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962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包括:温控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温控装置的结构包括:温度调节管道,温度调节管道的一端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的另一端安装有风机,风机通过循环管道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中设置有冷却管和电加热器;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包括:水箱,水箱的上方设置有喷嘴,喷嘴包括本体和喷射口,喷射口位于培养室内,本体内设置有混合腔,混合腔连接有加湿进水管和进气管,加湿进水管与水箱连接,进气管与微生物培养箱外的气源相连通,水箱中的水能在气源的气体通入混合腔中时被吸入混合腔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培养室内温度、湿度的稳定,从而有效提高微生物培养效果。

Control devic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microorganism incub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实验设备
,具体涉及微生物培养箱。
技术介绍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临床医学检验手段,在流行病学诊断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微生物实验中,通常需要相对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然后再展开后续的免疫治疗研究、医学护理研究等等。因此,有效培养微生物极为重要。培养箱中设置有培养室,微生物的培养通常都是在微生物培养箱的培养室进行。微生物培养箱的作用在于:给微生物一个适合的、均一稳定的培养环境。然而目前的微生物培养箱的缺陷在于:培养室内环境的稳定性差,均一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其能为培养室提供稳定均一的培养环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包括:设置在培养箱内的相互隔断的培养室和设备室,设备室内设置有温控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所述的温控装置的结构包括:温度调节管道,温度调节管道的一端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的另一端安装有风机,所述的风机与循环管道相连通,循环管道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中设置有冷却管和电加热器,在风机的作用下,培养室内的气体能不断通过循环管道经温度调节管道再进入至培养室内;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包括:水箱,水箱的上方设置有喷嘴,喷嘴包括本体和喷射口,所述的喷射口位于培养室内,本体内设置有混合腔,混合腔连接有加湿进水管和进气管,所述的加湿进水管通过加湿控制阀与水箱连接,进气管通过进气控制阀与微生物培养箱外的气源相连通,水箱中的水能在气源的气体通入混合腔中时被吸入混合腔中。进一步地,前述的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其中,喷嘴本体中的混合腔为口径由外向喷射口方向逐渐变小的锥形腔,所述的加湿进水管连接在混合腔大口径端的底部,所述的进气管的输出端为口径由外向混合腔方向逐渐变小的锥形管,锥形管的小口端的管口与混合腔的大口径端连通。进一步地,前述的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其中,培养室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进一步地,前述的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其中,温度调节管道采用双层管体结构。进一步地,前述的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其中,设备室内设置有真空泵,真空泵抽真空的一端与培养室相连通,真空泵的排气端与大气连通。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一、培养室内的加热自循环模式和降温自循环模式,能促进培养室内气体流动,从而能大大提高培养室内培养环境的均一性,并能确保培养室内培养温度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提高微生物培养效果。二、通入微生物培养所需的气体的同时,利用负压将水与混合气体充分混合后喷射至培养室内,这使得培养室内湿度分布的均匀性大大提高,从而能进一步有效提高微生物培养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微生物培养箱俯视方向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视方向所示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B-B剖视方向所示的温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包括:设置在培养箱10内的相互隔断的培养室1和设备室2。培养室1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培养皿101的培养架102。设备室2内设置有温控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为了便于温度和湿度监控,培养室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所述的温控装置的结构包括:温度调节管道3,为了防止热量流失,温度调节管道3采用双层管体结构。温度调节管道3的一端与培养室1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3与培养室1连通处设置螺旋导流叶片301,螺旋导流叶片301能进一步提高布风效果。温度调节管道3的另一端安装有风机4,所述的风机4与循环管道5相连通,循环管道5通过循环风口51与培养室1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3中设置有冷却管31和电加热器32。冷却管31与冷却介质相连通,冷却介质可以是冰水等等。在风机4的作用下,培养室1内的气体能不断通过循环管道5经温度调节管道3再进入至培养室1内。温控装置可实现加热自循环模式和降温自循环模式。加热自循环模式:开启风机4以及电加热器32;在风机4的作用下,培养室1内的气体不断经循环风口51、循环管道5、电加热器32加热后经温度调节管道3再进入至培养室1内。当温度传感器11检测到温度达到微生物培养所需的设定温度时,停止加热自循环。降温自循环模式:开启风机4以及冷却管31;在风机4的作用下,培养室1内的气体不断经循环风口51、循环管道5、冷却管31降温后再经温度调节管道3进入至培养室1内。当温度传感器11检测到温度达到微生物培养所需的设定温度时,停止降温自循环。培养室1内部自循环方式进行加热和降温,其目的在于:通过气流流动,大大提高培养室1内环境的均匀性,从而大大提高培养效果。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包括:水箱6,水箱6的上方设置有喷嘴7,喷嘴7包括本体72和喷射口71,所述的喷射口71位于培养室1内,本体72内设置有混合腔721,混合腔721连接有加湿进水管8和进气管9,所述的加湿进水管8通过加湿控制阀81与水箱6连接,进气管9通过进气控制阀91与微生物培养箱外的气源相连通,水箱6中的水能在气源的气体通入混合腔721中时被吸入混合腔721中。本实施例中,喷嘴7本体72的混合腔721为口径由外向喷射口71方向逐渐变小的锥形腔,所述的加湿进水管8连接在混合腔721大口径端的底部,所述的进气管9的输出端为口径由外向混合腔721方向逐渐变小的锥形管901,锥形管901的小口端的管口与混合腔721的大口径端连通。本实施例中,设备室2内设置有真空泵10,真空泵10抽真空的一端与培养室1相连通,真空泵10的排气端与大气连通。微生物培养前,培养室1内的空气由真空泵10向外排出。之后,外部的气源向培养室1内通入适合微生物培养所需的气体,通常为5%氧气、10%二氧化碳和85%氮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进气控制阀91从进气管9进入喷嘴7的混合腔721。当需要加湿时,只需打开加湿控制阀81,使得水箱14内的水在混合腔721内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至混合腔721并与混合气体充分混合,混合后的带有水的混合气体由喷嘴7的喷射口71喷入至培养室1内。采用带混合腔721的喷嘴7,其能使水分在气体中充分混合,从而能在培养室1内均匀分布。湿度传感器12检测到培养室1内湿度达到设定值时,加湿进水管5上的加湿控制阀81即可关闭。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如湿度传感器12检测到培养室1内的湿度过低,即可再次打开进气控制阀91和加湿控制阀81,使得水分在与混合气体混合后喷射补充至培养室1内。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一、培养室1内的加热自循环模式和降温自循环模式,能促进培养室内气体流动,从而能大大提高培养室1内培养环境的均一性,并能确保培养室1内培养温度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提高微生物培养效果。二、通入微生物培养所需的气体的同时,利用负压将水与混合气体充分混合后喷射至培养室1内,这使得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包括:设置在培养箱内的相互隔断的培养室和设备室,其特征在于:设备室内设置有温控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所述的温控装置的结构包括:温度调节管道,温度调节管道的一端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的另一端安装有风机,所述的风机与循环管道相连通,循环管道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中设置有冷却管和电加热器,在风机的作用下,培养室内的气体能不断通过循环管道经温度调节管道再进入至培养室内;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包括:水箱,水箱的上方设置有喷嘴,喷嘴包括本体和喷射口,所述的喷射口位于培养室内,本体内设置有混合腔,混合腔连接有加湿进水管和进气管,所述的加湿进水管通过加湿控制阀与水箱连接,进气管通过进气控制阀与微生物培养箱外的气源相连通,水箱中的水能在气源的气体通入混合腔中时被吸入混合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微生物培养箱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装置,包括:设置在培养箱内的相互隔断的培养室和设备室,其特征在于:设备室内设置有温控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所述的温控装置的结构包括:温度调节管道,温度调节管道的一端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的另一端安装有风机,所述的风机与循环管道相连通,循环管道与培养室相连通,温度调节管道中设置有冷却管和电加热器,在风机的作用下,培养室内的气体能不断通过循环管道经温度调节管道再进入至培养室内;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包括:水箱,水箱的上方设置有喷嘴,喷嘴包括本体和喷射口,所述的喷射口位于培养室内,本体内设置有混合腔,混合腔连接有加湿进水管和进气管,所述的加湿进水管通过加湿控制阀与水箱连接,进气管通过进气控制阀与微生物培养箱外的气源相连通,水箱中的水能在气源的气体通入混合腔中时被吸入混合腔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大炜张慧陆军俞晔王明生丁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海关综合技术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