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和并联的多个降压模块,通过整流模块与交流电源连接,从而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整流模块通过滤波模块与每一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从而将该直流电进行滤波,每一降压模块均具有与灯带连接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通过并联的多个降压模块共同为灯带供电,从而能够满足大功率输出,避免了现有的大功率供电电路设计的复杂性,从而简化了现有大功率灯带的供电电路的线路设计;此外,当其中一个降压模块异常时,能够通过其余降压模块为灯带供电,以避免整个灯带无输出,从而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
A power supply circuit for lamp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LED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大功率高亮度LED开始进入照明领域,现有技术中存在形式各样的LED照明产品,灯带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LED照明产品,应用非常广泛。传统的灯带直接通过供电电路与供电电源连接,在现有的大功率灯带照明中,灯带的供电电路的线路设计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其能够简化现有大功率灯带的供电电路的线路设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和多个并联的降压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整流模块通过所述滤波模块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每一所述降压模块均具有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出端和所述负极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灯带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每一所述降压模块均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一电容、第一电阻、开关管和PWM信号输入端;所述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感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接地,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与PWM信号输入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开关管为N沟道MOS管,所述开关管的第一连接端为N沟道MOS管的漏极,所述开关管的第二连接端为N沟道MOS管的源极,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为N沟道MOS管的栅极。作为优选方案,每一所述降压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每一所述降压模块均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二电感、第二电容和PWM控制芯片;所述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二电感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漏极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接地端接地。作为优选方案,每一所述降压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每一所述降压模块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PWM控制芯片具有过压保护端,所述PWM控制芯片的过压保护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整流模块为桥式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第一交流输入端、第二交流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交流电源包括火线连接端和零线连接端,所述第一交流输入端用于与所述火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交流输入端用于与所述零线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滤波模块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负极接地,每一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还包括保险丝,所述第一交流输入端通过所述保险丝连接所述火线连接端。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和并联的多个降压模块,通过整流模块与交流电源连接,从而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整流模块通过滤波模块与每一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从而将该直流电进行滤波,每一降压模块均具有与灯带连接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通过并联的多个降压模块共同为灯带供电,从而能够满足大功率输出,避免了现有的大功率供电电路设计的复杂性,从而简化了现有大功率灯带的供电电路的线路设计;此外,当其中一个降压模块异常时,能够通过其余降压模块为灯带供电,以避免整个灯带无输出,从而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的第一部分;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的第二部分;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的第一部分;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的第二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模块1、滤波模块2和多个并联的降压模块3,所述整流模块1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整流模块1通过所述滤波模块2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每一所述降压模块3均具有正极输出端V1+和负极输出端V1-,所述正极输出端V1+和所述负极输出端V1-用于与所述灯带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整流模块1与交流电源连接,从而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整流模块1通过滤波模块2与每一降压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从而将该直流电进行滤波,每一降压模块3均具有与灯带连接的正极输出端V1+和负极输出端V1-,通过并联的多个降压模块3共同为灯带供电,从而能够满足大功率输出,避免了现有的大功率供电电路设计的复杂性,从而简化了现有大功率灯带的供电电路的线路设计;此外,当其中一个降压模块3异常时,能够通过其余降压模块3为灯带供电,以避免整个灯带无输出,从而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参阅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的正极输出端V1+可以共同作为所述供电电路的正信号输出端OUT+,所有的负极输出端V1-可以共同作为所述供电电路的负信号输出端OUT-,从而通过所述正信号输出端OUT+和所述负信号输出端OUT-为所述灯带供电。此外,参阅图1所示,附图中所有标号为BUS的端口连接在一起。参阅图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降压模块3均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感T1、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开关管Q和PWM信号输入端;所述正极输出端V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降压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感T1与所述负极输出端V1-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V1-连接;所述开关管Q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的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接地,所述开关管Q的控制端与PWM信号输入端连接。参阅图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管Q优选为N沟道MOS管,所述开关管Q的第一连接端为N沟道MOS管的漏极,所述开关管Q的第二连接端为N沟道MOS管的源极,所述开关管Q的控制端为N沟道MOS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和并联的多个降压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整流模块通过所述滤波模块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每一所述降压模块均具有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出端和所述负极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灯带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和并联的多个降压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整流模块通过所述滤波模块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每一所述降压模块均具有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出端和所述负极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灯带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均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一电容、第一电阻、开关管和PWM信号输入端;
所述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感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开关管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接地,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与PWM信号输入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为N沟道MOS管,所述开关管的第一连接端为N沟道MOS管的漏极,所述开关管的第二连接端为N沟道MOS管的源极,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为N沟道MOS管的栅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灯带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降压模块均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二电感、第二电容和PWM控制芯片;
所述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降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天明,高建利,张升,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木林森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