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
本技术涉及竖井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
技术介绍
水库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会导致竖井出现渗漏情况,工作竖井井壁渗漏水点较多,大部分渗漏水点位于分段浇筑的砼接头部位,分段浇筑时新老砼结合面处理不当,砼振捣不密实,部分施工缝周边砼存在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渗漏点轻的出现渗水,重的形成漏水。由于竖井空间狭小,又属于超高竖井,在对竖井进行防渗处理施工时不能有较好的施工平台,现有的施工平台通常是在竖井底部作为基面建施工架,但由于竖井内长宽太窄,高度过高,本身在建施工架时就存在较大的困难,且防渗点如果为不同高度的多个,需要对施工架进行拆卸方能对高度进行调节,费时费力,操作不便。如果采用现有的吊笼作为施工平台,吊笼的边缘必然要与竖井内壁存在较大的间距才能便于吊笼进行上下升降,这样会使在施工时施工人员距离竖井内壁较远,钻孔时容易出现偏差,影响施工效果,且吊笼容易出现晃动,影响施工人员的施工用力平衡,防渗施工效果较差,会造成二次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其具有升降方便,稳固性强,不易出现晃动,便于施工的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吊笼以及卷扬机,所述卷扬机设置于桁架上端,所述卷扬机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的下端通过钢丝绳与吊笼连接,所述吊笼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四周的围栏,所述底座开设有上安装腔以及下安装腔,所述上安装腔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所述下安装腔内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1)、吊笼(3)以及卷扬机(2),所述卷扬机(2)设置于桁架(1)上端,所述卷扬机(2)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2)的下端通过钢丝绳(21)与吊笼(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笼(3)包括底座(32)以及设置于底座(32)四周的围栏(31),所述底座(32)开设有上安装腔(321)以及下安装腔(322),所述上安装腔(321)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4),所述下安装腔(322)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5),所述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5)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底座(32)的上安装腔(321)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4)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所述底座(32)的下安装腔(322)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5)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1)、吊笼(3)以及卷扬机(2),所述卷扬机(2)设置于桁架(1)上端,所述卷扬机(2)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2)的下端通过钢丝绳(21)与吊笼(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笼(3)包括底座(32)以及设置于底座(32)四周的围栏(31),所述底座(32)开设有上安装腔(321)以及下安装腔(322),所述上安装腔(321)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4),所述下安装腔(322)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5),所述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5)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底座(32)的上安装腔(321)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4)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所述底座(32)的下安装腔(322)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5)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上支撑板(4)的上滑移板(61)、设置于上滑移板(61)的第一齿槽(62)以及设置于第一齿槽(62)的第一齿轮(63),所述上滑移板(61)与上支撑板(4)相对应,两块所述上滑移板(61)平行且均与上支撑板(4)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齿槽(62)位于两块上滑移板(61)相对的一侧,第一齿轮(63)位于两块上滑移板(61)的第一齿槽(62)之间,第一齿轮(63)与第一齿槽(62)相啮合,所述下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下支撑板(5)的下滑移板(71)、设置于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以及设置于第二齿槽(72)的第二齿轮(73),所述下滑移板(71)与下支撑板(5)相对应,两块所述下滑移板(71)平行且均与下支撑板(5)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齿槽(72)位于两块下滑移板(71)相对的一侧,第二齿轮(73)位于两块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之间,第二齿轮(73)与第二齿槽(72)相啮合,所述底座(32)设置有用于使上驱动组件和下驱动组件同时运动的转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为转动轴(8),所述转动轴(8)竖直设置,转动轴(8)的下端顺次穿过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73)后与下安装腔(322)的底壁转动连接,转动轴(8)的上端延伸出底座(32)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军,白月云,李文胜,司铁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中电电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