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390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吊笼以及卷扬机,所述卷扬机设置于桁架上端,所述卷扬机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的下端通过钢丝绳与吊笼连接,所述吊笼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四周的围栏,所述底座开设有上安装腔以及下安装腔,所述上安装腔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所述下安装腔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底座的上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所述底座的下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其具有升降方便,稳固性强,不易出现晃动,便于施工的效果。

A lifting platform for shaft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
本技术涉及竖井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
技术介绍
水库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会导致竖井出现渗漏情况,工作竖井井壁渗漏水点较多,大部分渗漏水点位于分段浇筑的砼接头部位,分段浇筑时新老砼结合面处理不当,砼振捣不密实,部分施工缝周边砼存在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渗漏点轻的出现渗水,重的形成漏水。由于竖井空间狭小,又属于超高竖井,在对竖井进行防渗处理施工时不能有较好的施工平台,现有的施工平台通常是在竖井底部作为基面建施工架,但由于竖井内长宽太窄,高度过高,本身在建施工架时就存在较大的困难,且防渗点如果为不同高度的多个,需要对施工架进行拆卸方能对高度进行调节,费时费力,操作不便。如果采用现有的吊笼作为施工平台,吊笼的边缘必然要与竖井内壁存在较大的间距才能便于吊笼进行上下升降,这样会使在施工时施工人员距离竖井内壁较远,钻孔时容易出现偏差,影响施工效果,且吊笼容易出现晃动,影响施工人员的施工用力平衡,防渗施工效果较差,会造成二次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其具有升降方便,稳固性强,不易出现晃动,便于施工的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吊笼以及卷扬机,所述卷扬机设置于桁架上端,所述卷扬机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的下端通过钢丝绳与吊笼连接,所述吊笼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四周的围栏,所述底座开设有上安装腔以及下安装腔,所述上安装腔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所述下安装腔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底座的上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所述底座的下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卷扬机和钢丝绳的配合对吊笼在竖井内进行升降,驱动上驱动组件,使两块上支撑板从底座的上安装腔内滑出并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驱动下驱动组件,使两块下支撑板从底座的下安装腔内滑出并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滑出的方向垂直设置,通过两块上支撑板和两块下支撑板分别抵接于竖井的不同侧的侧壁,可以使吊笼的稳定性强,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不会出现晃动,同时施工人员可以站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方便对竖井的侧壁进行施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上支撑板的上滑移板、设置于上滑移板的第一齿槽以及设置于第一齿槽的第一齿轮,所述上滑移板与上支撑板相对应,两块所述上滑移板平行且均与上支撑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齿槽位于两块上滑移板相对的一侧,第一齿轮位于两块上滑移板的第一齿槽之间,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相啮合,所述下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下支撑板的下滑移板、设置于下滑移板的第二齿槽以及设置于第二齿槽的第二齿轮,所述下滑移板与下支撑板相对应,两块所述下滑移板平行且均与下支撑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齿槽位于两块下滑移板相对的一侧,第二齿轮位于两块下滑移板的第二齿槽之间,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槽相啮合,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使上驱动组件和下驱动组件同时运动的转动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齿轮位于两块上滑移板的第一齿槽之间,第一齿轮转动的时候,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啮合,第一齿轮由此带着两块上滑移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二齿轮位于两块下滑移板的第二齿槽之间,第二齿轮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槽啮合,第二齿轮由此带着两块下滑移板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控制转动件可以同时控制上驱动组件和下驱动组件同时运动,节省了人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件为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竖直设置,转动轴的下端顺次穿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后与下安装腔的底壁转动连接,转动轴的上端延伸出底座的上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转动轴进行转动,通过转动转动轴可以带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同轴心转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上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上容纳槽,所述上支撑板位于上安装腔内时,所述上滑移板远离与上支撑板连接的一端滑进另一上支撑板的上容纳槽内,两个所述下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下容纳槽,所述下支撑板位于下安装腔内时,所述下滑移板远离与下支撑板连接的一端滑进另一下支撑板的下容纳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撑板滑出上安装腔外的面积跟上滑移板的移动长度有关,上滑移板可以滑进上容纳槽内,由此可以延长上滑移板的移动距离,从而增大上滑移板带动上支撑板滑出上安装腔外的面积,下支撑板滑出下安装腔外的面积跟下滑移板的移动长度有关,下滑移板可以滑进下容纳槽内,由此可以延长下滑移板的移动距离,从而可以增大下滑移板带动下支撑板滑出下安装腔外的面积,使施工人员有更多的支撑面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安装腔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向轨,所述上支撑板的侧边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上支撑板的第一导向槽与第一导向轨滑移连接,第一导向轨与第一导向槽相适配,所述下安装腔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导向轨,所述下支撑板的侧边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下支撑板的第二导向槽与第二导向轨滑移连接,第二导向轨与第二导向槽相适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向轨和第一导向槽的配合,可以使上支撑板的滑移更稳定,通过第二导向轨和第二导向槽的配合,可以使下支撑板的滑移更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支撑板与围栏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下支撑板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包括设置于底座的第一套杆以及套设于第一套杆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杆的一端与底座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套设于第一套杆且沿第一套杆的轴线往复滑移,所述第一套管的另一端与上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包括设置于底座的第二套杆以及套设于第二套杆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杆的一端与底座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套设于第二套杆且沿第二套杆的轴线往复滑移,所述第二套管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板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撑板从上安装腔内滑出的同时,与上支撑板连接的第一套管沿第一套杆的轴线滑动,第一套管和第一套杆在滑动的同时进行转动,由此,上支撑板滑至抵接竖井的侧壁时,通过第一套管和第一套杆的配合对上支撑板进行拉力作用,使上支撑板的稳定性更强,下支撑板从下安装腔内滑出的同时,与下支撑板连接的第二套管沿第二套杆的轴线滑动,第二套管和第二套杆在滑动的同时进行转动,由此,下支撑板滑至抵接竖井的侧壁时,通过第二套管和第二套杆的配合对下支撑板进行拉力作用,使下支撑板的稳定性更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柱以及第二连接柱均设置为两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强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的上端设置有手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轮的设置方便对转动轴进行转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卷扬机和钢丝绳的配合对吊笼在竖井内进行升降,驱动上驱动组件,使两块上支撑板从底座的上安装腔内滑出并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驱动下驱动组件,使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1)、吊笼(3)以及卷扬机(2),所述卷扬机(2)设置于桁架(1)上端,所述卷扬机(2)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2)的下端通过钢丝绳(21)与吊笼(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笼(3)包括底座(32)以及设置于底座(32)四周的围栏(31),所述底座(32)开设有上安装腔(321)以及下安装腔(322),所述上安装腔(321)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4),所述下安装腔(322)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5),所述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5)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底座(32)的上安装腔(321)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4)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所述底座(32)的下安装腔(322)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5)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1)、吊笼(3)以及卷扬机(2),所述卷扬机(2)设置于桁架(1)上端,所述卷扬机(2)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2)的下端通过钢丝绳(21)与吊笼(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笼(3)包括底座(32)以及设置于底座(32)四周的围栏(31),所述底座(32)开设有上安装腔(321)以及下安装腔(322),所述上安装腔(321)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4),所述下安装腔(322)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5),所述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5)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底座(32)的上安装腔(321)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4)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所述底座(32)的下安装腔(322)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5)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上支撑板(4)的上滑移板(61)、设置于上滑移板(61)的第一齿槽(62)以及设置于第一齿槽(62)的第一齿轮(63),所述上滑移板(61)与上支撑板(4)相对应,两块所述上滑移板(61)平行且均与上支撑板(4)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齿槽(62)位于两块上滑移板(61)相对的一侧,第一齿轮(63)位于两块上滑移板(61)的第一齿槽(62)之间,第一齿轮(63)与第一齿槽(62)相啮合,所述下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下支撑板(5)的下滑移板(71)、设置于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以及设置于第二齿槽(72)的第二齿轮(73),所述下滑移板(71)与下支撑板(5)相对应,两块所述下滑移板(71)平行且均与下支撑板(5)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齿槽(72)位于两块下滑移板(71)相对的一侧,第二齿轮(73)位于两块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之间,第二齿轮(73)与第二齿槽(72)相啮合,所述底座(32)设置有用于使上驱动组件和下驱动组件同时运动的转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为转动轴(8),所述转动轴(8)竖直设置,转动轴(8)的下端顺次穿过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73)后与下安装腔(322)的底壁转动连接,转动轴(8)的上端延伸出底座(32)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井施工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军白月云李文胜司铁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中电电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