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711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管道修复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包括整体管道,所述整体管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外表面设置有顺滑层,所述固定条的一侧面设置有膨化层,所述膨化层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层,所述固定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整体管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和膨化层,能够使内衬软管在管道修复时利用固定条、膨化层和顺滑层可以有效的减少摩擦力,从而使内衬软管在修复时有效的较少其摩擦阻力,便捷了内衬软管的操作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目前因摩擦阻力导致施工进行缓慢的状况,实现了内衬软管可以便捷使用的目的。

A kind of inner lining hose used for pipeline repa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
本技术属于管道修复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
技术介绍
管道修复是指,对破损,泄漏的输送管道采取各种技术使其恢复正常的使用功能,其中就用到了内衬软管修复技术,内衬工艺是一种非开挖修复地下管道的方法,可有效采用非开挖方式对一定直径范围内的埋地管道进行整体内衬修复,采用该工艺施工速度快,免开挖,无污染,对道路交通和地面设施影响小,不扰民等特点。简化了城市地下管线维修的各种限制,降低了施工费用,同时强化了管线功能如承压、减阻、阻垢、耐腐蚀,提高了管线的整体性密封性。目前内衬软管的使用和设计大多都是利用气压冲压后膨胀,这样来达到紧贴修复的管道内部上,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够合理,因为修复管道上难免有一定摩擦阻力,摩擦阻力会阻碍内衬软管的移动,这样的阻力会影响内衬软管在修复管道上的施工,从而导致施工进程的缓慢,而且目前的内衬软管在两端连接时,存在连接不稳定的问题,连接效果不佳,导致连接效果不好。因此,现急需一种新型的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修复管道移动效果不佳和连接端连接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包括整体管道,所述整体管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外表面设置有顺滑层,所述固定条的一侧面设置有膨化层,所述膨化层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层,所述固定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层,所述固定层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层,所述整体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内衬管。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内衬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头,所述插接头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顺流槽,所述插接头的底端开设有间隔空隙。优选的,所述间隔空隙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间隔空隙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优选的,所述整体管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端内衬管,所述第二端内衬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间隔块,所述间隔块的两端均开设有套接空腔。优选的,所述间隔块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顺流槽,所述第二顺流槽为矩形空腔。优选的,所述膨化层的形状为凹形,所述膨化层的数量为若干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在整体管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固定条的外表面设置有顺滑层,固定条的一侧面设置有膨化层,膨化层为凹形设置,通过固定条和凹形设置的膨化层的相互配合设置,能够使内衬软管在管道修复时利用固定条、膨化层和顺滑层可以有效的减少摩擦力,从而使内衬软管在修复时有效的较少其摩擦阻力,便捷了内衬软管的操作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目前因摩擦阻力导致施工进行缓慢的状况,实现了内衬软管可以便捷使用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实用性,膨化层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摩擦层,能够使膨化层在热量膨化后可以有效的贴紧修复管道内壁,增大了其接触摩擦力,可以更有效的进行贴合。2、本技术,通过在整体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内衬管,整体管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端内衬管,第一端内衬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头,第二端内衬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间隔块,间隔块的两端均开设有套接空腔,利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能够使内衬软管在连接时便于连接,避免了目前内衬软管在连接时连接不便利的状况,确保了内衬软管可以高效便捷的进行连接,插接头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顺流槽,间隔块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顺流槽,两段内衬软管在插接后第一顺流槽和第二顺流槽拼接在一起,能够在其内部滴加固定连接液,便于内衬软管在插接后的连接。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端内衬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整体管道;2、固定条;3、膨化层;4、顺滑层;5、摩擦层;6、固定层;7、连接层;8、第一端内衬管;9、插接头;10、第一顺流槽;11、间隔块;12、套接空腔;13、第二顺流槽;14、间隔空隙;15、第二端内衬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方案: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包括整体管道1,整体管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2,固定条2的外表面设置有顺滑层4,具有较少摩擦阻力作用,固定条2的一侧面设置有膨化层3,膨化层3的形状为凹形,膨化层3的数量为若干个,通过固定条2和凹形设置的膨化层3的相互配合设置,能够使内衬软管在管道修复时利用固定条2、膨化层3和顺滑层4可以有效的减少摩擦力,从而使内衬软管在修复时有效的较少其摩擦阻力,便捷了内衬软管的操作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目前因摩擦阻力导致施工进行缓慢的状况,实现了内衬软管可以便捷使用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实用性,膨化层3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层5,能够使膨化层3在热量膨化后可以有效的贴紧修复管道内壁,增大了其接触摩擦力,可以更有效的进行贴合,固定条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层6,固定层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层7,具有固定连接作用,整体管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内衬管8,第一端内衬管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头9,整体管道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端内衬管15,第二端内衬管1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间隔块11,间隔块11的两端均开设有套接空腔12,利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能够使内衬软管在连接时便于连接,避免了目前内衬软管在连接时连接不便利的状况,确保了内衬软管可以高效便捷的进行连接,插接头9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顺流槽10,插接头9的底端开设有间隔空隙14,间隔空隙14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间隔空隙14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间隔块11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顺流槽13,第二顺流槽13为矩形空腔,两段内衬软管在插接后第一顺流槽10和第二顺流槽13拼接在一起,能够在其内部滴加固定连接液,便于内衬软管在插接后的连接。本技术中,通过在整体管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2,固定条2的外表面设置有顺滑层4,顺滑层4具有减少摩擦阻力的作用,固定条2的一侧面设置有膨化层3,膨化层3为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包括整体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管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2),所述固定条(2)的外表面设置有顺滑层(4),所述固定条(2)的一侧面设置有膨化层(3),所述膨化层(3)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层(5),所述固定条(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层(6),所述固定层(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层(7),所述整体管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内衬管(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包括整体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管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条(2),所述固定条(2)的外表面设置有顺滑层(4),所述固定条(2)的一侧面设置有膨化层(3),所述膨化层(3)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层(5),所述固定条(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层(6),所述固定层(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层(7),所述整体管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内衬管(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内衬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内衬管(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头(9),所述插接头(9)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顺流槽(10),所述插接头(9)的底端开设有间隔空隙(1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新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享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