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脱氨组件和膜脱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424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膜脱氨组件和膜脱氨设备,涉及含氨废水处理技术领域。该膜脱氨组件包括原料液通道、吸收液通道、气相通道、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所述原料液通道用于通入含氨原料液;所述原料液通道与所述吸收液通道通过所述气相通道相连通;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原料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原料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吸收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吸收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膜脱氨设备膜润湿引起的换膜成本和污染吸收液的问题并且提高了脱氨效率。

Membrane deamination module and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膜脱氨组件和膜脱氨设备
本技术涉及含氨废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膜脱氨组件和膜脱氨设备。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氨或铵盐的废水,浓度介于几百至上万毫克每升,比如医药、食品添加剂、化工等行业。目前处理这种含氨废水大致有两种方法:氨浓度小于1000mg/L的废水,一般采用生化法把氨转化为氮气除去废水中的氨;氨浓度高于1000mg/L的废水,需要经过气提或真空脱氨处理,用硫酸等吸收液吸收脱出的氨气从而达到废水除氨的目的,并且吸收氨气形成的铵盐可以回用,也形成资源化的一种方式。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以疏水中空纤维膜为核心的膜脱氨设备,因为其相对于传统脱氨设备具有耐腐蚀、运行成本低、易维护等特点而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及应用。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由于脱氨是吸热而氨吸收是放热过程,所以原料液的加热和吸收液的冷却可以提高脱氨效率。对于中空纤维膜脱氨,原料液的加热和吸收液的冷却只能在膜组外进行,所以热效率损失高;膜润湿后,原料液易进入吸收液侧从而影响脱氨效率、污染吸收液和降低铵盐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脱氨组件和膜脱氨设备,其能够提高脱氨效率。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膜脱氨组件,其包括原料液通道、吸收液通道、气相通道、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所述原料液通道用于通入含氨原料液;所述原料液通道与所述吸收液通道通过所述气相通道相连通;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原料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原料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吸收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吸收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冷却。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组件,所述原料液通道由第一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一左侧隔离膜和第一右侧隔离膜形成;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第二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二左侧隔离膜和第二右侧隔离膜;所述第二左侧隔离膜、所述第二中间网格板和所述第二右侧隔离膜形成加热通道;所述加热通道用于通入加热介质;所述第二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或,所述第二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组件,所述吸收液通道由第三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三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三左侧隔离膜和第三右侧隔离膜形成;所述冷却模块包括第四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四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四左侧隔离膜和第四右侧隔离膜;所述第四左侧隔离膜、所述第四中间网格板和所述第四右侧隔离膜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用于通入冷却介质;所述第四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三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或,所述第四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三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组件,所述第二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所述第一右侧隔离膜为第一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一微孔疏水膜上的微孔与所述气相通道连通;或,所述第二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所述第一左侧隔离膜为第一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一微孔疏水膜上的微孔与所述气相通道连通。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组件,所述第四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三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所述第三左侧隔离膜为第二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二微孔疏水膜上的微孔与所述气相通道连通;或,所述第四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三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所述第三右侧隔离膜为第二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二微孔疏水膜上的微孔与所述气相通道连通。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组件,所述第二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所述第一右侧隔离膜为第一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一微孔疏水膜上的微孔与所述气相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三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所述第三左侧隔离膜为第二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二微孔疏水膜上的微孔与所述气相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微孔疏水膜与所述第二微孔疏水膜之间设置有第五中间网格板,所述第一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五中间网格板和所述第二微孔疏水膜形成所述气相通道。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组件,所述气相通道为负压气相通道。一种膜脱氨设备,其包括盖板,以及多个所述的膜脱氨组件;多个所述膜脱氨组件通过所述盖板固定。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设备,所述盖板包括前盖板和后盖板;所述膜脱氨组件固定在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之间;相邻两个所述膜脱氨组件共用所述加热模块或所述冷却模块。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膜脱氨设备,所述盖板还包括中间隔热板;所述中间隔热板设置在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之间;每组所述膜脱氨组件中的原料液通道和加热模块均设置在所述前盖板与所述中间隔热板之间;每组所述膜脱氨组件中的吸收液通道和冷却模块均设置在所述中间隔热板与所述后盖板之间。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包括原料液通道、吸收液通道、气相通道、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所述原料液通道用于通入含氨原料液;所述原料液通道与所述吸收液通道通过所述气相通道相连通;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原料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原料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吸收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吸收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冷却。本技术提供的膜脱氨组件用于处理氨废水,其中,原料液通道用于通入含氨原料液。处理氨废水首先需要使含氨原料液析出氨气,然后利用吸收液对氨气进行吸收,而含氨原料液析出氨气的过程是吸热过程,对氨气进行吸收的过程是放热过程,因此,本技术的膜脱氨组件将加热模块设置在原料液通道上,即加热模块设置在膜脱氨组件中,并与原料液通道紧邻,能够实时对原料液通道中的含氨原料液进行加热;原料液通道中析出的氨气能够通过气相通道进入到吸收液通道中;将冷却模块设置在吸收液通道上,即冷却模块设置在膜脱氨组件中,并与吸收液通道紧邻,能够实时对吸收液通道中的吸收液进行冷却;避免了含氨原料液的加热和氨气的吸收在膜脱氨组件外部进行,降低了热效率的损失,提高了脱氨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脱氨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脱氨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脱氨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脱氨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00-原料液通道;101-第一左侧隔离膜;102-第一中间网格板;103-第一右侧隔离膜;200-加热模块;201-第二左侧隔离膜;202-第二中间网格板;203-第二右侧隔离膜;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膜脱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料液通道、吸收液通道、气相通道、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n所述原料液通道用于通入含氨原料液;/n所述原料液通道与所述吸收液通道通过所述气相通道相连通;/n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原料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原料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n所述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吸收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吸收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冷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脱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料液通道、吸收液通道、气相通道、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
所述原料液通道用于通入含氨原料液;
所述原料液通道与所述吸收液通道通过所述气相通道相连通;
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原料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原料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所述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吸收液通道上,用于对所述吸收液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脱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液通道由第一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一左侧隔离膜和第一右侧隔离膜形成;
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第二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二左侧隔离膜和第二右侧隔离膜;所述第二左侧隔离膜、所述第二中间网格板和所述第二右侧隔离膜形成加热通道;所述加热通道用于通入加热介质;
所述第二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
或,所述第二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脱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液通道由第三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三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三左侧隔离膜和第三右侧隔离膜形成;
所述冷却模块包括第四中间网格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第四中间网格板两侧的第四左侧隔离膜和第四右侧隔离膜;所述第四左侧隔离膜、所述第四中间网格板和所述第四右侧隔离膜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用于通入冷却介质;
所述第四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三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
或,所述第四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三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脱氨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右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左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时,所述第一右侧隔离膜为第一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一微孔疏水膜上的微孔与所述气相通道连通;
当所述第二左侧隔离膜与所述第一右侧隔离膜紧邻或共膜时,所述第一左侧隔离膜为第一微孔疏水膜;所述第一微孔疏水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永钢史志伟李心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瑞升资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