搭扣的作用是将外鞘固定在导入体上,第一对搭扣在外鞘初始位置末端和导入体接触的位置,方便扩张导管在穿刺时,外鞘不会在穿刺过程中移动;第二对搭扣在外鞘向后退,完全露出第一反射带时,外鞘末端和导入体接触的位置,方便外鞘后退时固定。作为优选,导入体和反射体是一体成型的,在导入体和反射体中心开设有穿刺针或导丝通道。导入体和反射体一体成型,导入体和反射体中心的穿刺针或导丝通道可供穿刺针或导丝进入。因此,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第一反射带位于导入体与穿刺体相接一端的外表面,B超可通过第一反射带看到扩张导管是否成功穿刺皮层,同时也能判断导入体进入靶区的深度和方向;第二反射坑位于反射体自由端的外表面,B超可以通过第二反射带看到扩张导管最前端进入的深度,从而判断扩张导管是否能继续向前推进;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均为环形,且连续分布,可以使B超能从各个角度清晰的看到扩张导管的穿刺情况;第一反射带为螺纹面,方便外鞘旋转进出,外鞘鞘口稍紧则可紧贴扩张导管,方便穿刺;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均为最佳长度,使反射效果达到最佳,提高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大出血概率;导入体上刻有刻度,方便在穿刺时把控穿刺深度;导入体上有固定外鞘的搭扣,方便固定外鞘;导入体和反射体为金属材质,可以很明显的对超声波进行反射,使扩张导管的定位更为准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的穿刺示意图。图3为附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示说明:1-导入体,2-穿刺针通道,3-第一反射带,4-穿刺体,5-第二反射带,6-反射体,7-外鞘,8-皮层,9-肾盏壁,10-过渡体,11-搭扣,12-刻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3所示的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扩张导管由导入体1,穿刺体4和反射体6组成。导入体1为管状结构,在导入体1的中心有穿刺针通道2供穿刺针插入。在导入体1的外部套有外鞘7,外鞘7的直径略大于导入体1的直径,外鞘7的前端鞘口为收口设计,可以使外鞘7紧贴导入体1前端的外壁,方便穿刺。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体,导入体的一端连接有反射体,在反射体上套接有穿刺体,反射体的自由端伸出穿刺体外;穿刺体呈圆锥状,穿刺体的大直径端面与导入体相接,穿刺体的最大直径等于导入体的端面直径,在导入体与穿刺体相接一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反射带,反射体的自由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反射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体,导入体的一端连接有反射体,在反射体上套接有穿刺体,反射体的自由端伸出穿刺体外;穿刺体呈圆锥状,穿刺体的大直径端面与导入体相接,穿刺体的最大直径等于导入体的端面直径,在导入体与穿刺体相接一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反射带,反射体的自由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反射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为环形反射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反射带和第二反射带是由多个凹坑连续分布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B超与X线实时双定位的扩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反射带为开设在导入体外表面上的螺纹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国兵郑美云吴忠标陈松张存明
申请(专利权)人:林国兵郑美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