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的D型回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31456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的D型回流结构。其包括第一扁管组、第二扁管组、隔片组、第一D型管和第二D型管;第一D型管和第二D型管在相同的轴向位置上开设有若干切口,隔片组的各隔片插入切口中并D型管钎焊连接,隔片将D型管切分为若干独立的腔室;第一D型管和第二D型管相同轴向位置的腔室之间开设有过流孔用于冷媒连通;第一扁管组的扁管均与第一D型管的独立腔室钎焊连接,第二扁管组的扁管与第二D型管的腔室钎焊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回流结构在不增加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增加了换热扁管的长度,使冷媒的冷量可以充分的利用,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D-type reflux structure of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的D型回流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的D型回流结构,适用于微通道产品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微通道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良好的抗腐蚀性,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广泛用于各种行业当中。微型微通道换热器是为了满足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类结构紧凑、轻巧、高效的换热器,其结构形式有平板错流式微型换热器、烧结网式多孔微型换热器。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工业制冷、余热利用、汽车空调、家用空调、热泵热水器等。其结构形式有平行流管式散热器和三维错流式散热器。由于外型尺寸较大,微通道水力学直径在0.6~1mm以下,故称为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扁管主要为单行程结构,换热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集流管,冷媒经换热扁管由入口端集流管流入出口端集流管中,在入口端集流管中可设置冷媒均布装置,以使冷媒较均匀地分配进入各换热扁管。现有技术中的单行程结构使得空间利用效率不高,换热介质的流经路径较短,常常表现为换热不充分、换热效率低。若要增加冷媒流经路径,则需要增大微通道换热器的尺寸,既不经济也不便于安装和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的D型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扁管组(1)、第二扁管组(2)、隔片组(3)、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平行紧贴排列,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在相同的轴向位置上开设有若干切口,隔片组(3)的各隔片插入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相同位置的切口中并与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钎焊连接,隔片将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切分为若干独立的腔室;/n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相同轴向位置的腔室之间开设有过流孔用于冷媒连通;所述的第一扁管组(1)、第二扁管组(2)均由若干扁管组成,第一扁管组(1)的扁管均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的D型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扁管组(1)、第二扁管组(2)、隔片组(3)、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平行紧贴排列,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在相同的轴向位置上开设有若干切口,隔片组(3)的各隔片插入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相同位置的切口中并与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钎焊连接,隔片将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切分为若干独立的腔室;
第一D型管(4)和第二D型管(5)相同轴向位置的腔室之间开设有过流孔用于冷媒连通;所述的第一扁管组(1)、第二扁管组(2)均由若干扁管组成,第一扁管组(1)的扁管均与第一D型管(4)的独立腔室钎焊连接,第二扁管组(2)的扁管与第二D型管(5)的腔室钎焊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海龙虞永亮赵延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可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