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0839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发生器组件置于高压箱底部,在发生器上方设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的上方设接水盘组件,接水盘上设冷凝器组件,进出高压箱箱体的各类管道与高压箱箱体焊接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了复合制冷系统的外围设备、缩小了复合制冷系统的体积、降低了复合制冷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复合制冷系统的可靠性。(2)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复合制冷系统的发生过程与冷凝过程在同一密闭的空间内进行,传热与传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低品位能的高效利用,为CN1916530A专利的更好实施提供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保障。(4)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适用于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低品位能制冷空调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特别在太阳集热器方面,真空管集热器、平板集热器都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在制冷机方面,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地进入了市场。因此,低品位能制冷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普及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太阳集热器的工质出口温度低,热源品质差,品质和效率不能同时保证。2)太阳集热器的低性价比也阻碍其大面积的推广应用。3)太阳能源具有分散性,单位面积的能量供给有限。如何将太阳能集热系统与吸收式制冷机匹配起来,是这一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4)消费者过重关注初投资成本,而忽略了使用期内的运行费用的潜意识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针对常规低品位能特别是太阳热能驱动热泵、制冷循环存在效率低、对热源温度要求高以及难以适应太阳辐射自身不连续、不稳定等一直困扰太阳能热泵、制冷推广的问题,依据热(冷)量分级原理。本专利技术提出一个特别适用于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并可以简化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外围设备、缩小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体积、降低了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的成本、提高了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可靠性,大幅度提升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传热与传质效率的新型制冷部件。该新型制冷部件新系统为低品位能的高效利用和CN1916530A专利的更好实施提供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保障。本专利技术特别适用于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为太阳能以及其他低品位能源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中的加热水进管与加热水分流管、第一发生器一端或第二发生器一端相连接,第一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通过发生器左连接板、发生器右连接板相连接,在第一发生器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第二发生器,第一发生器另一端或第二发生器另一端与加热水汇流管、加热水出管相连接,第一发生器置于密封的高压箱箱体底部,在第二发生器的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由稀溶液进管、稀溶液滴淋装置连接而成,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通过左支撑与稀溶液滴淋装置右支撑固定在高压箱箱体上,在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的上方设有接水盘组件,接水盘组件由接水盘与制冷剂出管连接而成,接水盘组件通过接水盘左支撑与接水盘右支撑固定在高压箱箱体上,在接水盘上放置第一冷凝器,冷却水进管依次与第一冷凝器、连接管、第二冷凝器、冷却水出管相连接,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通过冷凝器左连接板、冷凝器右连接板相连接,在第一冷凝器的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第二冷凝器,与外围设备相连接的进出高压箱箱体的加热水进管、加热水出管、浓溶液出管、稀溶液进管、制冷剂出管、冷却水进管、冷却水出管与高压箱箱体焊接而成。所述的第一发生器5、第二发生器6、第一冷凝器21、第二冷凝器22为翅片式换热器。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简化了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的外围设备、缩小了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的体积、降低了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的成本、提高了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的可靠性。2)本专利技术使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的发生过程与冷凝过程在同一密闭的空间内进行,传热与传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3)本专利技术为低品位能的高效利用,为CN1916530A专利的更好实施提供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保障。4)本专利技术特别适用于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附图说明附图是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结构示意图,图中高压箱箱体1、LiBr浓溶液2、加热水进管3、加热水分流管4、第一发生器5、第二发生器6、发生器左连接板7、发生器右连接板8、加热水汇流管9、加热水出管10、浓溶液出管11、稀溶液进管12、稀溶液滴淋装置13、稀溶液滴淋装置左支撑14、稀溶液滴淋装置右支撑15、制冷剂出管16、接水盘17、接水盘左支撑18、接水盘右支撑19、冷却水进管20、第一冷凝器21、第二冷凝器22、连接管23、冷凝器左连接板24、冷凝器右连接板25、冷却水出管26。具体实施例方式如附图所示,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中的加热水进管3与加热水分流管4、第一发生器5一端或第二发生器6一端相连接,第一发生器5与第二发生器6通过发生器左连接板7、发生器右连接板8相连接,在第一发生器5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第二发生器,第一发生器5另一端或第二发生器6另一端与加热水汇流管9、加热水出管10相连接,第一发生器置于密封的高压箱箱体1底部,在第二发生器6的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由稀溶液进管12、稀溶液滴淋装置13连接而成,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通过左支撑14与稀溶液滴淋装置右支撑15固定在高压箱箱体1上,在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的上方设有接水盘组件,接水盘组件由接水盘17与制冷剂出管16连接而成,接水盘组件通过接水盘左支撑18与接水盘右支撑19固定在高压箱箱体1上,在接水盘17上放置第一冷凝器21,冷却水进管20依次与第一冷凝器21、连接管23、第二冷凝器22、冷却水出管26相连接,第一冷凝器21与第二冷凝器22通过冷凝器左连接板24、冷凝器右连接板25相连接,在第一冷凝器21的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第二冷凝器22,与外围设备相连接的进出高压箱箱体1的加热水进管3、加热水出管10、浓溶液出管11、稀溶液进管12、制冷剂出管16、冷却水进管20、冷却水出管26与高压箱箱体1焊接而成。所述的第一发生器5、第二发生器6、第一冷凝器21、第二冷凝器22为翅片式换热器。本专利技术采用LiBr水溶液与R410A(或R22或替代制冷剂)加以说明。由于溴化锂系统有较强的腐蚀性,故于溴化锂接触的部分都采用铜或不锈钢结构。发生器采用滴淋形式,即稀溶液通过滴淋结构滴在套片式换热器表面,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发生器中心部位发生产生的制冷剂蒸气难以挥发出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发生器的传热传质效率,我们将套片式发生器分为上下两部分,结构如“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结构图”所示。在系统运行时,按示意图分别向发生器与冷凝器中通入热源水与冷却水,滴淋结构为一不锈钢方盒,高约2cm,大小尺寸与发生器底面积相当(150×150mm)。在滴淋方盒的底部每隔1cm打有直径为Φ2mm的小孔,稀溶液通过小孔流下,滴到发生器表面与发生器中的热水换热进行发生,发生产生的制冷剂蒸气沿发生器周围的空间向上运行,遇到冷凝器后与冷凝器中的冷却水换热,从而冷凝成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汇集到冷凝器下面的接水盘中通过管道经节流机构流入蒸发器。滴淋的稀溶液在发生过程进行后流向发生器底部,通过管道流经溶液热交换器以及节流机构后进入吸收器。套片管式发生器的换热管径为外径9.52mm,单排管间距17.6mm,翅片间距为1.7mm,翅片厚度0.14mm,管排布置采用差排形式,翅片两端挡板采用不锈钢材料,以提高换热器的耐腐蚀性。为了得到合理的水流速,发生器设为两个换热器并联,即发生器中的流程数为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制冷系统高压模块,其特征在于加热水进管(3)与加热水分流管(4)、第一发生器(5)一端或第二发生器(6)一端相连接,第一发生器(5)与第二发生器(6)通过发生器左连接板(7)、发生器右连接板(8)相连接,在第一发生器(5)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第二发生器,第一发生器(5)另一端或第二发生器(6)另一端与加热水汇流管(9)、加热水出管(10)相连接,第一发生器置于密封的高压箱箱体(1)底部,在第二发生器(6)的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由稀溶液进管(12)、稀溶液滴淋装置(13)连接而成,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通过左支撑(14)与稀溶液滴淋装置右支撑(15)固定在高压箱箱体(1)上,在稀溶液滴淋装置组件的上方设有接水盘组件,接水盘组件由接水盘(17)与制冷剂出管(16)连接而成,接水盘组件通过接水盘左支撑(18)与接水盘右支撑(19)固定在高压箱箱体(1)上,在接水盘(17)上放置第一冷凝器(21),冷却水进管(20)依次与第一冷凝器(21)、连接管(23)、第二冷凝器(22)、冷却水出管(26)相连接,第一冷凝器(21)与第二冷凝器(22)通过冷凝器左连接板(24)、冷凝器右连接板(25)相连接,在第一冷凝器(21)的上方距离大于5mm处设有第二冷凝器(22),与外围设备相连接的进出高压箱箱体(1)的加热水进管(3)、加热水出管(10)、浓溶液出管(11)、稀溶液进管(12)、制冷剂出管(16)、冷却水进管(20)、冷却水出管(26)与高压箱箱体(1)焊接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明李斌何一坚唐黎明何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