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9363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3:07
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1与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阳极2与第二电容C2、第五电阻R5、光耦元件PC1的阴极、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和第二电阻R2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阴极与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连接,第四电阻R4与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主动控制假负载或检测初级状态,有效简化整个系统,通过利用稳压源TL431负反馈原理,在输出超过基准电压时,TL431拉低到光耦或三极管Q1导通状态来反馈前端控制,基于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检测或控制。

A new application circuit based on TL4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
本技术涉及基于TL431应用电路领域,更具体地说,其用于开关电源次级多路输出交叉调整主动式假负载、初级运行状态指示等电路,特别是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
技术介绍
通常在开关电源给电池充电或多路并机时,次级很难通过常规手段检测前端工作状态,使整个系统带来很大的不便,而开关电源在多路输出时,为了恒压而增加假负载,主动式假负载很好的平衡每路输出,特别是在给电池充电情况,有效保护电池过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缺点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包括有稳压源TL431,所述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1与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阳极2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光耦元件PC1的阴极、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和第二电阻R2连接,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稳压源TL431的阴极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端GND和第八电阻R8连接,所述光耦元件PC1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阻R1连接,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源电压端口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四电阻R4连接,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为假负载电阻。所述电源电压端口VCC经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接接地端GND,所述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1连接于第六电阻R6与第七电阻R7之间。所述电源电压端口VCC经三极管Q1、第四电阻R4、稳压二极管ZD1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阳极2。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连接于光耦元件PC1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电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增加几个简单元器件,即可主动控制假负载或检测初级状态,有效简化整个系统,通过利用稳压源TL431负反馈原理,在输出超过基准电压时,TL431拉低到光耦或三极管Q1导通状态来反馈前端控制,基于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检测或控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光耦正端反馈加初级检测方案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充电器电池防过放方案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详细如下: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包括有稳压源TL431,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1与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阳极2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光耦元件PC1的阴极、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和第二电阻R2连接,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阴极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端GND和第八电阻R8连接,光耦元件PC1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阻R1连接,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源电压端口VCC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四电阻R4连接,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连接。第八电阻R8为假负载电阻,电源电压端口VCC经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接接地端GND,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1连接于第六电阻R6与第七电阻R7之间,电源电压端口VCC经三极管Q1、第四电阻R4、稳压二极管ZD1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阳极2,第二电阻R2并联连接于光耦元件PC1的两端。工作原理如下:在常规反馈电路下仅仅增加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稳压二极管ZD1、三极管Q1情况下,输出电压高于基准时,稳压源TL431经过反馈网络拉低光耦负极电压,光耦元件PC1导通用于反馈前端,由于光耦压降恒定在一定范围,此时光耦负极电压低于稳压二极管ZD1,三极管Q1导通,假负载开启,在前端故障或者断电时,假负载断开。本技术在电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增加几个简单元器件,即可主动控制假负载或检测初级状态,有效简化整个系统,通过利用稳压源TL431负反馈原理,在输出超过基准电压时,TL431拉低到光耦元件PC1或三极管Q1导通状态来反馈前端控制,基于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检测或控制。以工作原理结合实施为例: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的光耦正端反馈加初级检测方案,同样利用TL431特性经过三极管Q1反向放大,光耦元件PC1压降和稳压二极管ZD1恒定情况,FEEDBACK得到稳定反馈状态,准确的测量初级状态。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的充电器电池防过放方案,同样使用TL431原理,在充电器开启并未连接电池时,假负载打开,而连接上电池时由于进入恒流充电,或者前端故障电压反馈网络失效,此时假负载同样不会开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稳压源TL431,所述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1与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阳极2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光耦元件PC1的阴极、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和第二电阻R2连接,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稳压源TL431的阴极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端GND和第八电阻R8连接,所述光耦元件PC1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阻R1连接,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源电压端口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四电阻R4连接,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TL431新型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稳压源TL431,所述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1与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连接,稳压源TL431的阳极2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光耦元件PC1的阴极、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和第二电阻R2连接,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稳压源TL431的阴极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端GND和第八电阻R8连接,所述光耦元件PC1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阻R1连接,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源电压端口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四电阻R4连接,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本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格正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