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917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3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该材料主要作用于大坝、隧道等建筑物,在修建时易受损部位添加该材料。自修复材料可以陶粒为载体,陶粒内部孔洞贯通,一部分陶粒填充树脂,另一部分填充硬化剂,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当建筑物受损产生裂缝时,陶粒受拉裂开,内部填充物流出混合,形成固化物从而修复建筑裂缝。

A kind of building self repairing materi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主要适用于建筑物自动修复,大坝裂缝防护,陶粒工艺等领域。
技术介绍
坝体工程是水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对水力发电的利用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现代水利工程坝体结构多采用混凝土结构或土石坝结构,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长会出现坝体裂缝,坝体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坝体的安全,给坝体的使用埋下了隐患。在传统对裂缝修补的方案为环氧砂浆修补、灌浆封堵、混凝土置换法,但这些方法只能处理表层肉眼可见的裂缝,但对于大坝内部一些受荷载大、易产生裂缝的部位却难以修补,并且耗费人工和时间,后期维护成本高。因此设计一种能在局部受强荷载部位,产生裂缝时能自动修复裂缝的材料显得极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对坝体裂缝修补过程中,修复效果不理想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该材料主要作用于大坝、隧道等建筑物,在修建时易受损部位添加该材料。自修复材料可以陶粒为载体,陶粒内部孔洞贯通,一部分陶粒填充树脂,另一部分填充硬化剂,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当建筑物受损产生裂缝时,陶粒受拉裂开,内部填充物流出混合,形成固化物从而修复建筑裂缝。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此自修复材料采用陶粒为载体,所述陶粒内部设置有孔洞,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树脂,另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硬化剂,并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将此自修复材料添加在建筑物易受损部位,当建筑物受损产生裂缝时,所述陶粒受拉裂开,其内部填充物流出混合,形成固化物从而修复建物筑裂缝。所述陶粒替换成碳纤维管,所述碳纤维管承受大强度载荷,并在建筑物冲击裂开时破裂,使内部填充物质流出混合;为了使一根碳纤维管中含有树脂和硬化剂两种液体,需将两根含不同液体的纤维管通过强力胶粘连在一起,从而使两根含有不同液体的纤维管做成一根含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纤维管。所述树脂或硬化剂填充陶粒的工艺采用浸泡、搅拌、高压、真空负压形式。所述浸泡法是将陶粒置入充满树脂或硬化剂的容器中一段时间后,将其取出,再用薄膜将表面封闭。所述搅拌法是将树脂与陶粒浇筑到模具并固定在振动台上搅拌,搅拌频率为50-60Hz,振幅为0.5-5mm,震动时间为15-60min;再将试样置于25-40℃恒温条件下成型固化12-48小时,得到填充树脂的陶粒,再用薄膜将表面封闭。所述高压法是通过外部压强使液态的树脂或硬化剂渗入陶粒中。所述真空负压法是将陶粒置于密闭环境中,用抽吸机抽出空气,再将液态填充物注入该密闭环境中,使液态填充物自动渗入陶粒中。所述陶粒有多种制作方式:其一:内部相通、外部封闭模式,即内部存在未贯通的孔洞,通过将液态填充物遍布其中,提升陶粒强度;其二:制作成内外相通存在贯通的孔洞的模式,外部通过薄膜封闭,防止液态填充物提前流出融合;其三:陶粒中同时包含树脂和硬化剂,中间通过陶粒隔层分开,当大坝产生裂缝时陶粒破碎,内部的树脂和硬化剂混合形成固化物填充裂缝;其中所述树脂和硬化剂之间设置有分割层,所述分割层采用塑料片。所述薄膜采用酚醛树脂覆膜,并采用低密度陶粒用质量分数为4%~5%的树脂覆膜;在树脂覆膜制作过程中添加疏水剂,并保证反应性疏水剂用量在2.5%以上。所述树脂采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所述硬化剂采用改性胺类硬化剂;在混合时,所述树脂和硬化剂的比例为40:3;在制备时,同时加入树脂量15%-20%的二甲苯溶剂。本专利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1、碳纤维管可承受一定的承载力,保证在施工过程不易被破坏。2、通过浸泡、搅拌、高压、真空负压等形式从而对陶粒填充树脂或硬化剂。3、制作陶粒内部贯通孔洞外部用薄膜封闭或内部无贯通孔洞,两种制作方式的陶粒以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4、陶粒内部设有分隔层,使陶粒内部同时含有树脂和硬化剂且能让这两种液体分隔开。5、将两根含有树脂和硬化剂两种不同液体的纤维管通过强力胶粘连在一起,从而使两根含有不同液体的纤维管做成一根含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纤维管。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表面有薄膜封闭,内部孔洞贯通的陶粒截面示意图。图2为表面有薄膜封闭,内部孔洞贯通且含隔层的陶粒截面示意图。图3为单碳纤维管示意图。图4双碳纤维管组合示意图。图5为外部封闭,内部孔洞未贯通的陶粒截面图。图6为外部封闭,内部孔洞未贯通且含隔层的陶粒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6,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此自修复材料采用陶粒为载体,所述陶粒内部相通,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树脂,另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硬化剂,并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将此自修复材料添加在建筑物易受损部位,当建筑物受损产生裂缝时,所述陶粒受拉裂开,其内部填充物流出混合,形成固化物从而修复建筑裂缝。其中上述的材料主要用于大坝、隧道等建筑物,进而起到了对建筑物受损部位自动修复加固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陶粒替换成碳纤维管,所述碳纤维管承受大强度载荷,并在建筑物冲击裂开时破裂,使内部填充物质流出混合;为了使一根碳纤维管中含有树脂和硬化剂两种液体,需将两根含不同液体的纤维管通过强力胶粘连在一起,从而使两根含有不同液体的纤维管做成一根含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纤维管。纤维管能承受较大强度荷载,在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不会轻易破损。同时在建筑物长期的受冲击裂开时破裂,使内部物质流出混合。陶粒设置在建筑物受力较大、易破损、产生裂缝的部位。进一步的,所述树脂或硬化剂填充陶粒的工艺采用浸泡、搅拌、高压、真空负压形式。进一步的,所述浸泡法是将陶粒置入充满树脂或硬化剂的容器中一段时间后,将其取出,再用薄膜1将表面封闭。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法是将树脂与陶粒浇筑到模具并固定在振动台上搅拌,搅拌频率为50-60Hz,振幅为0.5-5mm,震动时间为15-60min;再将试样置于25-40℃恒温条件下成型固化12-48小时,得到填充树脂的陶粒,再用薄膜1将表面封闭。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法是通过外部压强使液态的树脂或硬化剂渗入陶粒中。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负压法是将陶粒置于密闭环境中,用抽吸机抽出空气,再将液态填充物注入该密闭环境中,使液态填充物自动渗入陶粒中。进一步的,所述陶粒有多种制作方式:其一:内部相通、外部封闭模式,即内部存在未贯通的孔洞2,通过将液态填充物遍布其中,提升陶粒强度;其二:制作成内外相通存在贯通的孔洞2的模式,外部通过薄膜1封闭,防止液态填充物提前流出融合;其三:陶粒中同时包含树脂和硬化剂,中间通过陶粒隔层分开,当大坝产生裂缝时陶粒破碎,内部的树脂和硬化剂混合形成固化物填充裂缝;其中所述树脂和硬化剂之间设置有分割层,所述分割层采用塑料片3。进一步的,所述薄膜1采用酚醛树脂覆膜,并采用低密度陶粒用质量分数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此自修复材料采用陶粒为载体,所述陶粒内部设置孔洞(2),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树脂,另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硬化剂,并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n将此自修复材料添加在建筑物易受损部位,当建筑物受损产生裂缝时,所述陶粒受拉裂开,其内部填充物流出混合,形成固化物从而修复建筑物裂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此自修复材料采用陶粒为载体,所述陶粒内部设置孔洞(2),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树脂,另一部分陶粒内部填充硬化剂,并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
将此自修复材料添加在建筑物易受损部位,当建筑物受损产生裂缝时,所述陶粒受拉裂开,其内部填充物流出混合,形成固化物从而修复建筑物裂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替换成碳纤维管,所述碳纤维管承受大强度载荷,并在建筑物冲击裂开时破裂,使内部填充物质流出混合;为了使一根碳纤维管中含有树脂和硬化剂两种液体,需将两根含不同液体的纤维管通过强力胶粘连在一起,从而使两根含有不同液体的纤维管做成一根含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纤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或硬化剂填充陶粒的工艺采用浸泡、搅拌、高压、真空负压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法是将陶粒置入充满树脂或硬化剂的容器中一段时间后,将其取出,再用薄膜(1)将表面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建筑物自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法是将树脂与陶粒浇筑到模具并固定在振动台上搅拌,搅拌频率为50-60Hz,振幅为0.5-5mm,震动时间为15-60min;再将试样置于25-40℃恒温条件下成型固化12-48小时,得到填充树脂的陶粒,再用薄膜(1)将表面封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何卓文张瀚成书楼何成欢李远航陶鑫波骆浩包顺王芳李洪亚唐洪宇谢晓康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