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装置及电冰箱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4110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在使用具有中间压部的压缩机时能够实现高效率运转的冷冻装置及具有该冷冻装置的电冰箱。冷冻装置(30)具备压缩机(1)、散热器(2)、膨胀阀(3)、气液分离器(4)、及从该气液分离器出来的液体制冷剂流通的吸热机构(8),从吸热机构(8)出来的制冷剂可导入压缩机(1)的吸入口,并且,冷冻装置(30)还具备用于将由气液分离器(4)分离的气体制冷剂导入压缩机(1)的中间压部的制冷剂配管、和将压缩机(1)的中间压制冷剂导入气液分离器(4)的制冷剂配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可将由气液分离器分离的气体制冷剂导入压缩机的中间压部的机构的冷冻装置及具有该冷冻装置的电冰箱。
技术介绍
已知,冷冻装置一般具备2段压缩机、散热器、减压器及气液分离器,具备将由该气液分离器分离的气体制冷剂导入上述压缩机的第1段和第2段之间的中间压部的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种冷冻装置中,由于将由上述气液分离器分离的气体制冷剂,以气体的原状态导入上述压缩机的中间压部,所以能够提高该压缩机的效率。专利文献1特开2003-106693号公报可是,在此种冷冻装置中,有时导入2段压缩机的第2段的制冷剂温度上升,使该压缩机运转效率降低,从而存在冷冻循环整体的运转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具有中间压部的压缩机时能够实现高效率运转的冷冻装置及具有该冷冻装置的电冰箱。本专利技术的冷冻装置,一种冷冻装置,具备具有中间压部的压缩机、与该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的散热器、与该散热器的出口侧连接的第1减压机构、流入由所述第1减压机构减压而成为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并将其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包含使从所述气液分离器出来的液体制冷剂流通的第2减压机构和第1吸热器的吸热机构,从所述吸热机构出来的制冷剂可向比所述压缩机的所述中间压部更低压侧的吸入口导入,所述冷冻装置的特征是,具备向所述中间压部导入所述气体制冷剂的第1制冷剂配管、和将所述压缩机的中间压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导入的第2制冷剂配管。第2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第2制冷剂配管中具备油分离器,其用于分离在该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中所含的油。第3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2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具备油管路,该油管路可向所述第1制冷剂配管流通由所述油分离器分离的油。第4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1~第3专利技术中任何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吸热机构具备包含第3减压机构和第2吸热器的第1吸热机构、和与该第1吸热机构并列具备并包含第4减压机构和第3吸热器的第2吸热机构,按照从所述第1吸热机构出来的制冷剂和从所述第2吸热机构出来的制冷剂合流后可向所述低压侧的吸入口导入的方式构成,从所述第1吸热机构出来的制冷剂在合流前的所述制冷剂配管中,具备用于切换使从所述第1吸热机构出来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的切换机构,从该切换机构分支的一方的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第5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4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2吸热器和所述第3吸热器,有选择地在不同的温度下工作。第6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5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与所述第2吸热器相比,所述第3吸热器在更低温下工作。第7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1~第6专利技术中任何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压缩机,是将被第1段压缩部压缩的制冷剂,再用第2段压缩部压缩的2段压缩机。第8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1~第7专利技术中任何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以超临界状态运转冷冻循环的高压部。第9专利技术所述的专利技术,如第1~第8专利技术中任何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是作为制冷剂采用二氧化碳10.本专利技术的电冰箱,其特征是具备如第1~第9专利技术中任何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冻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冷冻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制冷剂线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简要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冷冻装置在电冰箱中的应用例的简要构成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例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线路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例的冷冻装置在电冰箱中的应用例的简要构成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其它实施例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线路图。图中,1-压缩机,2-散热器,3、65、66-膨胀阀,4-气液分离器,5-油分离器,7、52、53-止回阀,8、10、10B、11、11B-吸热机构,12、13-毛细管,14、57、58-吸热器,21、41-冷藏室,22、42-冷冻室,23-选择手段,26-控制装置,30、50、70-冷冻装置,40-电冰箱,48、63、64-风扇,91、92-三通阀,112-密封容器,114-电动要素,116-电动要素,118-旋转压缩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图1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线路图。冷冻装置30,具备压缩机1、与该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的散热器2、与该散热器2的出口侧连接的膨胀阀3、与该膨胀阀3的出口侧连接的气液分离器4、流通由该气液分离器分离的液体制冷剂的吸热机构8及油分离器5,流通由气液分离器4分离的气体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C与压缩机1的中间压部连接,吸热机构8的出口侧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连接,构成冷冻循环。另外,在气液分离器4和压缩机1的中间压部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C中具有止回阀7,同时在吸热机构8和压缩机1的吸入口的之间具有止回阀53。吸热机构8,包括作为流路切换机构的三通阀91、作为减压机构的第1毛细管12、及与该第1毛细管12并列设置的且阻力值比第1毛细管12大的第2毛细管13、与连接来自上述第1毛细管12及第2毛细管13的制冷剂配管的合流点9和压缩机1的吸入口的后面连接的吸热器14。该吸热机构8有选择地在不同的温度区下工作,从气液分离器4出来的液体制冷剂,如果通过三通阀91的切换,制冷剂向第1毛细管12侧流动,就增加沿吸热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冷藏运转。另外,如果通过三通阀91的切换,制冷剂向第2毛细管13侧流动,就减小沿吸热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冷冻运转。另外,该冷藏运转和冷冻运转的切换,如上所述,除通过第1毛细管12和第2毛细管13的切换进行的方法外,也能够采用通过变化压缩机1的旋转数,控制沿吸热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组合上述方法来实现。此外,冷冻装置30,其构成具备选择机构23,该选择机构23用于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风扇送风在吸热器14产生的冷气,有选择地向被控制在不同温度区的多个室(冷藏室21、冷冻室22)导入。该选择机构23,包括送风通道24和切换风门25,在该切换风门25和冷藏室21的之间具有通道57A,在与冷冻室22的之间具有通道58A。此外,在切换风门25上连接控制装置26。该控制装置26,与上述三通阀91连接,例如,在冷冻运转时,将三通阀91切换到第2毛细管13侧,同时切换切换风门25,使冷风流入通道58A,向冷冻室22导入冷风,在冷藏运转时,将三通阀91切换到第1毛细管12侧,同时切换切换风门25,使冷风流入通道57A,向冷藏室2导入冷风。膨胀阀3具有作为减压机构的功能,形成可变化节流程度的构成。另外,通过变化该节流的程度,直到制冷剂到达气液分离器4,使压力降低,产生气体制冷剂,通过使气液混合状态(气体/液体的2相混合体)的制冷剂进入到气液分离器4,能够变化在该气液分离器4的分离效率。压缩机1是2段压缩机,在密封容器内包含1段压缩部1A和2段压缩部1B,在1段压缩部1A的排出侧制冷剂配管中具备中间冷却器1C,经由该中间冷却器1C的制冷剂配管5A与油分离器5连接。另外,在油分离器5被分离了油的气体制冷剂,如图中箭头所示,在通过制冷剂配管5C被导入气液分离器4后,通过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冻装置,具备:具有中间压部的压缩机、与该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的散热器、与该散热器的出口侧连接的第1减压机构、流入由所述第1减压机构减压而成为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并将其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包含使从所述气液分离器出来的液体制冷剂流通的第2减压机构和第1吸热器的吸热机构,从所述吸热机构出来的制冷剂可向比所述压缩机的所述中间压部更低压侧的吸入口导入,所述冷冻装置的特征是,具备:向所述中间压部导入所述气体制冷剂的第1制冷剂配管、和将所述压缩机的中间压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导入的第2制冷剂配管。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井悟斋博之大竹雅久向山洋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