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分离器及即热开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4834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汽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汽分离器及即热开水机。该水汽分离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内腔以及分别与所述内腔连通的进水口、出水口和出汽口;所述内腔设置有防溅结构,所述防溅结构内形成所述出汽口;水汽混合物由所述进水口流入到所述内腔中,与所述防溅结构接触后分离出水和蒸汽,水由所述出水口流出,蒸汽由所述出汽口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内腔中设置防溅结构,使得水气混合物通过该防溅结构后实现更好的水汽分离的效果。

Water vapor separator and instant water boi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汽分离器及即热开水机
本技术涉及水汽分离
,尤其涉及一种水汽分离器及即热开水机。
技术介绍
即热开水机在加热煮水时很容易将水加热到沸腾,但在出水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该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部分水会被汽化形成汽水混合物(即水和水蒸汽的混合物),汽水混合物一起从出水嘴喷出(水变化为水蒸汽,体积会增大,出水口内的压力增大,进而导致水汽混合物喷出),高温水蒸汽容易烫伤用户手部。然而,现有即热开水机虽然设置有水汽分离器,但是水汽分离器的水汽分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目前亟待需要一种新型水汽分离器及即热开水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汽分离器及即热开水机,以实现更好的水汽分离的效果。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水汽分离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内腔以及分别与所述内腔连通的进水口、出水口和出汽口;所述内腔设置有防溅结构,所述防溅结构内形成所述出汽口;水汽混合物由所述进水口流入到所述内腔中,与所述防溅结构接触后分离出水和蒸汽,水由所述出水口流出,蒸汽由所述出汽口流出。可选地,所述防溅结构包括由所述外壳向所述内腔延伸的第一挡件,所述第一挡件内形成所述出汽口。可选地,所述防溅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挡件连接的第二挡件,所述第二挡件和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蒸汽通过的通道。可选地,所述第一挡件大致与所述进水口垂直,且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挡件的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可选地,所述第一挡件的外壁设置有用于与水汽混合物接触的螺纹槽。可选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5-2.5,所述出汽口与所述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5-3.5。可选地,沿竖直方向,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比所述出汽口的高度低,且二者隔开设置。可选地,沿水平方向,所述内腔的底壁的高度逐渐降低。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即热开水机,包括开水机主体和如上述所述的水汽分离器,所述水汽分离器固定于所述开水机主体上。可选地,所述水汽分离器还包括卡扣和限位筋,所述水汽分离器通过所述卡扣和所述限位筋固定于所述开水机主体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内腔中设置防溅结构,使得水气混合物通过该防溅结构后实现更好的水汽分离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即热开水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即热开水机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即热开水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水汽分离器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1中水汽分离器的底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0-即热开水机;1-水汽分离器;11-外壳;111-内腔;112-进水口;113-出水口;114-出汽口;12-防溅结构;121-第一挡件;122-第二挡件;13-卡扣;14-限位筋;2-开水机主体;21-上盖;211-注水口;22-筒体;23-电路板;24-加热组件;25-水泵;261-上密封圈;262-下密封圈;27-插座;28-防尘罩;29-底盖。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如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即热开水机10的结构示意图。该即热开水机10包括开水机主体2和水汽分离器1,水汽分离器1固定于开水机主体2上,通过将冷水加入到开水机主体2中,开水机主体2对冷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经水汽分离器1流出。如图2所示,其为图1所示即热开水机10的剖面示意图。开水机主体2包括由上盖21、筒体22和底盖29形成的壳体,壳体内形成用于容纳电路板23、加热组件24和水泵25的腔体。其中,上盖21设置有与电路板23对应设置的触控板(例如玻璃板,图中未示出),以方便用户的操作。上盖21还开设有注水口211,注水口211与水泵25通过管路(图中未示出)连接,水泵25起到提供水流通的动力作用。水泵25和加热组件24也通过管路(图中未示出)连接,可选地,加热组件24包括加热夹套,以对加热夹套内的冷水进行加热。加热组件24的出口与水汽分离器1连接,以将加热后的水通过水汽分离器1排出。为保证水泵5在腔体内固定地更加牢靠,在水泵5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密封圈261和下密封圈262。筒体22的底部设置有插座27,在即热开水机10未工作时,可以在插座27内设置防尘罩,以使插座27隔绝外界的灰尘。同时,插座27也与加热组件24电连接,以给加热组件24提供电能。如图3所示,其为图1所示即热开水机10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水汽分离器1还包括卡扣13和限位筋14(可参见图4),水汽分离器1通过卡扣13和限位筋14固定于开水机主体2上,从而可保证水汽分离器1和开水机主体2固定的稳定性以及方便性。下面将对水汽分离器1进行详细介绍。如图4所示,其为图1中水汽分离器1的剖面示意图。该水汽分离器1包括外壳11,外壳11形成有内腔111以及分别与内腔111连通的进水口112、出水口113和出汽口114;内腔111设置有防溅结构12,防溅结构12内形成出汽口114;水汽混合物由进水口112流入到内腔111中,与防溅结构12接触后分离出水和蒸汽,水由出水口113流出,蒸汽由出汽口114流出。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在内腔111中设置防溅结构12,使得水气混合物通过该防溅结构12后实现更好的水汽分离的效果。同时,将防溅结构12集成在水汽分离器1的内腔111中,使得水汽分离器1的整体体积更小。可以理解的是,进水口112并非指的是只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汽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形成有内腔(111)以及分别与所述内腔(111)连通的进水口(112)、出水口(113)和出汽口(114);/n所述内腔(111)设置有防溅结构(12),所述防溅结构(12)内形成所述出汽口(114);/n水汽混合物由所述进水口(112)流入到所述内腔(111)中,与所述防溅结构(12)接触后分离出水和蒸汽,水由所述出水口(113)流出,蒸汽由所述出汽口(114)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汽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形成有内腔(111)以及分别与所述内腔(111)连通的进水口(112)、出水口(113)和出汽口(114);
所述内腔(111)设置有防溅结构(12),所述防溅结构(12)内形成所述出汽口(114);
水汽混合物由所述进水口(112)流入到所述内腔(111)中,与所述防溅结构(12)接触后分离出水和蒸汽,水由所述出水口(113)流出,蒸汽由所述出汽口(114)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汽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溅结构(12)包括由所述外壳(11)向所述内腔(111)延伸的第一挡件(121),所述第一挡件(121)内形成所述出汽口(1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汽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溅结构(12)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挡件(121)连接的第二挡件(122),所述第二挡件(122)和所述外壳(11)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蒸汽通过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汽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件(121)大致与所述进水口(112)垂直,且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挡件(12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承李建史庭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