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2392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窥镜运输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托架、连接杆、旋转机构;所述的底座上竖直设置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的上部上设有旋转机构,所述的连接杆的中部与旋转机构连接,能够基于旋转机构转动;所述的连接杆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转轴Ⅰ,所述的托架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内部空间对应托盘的底部形状,托盘安放于托架上,托架的后侧边中部安装于转轴Ⅰ上,能够相对于转轴Ⅰ转动;所述的托架的后侧边的底面上设有托架平衡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设旋转机构,使得托盘组能够旋转,减少工作人员放置和取出下层托盘内镜时的弯腰次数,降低工作强度。

An endoscope transpor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窥镜运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内窥镜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现用内镜运送车结构过于简单,上下内镜托盘不能转动,工作人员需弯腰放置和取出下层托盘的内镜,增加工作强度,容易劳累,且上下内镜托盘无识别,易混淆清洁和污染内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运输装置,通过增设旋转机构,使得托盘组能够旋转,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将要用的托盘转到高位,减少工作人员放置和取出下层托盘内镜时的弯腰次数,降低工作强度,车体轻巧,便于运送、收纳,合理利用空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的内窥镜运输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托架、连接杆、旋转机构;所述的底座上竖直设置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的上部上设有旋转机构,所述的连接杆的中部与旋转机构连接,能够基于旋转机构转动;所述的连接杆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转轴Ⅰ,所述的托架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内部空间对应托盘的底部形状,托盘安放于托架上,托架的后侧边中部安装于转轴Ⅰ上,能够相对于转轴Ⅰ转动;所述的托架的后侧边的底面上设有托架平衡体,所述的托架平衡体为圆弧形,托架平衡体的两端分别与托架的后侧边底面的两端连接,托架平衡体的圆弧的顶点对应托架的后侧边的中点;所述的托架平衡体上设置多个配重块,通过多个配重块实现配重平衡,使得连接杆在绕转轴Ⅰ转动时,其两端的托架及其托住的托盘的正面始终保持水平,并且朝向不变。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齿条Ⅰ、齿条Ⅱ、齿轮,所述的齿轮的背面通过转轴Ⅱ与支撑架上部连接,齿轮能够基于转轴Ⅱ相对于支撑架转动,所述的连接杆的中部通过转轴Ⅲ与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的齿条Ⅰ、齿条Ⅱ竖直设于齿轮的左右两侧,齿条Ⅰ、齿条Ⅱ分别与齿轮啮合;所述的齿条Ⅰ、齿条Ⅱ的下端延伸到支撑架下部,齿条Ⅰ、齿条Ⅱ的下端上分别设有踏杆。所述的底座上设有附件篮。所述的内窥镜运输装置,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螺栓、限位螺母,所述的支撑架的上部对应齿轮处设有通孔,限位螺母对应通孔设于支撑架的背面,所述的限位螺栓的前端经过限位螺母后穿过支撑架的通孔,限位螺栓的前端向齿轮延伸,通过旋转限位螺栓,使得限位螺栓与齿轮分离,或者与齿轮紧密接触,限制齿轮的转动。所述的底座的下底面四个角的下方设有万向轮。所述的支撑架的上端设有手柄,所述的手柄向支撑架的后方延伸。所述的托盘包括托盘Ⅰ和托盘Ⅱ,所述的托盘Ⅰ的底盘为红色,所述的托盘Ⅱ的底盘为绿色,托盘Ⅰ、托盘Ⅱ的盖体均为透明盖。所述的托架平衡体的弧形顶点上设置配重块I,托架平衡体位于顶点两侧的弧形上分别设有两组配重块Ⅱ,所述的配重块I的重量为配重块Ⅱ重量的三倍,所述的配重块Ⅱ的重量不小于托盘的重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支撑架采用壳体结构,并在壳体内设置了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与托盘组之间刚性连接,能够带动托盘组在竖直方向上旋转,可以调整托盘Ⅰ、托盘Ⅱ的高度和位置;托盘Ⅰ、托盘Ⅱ上搭配了托架平衡体,使得无论托盘Ⅰ、托盘Ⅱ如何旋转、处于哪个位置,托盘Ⅰ、托盘Ⅱ的朝向不变,内部的内镜不会受到损坏。本技术的旋转机构采用双齿条与齿轮相配合,能够控制齿轮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两个方向进行切换,任意调节托盘Ⅰ、托盘Ⅱ的高度和位置,并且设置了踏杆Ⅰ、踏杆Ⅱ单独控制左右两边的齿条,操作更加方便。本技术还使用红、绿色识别托盘Ⅰ、托盘Ⅱ,使得无论托盘Ⅰ、托盘Ⅱ如何旋转、处于哪个位置,内部的内镜不会混淆。本技术的限位装置的设置,能够对托盘组进行固定和限制,确保托盘组不会因不受控而随意转动;附件篮的设置增加了收纳空间,万向轮和手柄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快速调节整个装置的位置,提高使用的舒适度,整个装置尽可能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稳定性好,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托盘组转到水平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序号和名称如下:1-底座;2-支撑架;3-托架;4-连接杆;5-托架平衡体;6-手柄;7-齿条Ⅰ;8-齿条Ⅱ;9-齿轮;10-踏杆;11-限位螺栓;12-限位螺母;13-附件篮;14-万向轮;15-托盘Ⅰ;16-托盘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所述的内窥镜运输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架2、托架3、连接杆4、旋转机构;所述的底座1上竖直设置支撑架2,所述的支撑架2的上部上设有旋转机构,所述的连接杆4的中部与旋转机构连接,能够基于旋转机构转动;所述的连接杆4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转轴Ⅰ,所述的托架3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内部空间对应托盘的底部形状,托盘安放于托架3上,托架3的后侧边中部安装于转轴Ⅰ上,能够相对于转轴Ⅰ转动;所述的托架3的后侧边的底面上设有托架平衡体5,所述的托架平衡体5为圆弧形,托架平衡体5的两端分别与托架3的后侧边底面的两端连接,托架平衡体5的圆弧的顶点对应托架3的后侧边的中点;所述的托架平衡体5上设置多个配重块6,通过多个配重块6实现配重平衡,使得连接杆4在绕转轴Ⅰ转动时,其两端的托架3及其托住的托盘的正面始终保持水平,并且朝向不变。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齿条Ⅰ7、齿条Ⅱ8、齿轮9,所述的齿轮9的背面通过转轴Ⅱ与支撑架2上部连接,齿轮9能够基于转轴Ⅱ相对于支撑架2转动,所述的连接杆4的中部通过转轴Ⅲ与齿轮9固定连接;所述的齿条Ⅰ7、齿条Ⅱ8竖直设于齿轮9的左右两侧,齿条Ⅰ7、齿条Ⅱ8分别与齿轮9啮合;所述的齿条Ⅰ7、齿条Ⅱ8的下端延伸到支撑架2下部,齿条Ⅰ7、齿条Ⅱ8的下端上分别设有踏杆10。所述的底座1上设有附件篮13。所述的内窥镜运输装置,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螺栓11、限位螺母12,所述的支撑架2的上部对应齿轮9处设有通孔,限位螺母12对应通孔设于支撑架2的背面,所述的限位螺栓11的前端经过限位螺母12后穿过支撑架2的通孔,限位螺栓11的前端向齿轮9延伸,通过旋转限位螺栓11,使得限位螺栓11与齿轮9分离,或者与齿轮9紧密接触,限制齿轮9的转动。所述的底座1的下底面四个角的下方设有万向轮14。所述的支撑架2的上端设有手柄6,所述的手柄6向支撑架2的后方延伸。所述的托盘包括托盘Ⅰ15和托盘Ⅱ16,所述的托盘Ⅰ15的底盘为红色,所述的托盘Ⅱ16的底盘为绿色,托盘Ⅰ15、托盘Ⅱ16的盖体均为透明盖。所述的托架平衡体5的弧形顶点上设置配重块I,托架平衡体5位于顶点两侧的弧形上分别设有两组配重块Ⅱ,所述的配重块I的重量为配重块Ⅱ重量的三倍,所述的配重块Ⅱ的重量不小于托盘的重量。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将整个装置通过万向轮6移至适当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窥镜运输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架(2)、托架(3)、连接杆(4)、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底座(1)上竖直设置支撑架(2),所述的支撑架(2)的上部上设有旋转机构,所述的连接杆(4)的中部与旋转机构连接,能够基于旋转机构转动;所述的连接杆(4)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转轴Ⅰ,所述的托架(3)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内部空间对应托盘的底部形状,托盘安放于托架(3)上,托架(3)的后侧边中部安装于转轴Ⅰ上,能够相对于转轴Ⅰ转动;/n所述的托架(3)的后侧边的底面上设有托架平衡体(5),所述的托架平衡体(5)为圆弧形,托架平衡体(5)的两端分别与托架(3)的后侧边底面的两端连接,托架平衡体(5)的圆弧的顶点对应托架(3)的后侧边的中点;所述的托架平衡体(5)上设置多个配重块,通过多个配重块实现配重平衡,使得连接杆(4)在绕转轴Ⅰ转动时,其两端的托架(3)及其托住的托盘的正面始终保持水平,并且朝向不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运输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架(2)、托架(3)、连接杆(4)、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底座(1)上竖直设置支撑架(2),所述的支撑架(2)的上部上设有旋转机构,所述的连接杆(4)的中部与旋转机构连接,能够基于旋转机构转动;所述的连接杆(4)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转轴Ⅰ,所述的托架(3)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内部空间对应托盘的底部形状,托盘安放于托架(3)上,托架(3)的后侧边中部安装于转轴Ⅰ上,能够相对于转轴Ⅰ转动;
所述的托架(3)的后侧边的底面上设有托架平衡体(5),所述的托架平衡体(5)为圆弧形,托架平衡体(5)的两端分别与托架(3)的后侧边底面的两端连接,托架平衡体(5)的圆弧的顶点对应托架(3)的后侧边的中点;所述的托架平衡体(5)上设置多个配重块,通过多个配重块实现配重平衡,使得连接杆(4)在绕转轴Ⅰ转动时,其两端的托架(3)及其托住的托盘的正面始终保持水平,并且朝向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齿条Ⅰ(7)、齿条Ⅱ(8)、齿轮(9),所述的齿轮(9)的背面通过转轴Ⅱ与支撑架(2)上部连接,齿轮(9)能够基于转轴Ⅱ相对于支撑架(2)转动,所述的连接杆(4)的中部通过转轴Ⅲ与齿轮(9)固定连接;所述的齿条Ⅰ(7)、齿条Ⅱ(8)竖直设于齿轮(9)的左右两侧,齿条Ⅰ(7)、齿条Ⅱ(8)分别与齿轮(9)啮合;所述的齿条Ⅰ(7)、齿条Ⅱ(8)的下端延伸到支撑架(2)下部,齿条Ⅰ(7)、齿条Ⅱ(8)的下端上分别设有踏杆(10)。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莉吕艳林丹卢洪梅覃斯黄蓉蓉张泽风吴恒宣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市工人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