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008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涉及汽车尾气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尾气进气口、监测箱以及净化箱,所述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外壳,净化箱外壳上设有与监测箱连通的尾气处理入口,净化箱外壳内腔中部设有与净化箱外壳可拆卸连接的精过滤催化框架,精过滤催化框架将净化箱外壳内腔划分为减速降温区以及释放区,释放区与净化箱的尾气处理出口连通,所述减速降温区内设有用于引导尾气流动方向的廊道框架,减速降温区中的尾气由尾气处理入口流动至精过滤催化框架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尾气过滤净化程度可调节,过滤净化效果更好的优点。

An automobile exhaust monito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尾气监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尾气成分主要有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颗粒碳等。现有的汽车所排放的尾气难以得到良好的检测,需要单独的仪器进行测验才能得到该汽车尾气排放的数据;另外,一些汽车上安装了尾气处理装置,其通过放置催化剂将尾气催化,比如三元催化器,其主要是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但是催化剂在高温情况下容易导致活性降低,而且其表面沉积颗粒碳会使催化剂表面活性降低甚至失效,因此大多数尾气净化器会在催化剂载体前加设过滤装置。对于过滤装置的过滤效果,现有的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均难以进行良好的检验和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其能够通过廊道框架对尾气进行初步的降温和过滤,然后精过滤催化框架对尾气进行更进一步的过滤和催化,从而使尾气能够得到更好的净化,避免其对空气产生严重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其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尾气进气口、监测箱以及净化箱,所述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外壳,净化箱外壳上设有与监测箱连通的尾气处理入口,净化箱外壳内腔中部设有与净化箱外壳可拆卸连接的精过滤催化框架,精过滤催化框架将净化箱外壳内腔划分为减速降温区以及释放区,释放区与净化箱的尾气处理出口连通,所述减速降温区内设有用于引导尾气流动方向的廊道框架,减速降温区中的尾气由尾气处理入口流动至精过滤催化框架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廊道框架包括第一框架,第一框架将减速降温区划分为第一外廊道以及第一内廊道,第一外廊道一端与尾气处理入口连通,第一外廊道另一端和第一内廊道连通,精过滤催化框架两侧分别为与第一内廊道以及释放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廊道框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框架内侧的第二框架,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依次将精过滤催化框架包围设置,第二框架将第一内廊道划分为第二外廊道以及第二内廊道,第二外廊道一端与第一外廊道的端部连通,第二外廊道另一端与第二内廊道连通,精过滤催化框架两侧分别为与第二内廊道以及释放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廊道框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框架内侧的第三框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第三框架依次将精过滤催化框架包围设置,第三框架将第二内廊道划分为第三外廊道以及第三内廊道,第三外廊道一端与第二外廊道的端部连通,第三外廊道另一端与第三内廊道连通,精过滤催化框架两侧分别为与第三内廊道以及释放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箱外壳内还设有凹形限制框架,凹形限制框架的开口包围尾气处理入口并留出一个与所述第一外廊道一端连通的通道;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第三框架均各有一端连接在凹形限制框架上,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第三框架与凹形限制框架分别的连接端均交错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释放区内还设有第二检测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箱中沿尾气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挡板组件以及第一检测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组件包括沿尾气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于监测箱内上下两侧的挡板,上下两侧的挡板分别交叉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侧的挡板长度与下侧的挡板长度之和大于监测箱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廊道框架的内侧和/或外侧还均匀设有粗过滤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净化箱,净化箱中通过廊道框架的设置可以延长尾气在净化箱外壳内的活动路径,由于路程的增加,相应也很好的减缓了尾气在净化箱外壳内部的流动速度,尾气中较大的颗粒物质便发生沉淀,同时尾气的温度也会得到相应的降低,从而便可更利于精过滤催化框架对尾气进行净化;由于较大颗粒物质发生了沉淀,因此精过滤催化框架上便不会发生颗粒堵塞的现象,也更加利于催化剂对尾气进行净化。另外,本专利技术通过较大颗粒物的自然沉降精过滤催化框架的精过滤,可以形成对汽车尾气良好的过滤效果。2、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廊道框架设置一组或者多组框架,从而形成对尾气不同程度的减速和降温作用,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尾气进行沉降,利于后续精过滤催化框架对尾气进行净化。本专利技术还通过设置第一检测机构以及第二检测机构对进行净化作用前后的尾气质量数据进行检测,从而能够更好的调节框架的组数,形成对尾气更好的过滤净化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净化箱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10-尾气进气口,120-监测箱,130-挡板组件,140-第一检测机构,150-净化箱,151-净化箱外壳,152-第一框架,153-第二框架,154-第三框架,155-精过滤催化框架,156-凹形限制框架,157-尾气处理入口,158-粗过滤板,160-尾气处理出口,170-释放区,180-第二检测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组”代表至少2个。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尾气进气口、监测箱以及净化箱,所述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外壳,净化箱外壳上设有与监测箱连通的尾气处理入口,净化箱外壳内腔中部设有与净化箱外壳可拆卸连接的精过滤催化框架,精过滤催化框架将净化箱外壳内腔划分为减速降温区以及释放区,释放区与净化箱的尾气处理出口连通,所述减速降温区内设有用于引导尾气流动方向的廊道框架,减速降温区中的尾气由尾气处理入口流动至精过滤催化框架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尾气进气口、监测箱以及净化箱,所述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外壳,净化箱外壳上设有与监测箱连通的尾气处理入口,净化箱外壳内腔中部设有与净化箱外壳可拆卸连接的精过滤催化框架,精过滤催化框架将净化箱外壳内腔划分为减速降温区以及释放区,释放区与净化箱的尾气处理出口连通,所述减速降温区内设有用于引导尾气流动方向的廊道框架,减速降温区中的尾气由尾气处理入口流动至精过滤催化框架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框架包括第一框架,第一框架将减速降温区划分为第一外廊道以及第一内廊道,第一外廊道一端与尾气处理入口连通,第一外廊道另一端和第一内廊道连通,精过滤催化框架两侧分别为与第一内廊道以及释放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框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框架内侧的第二框架,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依次将精过滤催化框架包围设置,第二框架将第一内廊道划分为第二外廊道以及第二内廊道,第二外廊道一端与第一外廊道的端部连通,第二外廊道另一端与第二内廊道连通,精过滤催化框架两侧分别为与第二内廊道以及释放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尾气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框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框架内侧的第三框架,第一框架、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陈江谢钢谢世淼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陆根智能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