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涉及桩板式挡土墙浇筑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桩板式挡土墙的施工方法的施工工序繁琐,施工缝多,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内侧模与外侧模以及两挡板模,所述内侧模与外侧模的端部分别通过挡板模封闭,内侧模为背墙大块平模,内侧模包括外侧倒角模、内侧墩身模、内侧倒角模以及内侧楔形模,从而在桩板式挡土墙桩身及挡土墙结构混凝土高支模一次性整体浇筑技术施工时,无需分层浇筑,无需先浇筑桩身的地上部分,再施工挡土墙,极大的简化了桩板式挡土墙地面以上结构的施工工艺,免去了桩身的地上部分与挡土墙之间的施工缝,工序更加简化,施工质量的可控性更强,并可有效节约工期。
Integral pouring formwork structure of pile plate retaining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桩板式挡土墙浇筑
,尤其涉及一种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桩板式挡土墙的施工主要采用现浇法及预制拼装结合,包括:(1)桩身地下部分浇筑,桩身地上部分浇筑,桩间挡土墙预制安装或支模浇筑。(1)桩身地下部分浇筑,桩身地上部分浇筑,桩间挡土墙预制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定位、地基处理→桩身地下部分开挖→桩身地下部分浇筑、检测→脚手架搭设→桩身地面以上部分支模浇筑→桩间挡土墙预制安装或支模浇筑→养护。现有的桩板式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成本较低,缺点是工序繁琐,施工缝多,施工周期长。如何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工期,提高了结构整体性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已成为建筑施工界需进一步完善优化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能够缩短工期,提高了结构整体性的,解决现有的桩板式挡土墙施工方法施工成本较低,缺点是工序繁琐,施工缝多,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用于桩身地上部分与桩身之间的挡土墙的整体浇筑,包括内侧模与外侧模以及两挡板模,所述内侧模与外侧模的端部分别通过挡板模封闭,所述内侧模为背墙大块平模,所述内侧模包括外侧倒角模、内侧墩身模、内侧倒角模以及内侧楔形模,所述背墙大块平模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挡板模,所述挡板模上远离背墙大块平模的一端设置所述外侧倒角模,所述外侧倒角模上的远离挡板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墩身模,所述内侧墩身模上远离外侧倒角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倒角模,相邻内侧倒角模之间通过内侧楔形模连接,所述内侧倒角模呈L型,所述内侧倒角模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之间通过拉杆固定,所述外侧倒角模呈L型,所述外侧倒角模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之间通过拉杆固定,所述背墙大块平模的端部与外侧倒角模的端部通过拉杆固定。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拉杆沿着挡土墙高度方向的间距为700-900mm。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内侧墩身模与内侧倒角模以及所述内侧墩身模与外侧倒角模之间均通过斜拉杆固定。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内侧倒角模与内侧楔形模之间通过斜支撑固定。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背墙大块平模、挡板模、外侧倒角模、内侧墩身模、内侧倒角模以及内侧楔形模均包括面板、竖筋、横筋以及背杠结构,所述竖筋、横筋纵横交错设置于所述面板的背面形成网状结构,所述背杠结构设置于所述网状结构的外侧。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背杠结构包括两根水平槽钢以及若干连接槽钢,所述两根水平槽钢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槽钢连接,所述连接槽钢沿着水平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两根水平槽钢相背设置。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桩身地上部分与桩身之间的挡土墙用C40高性能混凝土,所述挡土墙的分段长度为16m,每分段均设置一道竖向伸缩缝,缝宽20~30mm。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背杠结构包括两根水平槽钢以及若干连接槽钢,所述两根水平槽钢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槽钢连接,所述连接槽钢沿着水平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两根水平槽钢相背设置。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面板的竖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横法兰,所述面板的横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竖法兰,所述背杠结构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背杠法兰。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挡土墙横向分成若干段,相邻段之间设置一道竖向伸缩缝,缝宽20~30mm。优选的,在上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结构中,所述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由下至上分成若干节,相邻节之间通过竖法兰以及背杠法兰连接。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通过采用背墙大块平模、挡板模、外侧倒角模、内侧墩身模、内侧倒角模以及内侧楔形模,所述背墙大块平模的两端分别设置挡板模,所述挡板模的远离背墙大块平模的一端设所述外侧倒角模,所述外侧倒角模的远离挡板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墩身模,所述内侧墩身模的远离外侧倒角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倒角模,相邻内侧倒角模之间通过内侧楔形模连接,如此组成桩身地上部分与桩身之间的挡土墙的整体浇筑模板,通过设置拉杆实现内侧模与外侧模之间的稳固连接,能够抵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压力、倾倒和振捣混凝土时对模板结构的水平力,实现桩身地上部分与桩身之间的挡土墙的整体浇筑,从而能够缩短工期,提高了结构整体性的,解决现有的桩板式挡土墙施工方法施工成本较低,缺点是工序繁琐,施工缝多,施工周期长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浇筑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浇筑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桩身地上部分与桩身之间的挡土墙的整体浇筑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内侧墩身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侧视图;图6为图4的俯视图;图7为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横向分段示意图。图中:100-桩身、200-挡土墙、1-挡板模、2-外侧倒角模、3-内侧墩身模、4-内侧倒角模、5-内侧楔形模、6-背墙大块平模、7-拉杆、8-斜拉杆、9-斜支撑、10-面板、11-竖筋、12-横筋、12-横法兰、13-竖法兰、14-对拉桩、15-水平槽钢、16-连接槽钢、17-加筋槽钢、18-背杠法兰、19-伸缩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请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用于桩身100地上部分与桩身100之间的挡土墙200的整体浇筑,包括内侧模与外侧模以及两挡板模1,所述内侧模与外侧模的端部分别通过挡板模1封闭,所述内侧模包括外侧倒角模2、内侧墩身模3、内侧倒角模4以及内侧楔形模5,所述内侧模为背墙大块平模6,所述背墙大块平模6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挡板模1,所述挡板模1上远离背墙大块平模6的一端设置所述外侧倒角模2,所述外侧倒角模2上的远离挡板模1的一端设置内侧墩身模3,所述内侧墩身模3上远离外侧倒角模2的一端设置内侧倒角模4,相邻内侧倒角模4之间通过内侧楔形模5连接,所述内侧倒角模4呈L型,所述内侧倒角模4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6之间通过拉杆7固定,所述外侧倒角模2呈L型,所述外侧倒角模2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6之间通过拉杆7固定,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桩身地上部分与桩身之间的挡土墙的整体浇筑,包括内侧模与外侧模以及两挡板模,所述内侧模与外侧模的端部分别通过挡板模封闭,所述内侧模为背墙大块平模,所述内侧模包括外侧倒角模、内侧墩身模、内侧倒角模以及内侧楔形模,所述背墙大块平模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挡板模,所述挡板模上远离背墙大块平模的一端设置所述外侧倒角模,所述外侧倒角模上的远离挡板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墩身模,所述内侧墩身模上远离外侧倒角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倒角模,相邻内侧倒角模之间通过内侧楔形模连接,所述内侧倒角模呈L型,所述内侧倒角模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之间通过拉杆固定,所述外侧倒角模呈L型,所述外侧倒角模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之间通过拉杆固定,所述背墙大块平模的端部与外侧倒角模的端部通过拉杆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桩身地上部分与桩身之间的挡土墙的整体浇筑,包括内侧模与外侧模以及两挡板模,所述内侧模与外侧模的端部分别通过挡板模封闭,所述内侧模为背墙大块平模,所述内侧模包括外侧倒角模、内侧墩身模、内侧倒角模以及内侧楔形模,所述背墙大块平模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挡板模,所述挡板模上远离背墙大块平模的一端设置所述外侧倒角模,所述外侧倒角模上的远离挡板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墩身模,所述内侧墩身模上远离外侧倒角模的一端设置内侧倒角模,相邻内侧倒角模之间通过内侧楔形模连接,所述内侧倒角模呈L型,所述内侧倒角模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之间通过拉杆固定,所述外侧倒角模呈L型,所述外侧倒角模的转角处与背墙大块平模之间通过拉杆固定,所述背墙大块平模的端部与外侧倒角模的端部通过拉杆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沿着挡土墙高度方向的间距为700-90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墩身模与内侧倒角模以及所述内侧墩身模与外侧倒角模之间均通过斜拉杆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板式挡土墙整体浇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杰,祁克军,楚士川,张睿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