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絮凝澄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9059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絮凝澄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污水流入到絮凝池,将絮凝剂加入到絮凝池;S2:打开絮凝池出水电磁阀,絮凝混合液通过沉淀罐进水管进入到沉淀罐内;S3:当上部絮体沉降到低于清水溢流装置的高度时,清水浊度传感器侦测水体的浊度低于排放标准,清水从溢流控制电磁阀流出沉淀罐;S4:当浊度传感器检测到沉淀罐中的浊度高于设定值,絮体固废经絮体固废排放电磁阀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进入沉淀罐中的絮凝混合液与沉淀罐中的絮体的沉降呈逆向流动关系,让待处理水体与絮体有了更充分、更均匀的接触,提高絮体对溶解态污染物的整体吸附效果;絮体固废排放装置设于沉淀罐中部,延长了絮体在沉淀罐中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其老化时间及稳定性。

A method of flocculation and clarif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絮凝澄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工程装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絮凝澄清方法。
技术介绍
絮凝澄清是环境工程和化工领域的重要过程,在水处理中可以用于预处理和尾处理。大型水厂传统上采用连续流砂滤定期反洗流程,运行成本低,但占地面积大,投资较大。小型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多侧重于提高澄清效果和速率,多为连续流,或直接采用纳微过滤器,或先絮凝再经过反洗过滤器。这类技术虽然设备较小,但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稳定性也取决于维护管理水平。对于采用絮凝流程的,现有的澄清设备多采用顺流或横流,就是絮凝混合液的进水方向与沉降方向相同或垂直。这样做的优点是不会影响前期絮体的沉降,从而缩短沉淀停留时间,减小设备体积。但是,当目标物质无法参与絮凝反应而只能通过吸附带走的时候,在同向顺流絮凝澄清流程中,由于絮体与水体的接触时间较短,影响了吸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当目标物质无法参与絮凝反应而只能通过吸附带走的时候,在同向顺流絮凝澄清流程中,由于絮体与水体的接触时间较短,存在着吸附效果欠佳的问题,提供一种絮凝澄清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絮凝澄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吸附澄清设备,所述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包括絮凝池(1)以及设于所述絮凝池(1)下方的沉淀罐(2),所述沉淀罐(2)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沉淀罐(2)相连通的沉淀罐进水管(22),所述沉淀罐(2)上并位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22)上方设置有清水溢流装置(3),所述沉淀罐(2)中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22)与清水溢流装置(3)竖向位置之间还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nS1:污水流入到絮凝池(1),将絮凝剂加入到絮凝池(1)中;/nS2:一段时间后,打开絮凝池(1)与沉淀罐(2)之间的絮凝池出水电磁阀(15),大量絮凝混合液以重力自流方式快速通过沉淀罐进水管(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絮凝澄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吸附澄清设备,所述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包括絮凝池(1)以及设于所述絮凝池(1)下方的沉淀罐(2),所述沉淀罐(2)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沉淀罐(2)相连通的沉淀罐进水管(22),所述沉淀罐(2)上并位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22)上方设置有清水溢流装置(3),所述沉淀罐(2)中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22)与清水溢流装置(3)竖向位置之间还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
S1:污水流入到絮凝池(1),将絮凝剂加入到絮凝池(1)中;
S2:一段时间后,打开絮凝池(1)与沉淀罐(2)之间的絮凝池出水电磁阀(15),大量絮凝混合液以重力自流方式快速通过沉淀罐进水管(22)从沉淀罐(2)下方进入到沉淀罐(2)内;
S3:经过一段时间的澄清,上部絮体沉降到低于清水溢流装置(3)的高度时,利用清水浊度传感器(36)侦测到该高度水体的浊度低于排放标准,打开清水溢流装置(3)的溢流控制电磁阀(34),沉淀罐(2)中的清水从溢流控制电磁阀(34)流出沉淀罐(2);
S4:经过一段时间沉降,絮体在下部水体中浓度增高,利用浊度传感器(44)检测到沉淀罐(2)中的浊度高于设定值,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的絮体固废排放电磁阀(43)开启,絮体固废经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排出,当浊度传感器(44)检测到浊度低于设定值,絮体固废排放电磁阀(43)关闭;
S5:对于含有较粗泥沙的原水,絮凝或不起作用,粗泥沙进入沉淀罐(2)后将较快沉降,不会从中部的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排出,粗泥沙从设于沉淀罐底部的排污管(52)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澄清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芯片程序设置,所述絮凝池(1)中设置有絮凝池液位传感器(14),清水溢流装置(3)中设置有清水液位传感器(35);其中,清水液位传感器(35)具有优先地位,当沉淀罐(2)中的液位低于设定值,芯片将分析絮凝池液位传感器(14)的数据,如果絮凝池(1)中液位尚未达到高位上限,芯片将继而分析浊度传感器(44)的数据,如果浊度没有达到絮体固废排放设定值则不动作,只有当浊度达到絮体固废排放设定值方才开启絮体固废排放电磁阀(43)排放絮体固废,直至浊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浊度小于设定值时,絮体固废排放电磁阀(43)关闭;如果在固废浊度达到排放设定值之前絮凝池(1)液位首先达到上限,则芯片首先开启絮凝池出水电磁阀(15),进入新一轮澄清过程;无论清水溢流装置(3)对上清液排放、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对絮体固废排放或沉淀罐进水过程,一个时间段只能进行一个动作,必须待一个动作结束后才能开启另一个动作;当沉淀罐(2)内液位低于设定值,且絮体固废已经排放结束,芯片将启动絮凝加药程序,待加药结束,无论絮凝池液位是否达到设定最高位,芯片都将开启絮凝池出水电磁阀(15)进入新一轮澄清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絮凝澄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絮凝池(1)上设有原水进水管(12),所述原水进水管(12)上设置有两组原水出水口(16),两组所述原水出水口(16)以絮凝池(1)中心呈对称切向设置且两组所述原水出水口(16)的方向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所述原水出水口(16)处设置有絮凝剂加药管(13),所述原水进水管(12)上设置有原水进水电磁阀(11),所述絮凝池出水电磁阀(15)设于絮凝池(1)与所述沉淀罐(2)连通的管道(17)上;打开原水进水电磁阀(11),污水通过原水进水电磁阀(11)从原水进水管(12)的原水出水口(16)流入到絮凝池(1)中,在污水进入的过程中,通过絮凝剂加药管(13)向絮凝池(1)中加药;当絮凝池液位传感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旗新张挺曾永平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