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充电供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926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充电供电电路,采用电阻、电容、电压比较器、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组成,充电模式下电容充电,供电模式下电容放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光能充电、储电和放电,节约了能源;根据储电量,精确判断充放电状态,提供不间断供电;自动切换充放电模式,无需人工干预。

An automatic charg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充电供电电路
本技术属于模拟电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场效应管和三极管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场效应管和三极管在电源领域的应用,包括开关电源的设计,利用了半导体的开关和截止特性。充电和放电电路的设计,目前仍然以电容和电感的组合设计为主,利用非线性器件对电压和电流的延迟响应特性。将两者结合,更加精确的实现自动充电和放电,从而为用电设备提供不间断供电。能量收集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光能收集,特别是室内环境中弱光能收集问题是能量收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动充电供电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采用电源、场效应管P1、场效应管P2、场效应管P3、三极管N1、三极管N2、三极管N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1、电容C2、电压比较器U1和电压比较器U2组成自动充电供电电路。电源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连接;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和场效应管P1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1的栅极和三极管N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2并联在场效应管P1的源极和栅极之间;场效应管P1的漏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电容C1的一极连接,电容C1的另一极接地;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源连接;三极管N1的基极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口连接,三极管N1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14并联在三极管N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二极管D3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电容C2的一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极接地,电阻R21并联在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二极管D4的正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2的栅极和三极管N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N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N2的基极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2的输出口连接,电阻R23并联在三极管N2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3的栅极和三极管N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1并联在场效应管P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场效应管P3的漏极作为电路的供电口;三极管N3的基极和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2的输出口连接,三极管N3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33并联在三极管N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场效应管P1、场效应管P2和场效应管P3为P型场效应管,三极管N1、三极管N2和三极管N3为NPN型三极管,电容C1为电解电容,负极接地,电容C2为超级电容,电压比较器U1和电压比较器U2为低功耗电压比较器,电源为光能板连接器。在上述电路增加电容C3和电容C4,电容C3并联在场效应管P1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电容C4并联在场效应管P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将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替换为发光二极管,将电容C2替换为可充电电池。在上述电路增加外接电源和二极管D6,外接电源的供电口和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在上述电路增加电压转换器和电容C5,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场效应管P3的漏极连接,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作为电路的供电口,和电容C5的一极连接,电容C5的另一极接地。本技术充分利用光能充电、储电和放电,节约了能源;根据储电量,精确判断充放电状态,提供不间断供电;自动切换充放电模式,无需人工干预。附图说明图1是本电路的原理图,图中标记BAT表示光能板连接器,POW表示外接电源,P1、P2、P3表示P型场效应管,N1、N2、N3表示NPN型三极管,D1、D2、D5、D6表示二极管,D3、D4表示发光二极管,R11、R12、R13、R14、R21、R22、R23、R31、R32、R33表示电阻,C1表示电解电容,C2表示超级电容,C3、C4、C5表示电容,U1、U2表示低功耗电压比较器,DC表示电压转换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具体的说明。一种自动充电供电电路,采用光能板连接器BAT、外接电源POW、P型场效应管P1、P型场效应管P2、P型场效应管P3、NPN型三极管N1、NPN型三极管N2、NPN型三极管N3、二极管D1、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解电容C1、超级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低功耗电压比较器U1和低功耗电压比较器U2、电压转换器DC组成。优选的,电压比较器U1的比较电压为2.5V,电压比较器U2的比较电压为2.2V,电解电容C1为470μF和16V,超级电容C2为0.47F和5.5V,电容C3和电容C4为10nF,电容C5为100nF,电阻R11为470Ω、电阻R12和电阻R32为51MΩ、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31和电阻R33为100MΩ。如图1所示,光能板连接器BAT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连接;外接电源POW的供电口和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和场效应管P1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1的栅极和三极管N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2并联在场效应管P1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电容C3并联在场效应管P1的栅极和漏极之间;场效应管P1的漏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容C1的负极接地;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源连接;三极管N1的基极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口连接,三极管N1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14并联在三极管N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二极管D3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电容C2的一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极接地,电阻R21并联在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二极管D4的正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2的栅极和三极管N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N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N2的基极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2的输出口连接,电阻R23并联在三极管N2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3的栅极和三极管N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1并联在场效应管P3的源极和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充电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场效应管P1、场效应管P2、场效应管P3、三极管N1、三极管N2、三极管N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1、电容C2、电压比较器U1、电压比较器U2;电源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连接;/n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和场效应管P1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1的栅极和三极管N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2并联在场效应管P1的源极和栅极之间;/n场效应管P1的漏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电容C1的一极连接,电容C1的另一极接地;/n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源连接;/n三极管N1的基极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口连接,三极管N1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14并联在三极管N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n二极管D3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电容C2的一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极接地,电阻R21并联在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n二极管D4的正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源极连接;/n场效应管P2的栅极和三极管N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N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N2的基极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2的输出口连接,电阻R23并联在三极管N2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n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3的栅极和三极管N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1并联在场效应管P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n三极管N3的基极和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2的输出口连接,三极管N3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33并联在三极管N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充电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场效应管P1、场效应管P2、场效应管P3、三极管N1、三极管N2、三极管N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1、电容C2、电压比较器U1、电压比较器U2;电源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连接;
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口和场效应管P1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1的栅极和三极管N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2并联在场效应管P1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场效应管P1的漏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电容C1的一极连接,电容C1的另一极接地;
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源连接;
三极管N1的基极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口连接,三极管N1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14并联在三极管N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
二极管D3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电容C2的一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极接地,电阻R21并联在场效应管P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二极管D4的正极和场效应管P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2的源极连接;
场效应管P2的栅极和三极管N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N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N2的基极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2的输出口连接,电阻R23并联在三极管N2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
二极管D4的负极和场效应管P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P3的栅极和三极管N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1并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光严强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悦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