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胸模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180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文胸模杯,包括罩杯、下扒及侧比,所述下扒设置一W形立体部,所述立体部的部分或全部沿着罩杯下边缘的形状凸出设于文胸于穿着时贴近人体的一侧,立体部凸出与人体接触的平面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设置了导流槽透气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立体部和透气结构的设计,避免了乳房根部的厚重、闷热、不透气的问题,在保持文胸塑形功能的同时,增加文胸透气效果,有利于人体健康;另外,上捆、下捆和侧比边的平整设计,避免了普通捆条造成的勒痕和容易发痒的问题,提高了穿着舒适度,同时也提高了文胸的整体美观一致性。

A bra mold c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文胸模杯
本技术涉及内衣
,具体涉及一种文胸模杯。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内衣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塑形效果,健康和舒适是越来越多消费者同时关注的重点。市面上的内衣,尤其是调整型内衣,一般的设计都会采用比较厚重,普遍会存在透气性欠佳且不够舒适的问题;在另一方面,传统的内衣的上捆、下捆和侧比边通常是采用凸出的捆条,捆条厚度一般较厚,会凸出抵压人体皮肤,使人在穿着后容易产生勒痕,造成紧绷的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提到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文胸模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文胸模杯,包括罩杯、下扒及侧比,所述下扒设于罩杯的下方,侧比连接于下扒的两侧,所述下扒设置一W形立体部,所述立体部的部分或全部沿着罩杯下边缘的形状凸出设于文胸于穿着时贴近人体的一侧,立体部凸出部分与人体接触的平面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优选地,所述下扒立体部凸出部分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1.5-2.5mm。优选地,所述立体部的上端紧邻罩杯下边缘而设。优选地,所述下扒由至少三层以上面料构成,至少包括表层、里层及立体层,立体层位于表层与里层之间,于立体部的位置设置立体层。优选地,所下扒还包括加固层,加固层置于表层与立体层或里层之间。优选地,所述加固层为六角网格面料。优选地,所述下扒紧邻罩杯下边缘的位置还设有胶条,胶条位于立体层与加固层之间。优选地,所述罩杯由至少三层以上面料构成,至少包括表层、里层及辅助棉芯,所述辅助棉芯设于罩杯的下部,所述里层及辅助棉芯上设有直线式导流槽,导流槽一端直通穿戴时乳头对应位置,另一端延伸至罩杯下边缘。优选地,所述辅助棉芯采用婴肌棉材料。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罩杯设置直通乳头位置的导流槽,形成通气结构,释放乳头压力,提高透气效果,使胸部避免闷热,汗渍快速易干,有利于保持健康;2.下扒设置的立体部形成W形3D结构,更贴合胸部底围,提高舒适感,且立体部于鸡心位还设了透气结构,提升了对流效果;3.上捆、下捆和侧比边的平整设计,避免了普通捆条造成的勒痕和容易发痒的问题,提高了穿着舒适度,同时也提高了文胸的整体美观一致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文胸模杯,行业内也称为半片模杯或一次成型模杯,结合图1与图2所示,包括罩杯1、下扒2、及侧比3。所述下扒2设于罩杯1的下方,侧比3连接于下扒2的两侧,所述下扒设置一W形立体部4,所述立体部4的部分位置或者全部(即整个立体部4)沿着罩杯下边缘的形状凸出设于文胸于穿着时贴近人体的一侧,立体部凸出的部分在穿着时会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罩杯下边缘与下扒除立体部外的其他位置呈同一水平面,所述立体部凸出部分与人体形成接触的平面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所述下扒立体部凸出部分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1.5-2.5mm。在本实施例中,下扒立体部4高于罩杯1下边缘与下扒2其他位置的水平面2mm,即所述立体部与人体接触的平面比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高出2mm。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更优的透气效果,所述立体部并非整体为凸出状,其凸出位置为对应于两边罩杯下部的部分,而处于鸡心位11的立体部并非呈凸出状,此处形成的透气结构设计,可加强对流效果,有效避免鸡心位闷热的问题。所述立体部4整体呈W字形,为更好的承托和穿着舒适效果,立体部的上端紧邻罩杯1下边缘而设。该立体部的上端与罩杯的下边缘形成一个阶梯式的高度落差,形成3D立体结构,凸出的立体部能更贴合人体胸部底围,更贴合人体曲线,穿着舒适。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立体部可以不与罩杯紧邻设置。下扒2由至少三层以上面料构成,至少包括表层、里层及立体层,立体层位于表层与里层之间,于立体部4的位置设置立体层。本实施例的立体部呈凸出状的位置立体层较厚,从而形成了立体部凸出结构,于鸡心位11的立体层在制作时压得较薄,没有形成凸出结构。为加强文胸使用的稳定性,所下扒还包括加固层,加固层置于表层与立体层或里层之间。加固层覆盖整个下扒的所有部位。所述加固层为具有微弹的六角网格面料,稳定性效果优。所述下扒紧邻罩杯下边缘的位置还设有胶条5,胶条5位于立体层与加固层之间,即下扒由表面到里侧的结构为表层、加固层、胶条、立体层和里层。胶条位于最中间层的位置,胶条的规格可选用7-9mm宽、1-3mm厚的胶条。本实施例的胶条8mm宽,2mm厚,代替了常规的钢圈,不仅能够很好的上托胸部,使文胸胸部不易跑位,还避免了传统钢圈紧勒的压迫感。所述罩杯1由至少三层以上面料构成,至少包括表层、里层及辅助棉芯6,所述辅助棉芯6设于罩杯的下部,所述里层及辅助棉芯6上设有直线式导流槽7,导流槽7一端直通穿戴时乳头对应的位置,另一端延伸至罩杯下边缘。罩杯设置直通乳头位置的导流槽,形成通气结构,释放乳头压力,提高透气效果,使胸部避免闷热,汗渍快速易干,解决传统文胸乳房根部的厚重、闷热、不透气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健康。所述辅助棉芯6采用婴肌棉材料,加强透气和手感柔软的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罩杯的表层、里层及下扒的表层、里层、立体层均可采用婴肌棉材料。从而使文胸透气性加强,易干,回弹性佳,不易变形,且文胸的手感柔软,文胸的重量比常规的文胸要轻30%。所述上捆8、下捆9及侧比与下扒相连接的侧比边10与下扒除立体部之外的部分呈同一平面,使文胸整体平整,避免了普通捆条造成的勒痕和容易发痒的问题,提高了穿着舒适度,同时也提高了文胸的整体美观一致性。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文胸模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文胸模杯,包括罩杯、下扒及侧比,所述下扒设于罩杯的下方,侧比连接于下扒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扒设置一W形立体部,所述立体部的部分或全部沿着罩杯下边缘的形状凸出设于文胸于穿着时贴近人体的一侧,立体部凸出部分与人体接触的平面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文胸模杯,包括罩杯、下扒及侧比,所述下扒设于罩杯的下方,侧比连接于下扒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扒设置一W形立体部,所述立体部的部分或全部沿着罩杯下边缘的形状凸出设于文胸于穿着时贴近人体的一侧,立体部凸出部分与人体接触的平面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文胸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扒立体部凸出部分高于罩杯下边缘与下扒其他位置的水平面1.5-2.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文胸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部的上端紧邻罩杯下边缘而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文胸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扒由至少三层以上面料构成,至少包括表层、里层及立体层,立体层位于表层与里层之间,于立体部的位置设置立体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国元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