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维波专利>正文

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559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底部支架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四个万向轮,底部支架上焊接安装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上方焊接安装有第二支架,布片座椅的前面缝制包裹有一根横杆,横杆焊接安装在第二支架中间,布片座椅的后方缝有一根固定杆,在第二支架后面的支架上开有若干个孔洞,固定杆固定于孔洞之中;底部支架的宽度大于上端第二支架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支撑并辅助做完心胸内科手术的患者进行行走康复治疗,减少他人帮助,做到独立行走的效果,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便利,通过底部支架的宽度大于上端第二支架的宽度提高了整体支架的支撑稳定性,避免病人在行走中发生滑倒意外。

A kind of walking aid for cardiothoracic medical rehabili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
技术介绍
患者在经历过心胸内科的手术之后需要在病床上休息,等待组织愈合。在组织得到初步愈合后,患者应当尝试下地行走,从而快速提升身体组织愈合,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使患者尽快地从手术中回复过来。目前,经历过心胸内科手术的患者想要下地行走,但是由于患者身体虚弱,且身体上插有多个导管,导致行动十分不便,需要多个人搀扶,也给患者的家属带来了许多不便。现有的辅助病人康复的助行装置有的需要病人手提移动,使用不便,有的通过滚轮移动,容易打滑,支撑稳定性差。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1)手术后初步愈合的患者想要下地行走,但是行动不便,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许多不便。(2)现有的辅助病人康复的助行装置有的需要病人手提移动,使用不便,有的通过滚轮移动,容易打滑,支撑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设置有: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四个万向轮,底部支架上焊接安装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上方焊接安装有第二支架,布片座椅的前面缝制包裹有一根横杆,横杆焊接安装在第二支架中间,布片座椅的后方缝有一根固定杆,在第二支架后面的支架上开有若干个孔洞,固定杆固定于孔洞之中;所述底部支架的宽度大于上端第二支架的宽度。本技术通过支撑并辅助做完心胸内科手术的患者进行行走康复治疗,减少他人帮助,做到独立行走的效果,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便利,通过底部支架的宽度大于上端第二支架的宽度提高了整体支架的支撑稳定性,避免病人在行走中发生滑倒意外。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架竖直方向上安装有四个高度调节器,第二支架设置有上下两段,第二支架下段上端开设有弧形夹口,高度调节器通过螺纹连接在弧形夹口的外侧。本技术通过高度调节器可以调整第二支架高度,以适应不同患者的身高。进一步,所述万向轮侧面通过螺栓固定有刹车器,刹车器通过拉绳连接有手刹杆,手刹杆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架上端。本技术通过手刹杆可以对刹车器进行控制,通过刹车器可以对万向轮进行锁定。进一步,第二支架的侧面两边焊接安装有扶手,在第二支架的顶端两侧套有海绵套筒。本技术通过扶手和海绵套筒用于辅助病人支撑,起到支撑受力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弧形夹口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部支架;2、万向轮;3、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高度调节器;6、扶手;7、海绵套筒;8、布片座椅;9、固定杆;10、手刹杆;11、弧形夹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由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包括:底部支架1、万向轮2、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高度调节器5、扶手6、海绵套筒7、布片座椅8、固定杆9、手刹杆10、弧形夹口11。底部支架1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四个万向轮2,底部支架1上焊接安装有第一支架3,第一支架3的上方焊接安装有第二支架4。第二支架4竖直方向上安装有四个高度调节器5,在第二支架4的侧面两边焊接安装有扶手6,在第二支架4的顶端两侧套有海绵套筒7。布片座椅8的前面缝有一根横杆,横杆焊接安装在第二支架4上,布片座椅8的后方缝有一根固定杆9,在第二支架4后面的支架上开有若干个孔洞,可将固定杆9固定于孔洞之中。第二支架设置有上下两段,第二支架4下段上端开设有弧形夹口,高度调节器通过螺纹连接在弧形夹口的外侧。所述万向轮侧面通过螺栓固定有刹车器,刹车器通过拉绳连接有手刹杆,手刹杆10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架4上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固定杆9从孔洞中拿下,使患者可以进入该装置中,患者胳膊架在海绵套筒7上,双手握住两边的扶手6,跨到布片座椅8上,监护人再将固定杆9固定到第二支架4的孔洞中。根据患者的身高调节高度调节器5,使患者能够适应该装置的高度。患者通过该装置可以慢慢行走,起到康复治疗的作用。通过万向轮2可以调整方向,使患者可以借助该装置朝任意方向行走。当支撑力不足时,可以坐在布片座椅8,短暂休息。通过对手刹杆10进行握紧可以对刹车器进行控制,通过刹车器可以对万向轮进行锁定,避免整体发生打滑移动,造成跌倒。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设置有:/n底部支架;/n所述底部支架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四个万向轮,底部支架上焊接安装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上方焊接安装有第二支架,布片座椅的前面缝制包裹有一根横杆,横杆焊接安装在第二支架中间,布片座椅的后方缝有一根固定杆,在第二支架后面的支架上开有若干个孔洞,固定杆固定于孔洞之中;/n所述底部支架的宽度大于上端第二支架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设置有:
底部支架;
所述底部支架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四个万向轮,底部支架上焊接安装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上方焊接安装有第二支架,布片座椅的前面缝制包裹有一根横杆,横杆焊接安装在第二支架中间,布片座椅的后方缝有一根固定杆,在第二支架后面的支架上开有若干个孔洞,固定杆固定于孔洞之中;
所述底部支架的宽度大于上端第二支架的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心胸内科康复助行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维波焦建洪劳红闽马立民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杨维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