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454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包括降水管本体,所述降水管本体为筒状结构,所述降水管本体的管壁上布置有多个透水孔,所述降水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匹配。使用时可以根据降水井的深度将多个可再利用降水管依次首尾连接使用;工程完工后,可以将降水管从降水井中取出重复利用。降水管本体的管壁上设有透水孔,在降水管本体的外周壁上包裹上过滤网,降水时可以通过降水管本体的管壁进行过滤地下水,提高了降水效率。

A kind of reusable downcom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
本技术涉及基坑降水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
技术介绍
在含水地层中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往往要首先进行工程降水。现场降水施工中,常在施工现场设置多个直径为400~600mm的降水井,井内设置降水管,利用过滤网包裹降水管,采用钢丝绑扎,防止淤泥或其他杂物进入管内,保证降水管内地下水纯净度。目前,现场降水施工中,长采用无砂管或塑料波纹管作为降水管。采用无砂管作为降水管,其缺点是无砂管不仅容易损坏,渗水效果差,且无法重复使用,工程完工后,将井回填,无砂管永久留在地层中,给后续工程施工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留下隐患。采用塑料波纹管作为降水管,其缺点同样为在工程完工后无法回收重复使用,塑料螺纹管安置过程中容易损坏,且在降水井直径较大时,只靠底部渗透地下水降水较慢,过滤效果差,易在降水井底部产生淤泥,通过在降水井底部放置潜水泵抽水时容易造成管路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降水管不能重复使用的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包括降水管本体,所述降水管本体为圆筒状结构,所述降水管本体的管壁上布置有多个透水孔,所述降水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匹配。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降水管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径等于所述降水管本体的外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径大于所述降水管本体的外径。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法兰板,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法兰板,所述第一法兰板和所述第二法兰板上分别设有螺栓通孔,所述第一法兰板上的螺栓通孔与所述第二法兰板上的螺栓通孔相匹配。优选地,所述透水孔为圆孔或长圆孔。优选地,所述降水管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采用不锈钢管或镀锌钢管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吊耳,多个所述吊耳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向均匀设置。优选地,所述吊耳采用钢板制成,所述吊耳上开设有吊装孔,所述吊装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降水管本体的轴线。优选地,所述降水管本体的管壁厚度为2-8mm。优选地,所述降水管本体的长度为2m-6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可再利用降水管,包括降水管本体,在降水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匹配,使用时可以根据降水井的深度将多个可再利用降水管依次首尾连接使用;工程完工后,可以将降水管从降水井中取出重复利用。降水管本体的管壁上设有透水孔,在降水管本体的外周壁上包裹上过滤网,降水时可以通过降水管本体的管壁进行过滤地下水,提高了降水效率。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可再利用降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可再利用降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降水管本体1、透水孔11、第一连接部2、第一法兰板21、第二连接部3、第二法兰板31、吊耳4、吊装孔4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包括降水管本体1,降水管本体1为圆筒状结构,降水管本体1的管壁上均匀布置有多个透水孔11,降水管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2和第二连接部3,第一连接部2和第二连接部3相匹配。降水管本体1的管壁厚度为2-8mm,降水管本体1的长度为2m-6m,可根据施工现场降水井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水管本体1的长度和管壁厚度。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以及第二连接部3为圆筒状结构,第一连接部2和第二连接部3上对应设置的相匹配的连接结构为螺纹连接结构。具体地,在第一连接部2上设有内螺纹,在第二连接部3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使用时可以根据降水井的深度将多个所述降水管依次首尾连接使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与降水管本体1为一体式结构,第二连接部3的外径等于降水管本体1的外径,第一连接部2的外径大于降水管本体1的外径。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为使第一连接部2上的内螺纹和第二连接部3上的外螺纹方便加工,第一连接部2以及第二连接部3与所述降水管本体1固定连接,例如,当降水管本体1、第一连接部2以及第二连接部3均为圆形钢管制成时,第一连接部2在加工完所述内螺纹后以及第二连接部3在加工完所述外螺纹后分别与所述降水管本体1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降水管本体1的管壁上的透水孔为圆孔或长圆孔,在本实施例中,降水管本体1的管壁上的透水孔为圆孔,多个所述圆孔均匀布置在降水管本体1的管壁上。透水孔的孔径以及在降水管本体1的管壁上的分布密度可根据施工现场的降水井的直径以及地下水的水量等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为了提高降水管的耐腐蚀性,延长降水管的使用寿命,降水管本体1、第一连接部2以及第二连接部3采用不锈钢管或镀锌钢管制成。本实施例中,降水管本体1、第一连接部2以及第二连接部3均采用镀锌钢管制成,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降水管本体1、第一连接部2以及第二连接部3也可采用PVC管等进行加工制作。为了方便降水管的吊装及固定,在第一连接部2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吊耳4,多个吊耳4沿第一连接部2的周向均匀设置。吊耳4采用钢板制成,吊耳4上开设有吊装孔41,吊装孔41的轴线垂直于降水管本体1的轴线。本实施例中吊耳4的数量为4个,降水管在降水井内安装时,在降水井的井口上方架设吊装设备,使用吊具连接第一连接部2上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吊耳4将降水管吊起,然后将降水管缓慢下放至降水井中,在降水管的第一连接部2进入降水井前,在第一连接部2上的另外两个相对设置的吊耳4的吊装孔41中分别穿设一根横杆,横杆长度大于降水井井口直径,用于将下放至降水井中的降水管架设在降水井的井口处。降水管用横杆架设在降水井井口处后,取下吊具再吊装下一根降水管并与井口处的降水管进行连接,连接完成后抽掉横杆下放连接在一起的降水管,以此循环进行,直至所有的降水管全部下放至降水井中。其中,最下方的降水管的第二连接部3上连接钢丝网,钢丝网外部包裹上过滤网,用于对降水井降低的地下水进行过滤。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再利用降水管,使用时可以根据降水井的深度将多个可再利用降水管依次首尾连接使用;工程完工后,可以将降水管从降水井中取出重复利用。降水管本体的管壁上设有透水孔,在降水管本体的外周壁上包裹上过滤网,降水时可以通过降水管本体的管壁进行过滤地下水,提高了降水效率。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可再利用降水管与实施例一所不同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降水管本体,所述降水管本体为圆筒状结构,所述降水管本体的管壁上布置有多个透水孔,所述降水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匹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再利用降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降水管本体,所述降水管本体为圆筒状结构,所述降水管本体的管壁上布置有多个透水孔,所述降水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利用降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再利用降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降水管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径等于所述降水管本体的外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径大于所述降水管本体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利用降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法兰板,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法兰板,所述第一法兰板和所述第二法兰板上分别设有螺栓通孔,所述第一法兰板上的螺栓通孔与所述第二法兰板上的螺栓通孔相匹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峰张婷刘学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